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现状1.展开阶段在教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6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传统音乐的教学水平在国内举办了交流传统音乐课程经验的专题研讨会,针对教学内容展开了专门的讨论。《民族音乐概论》是第一门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史上以理论形态出现的传统音乐课程,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有“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模式研究:中国传统音乐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1.展开阶段

在教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6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传统音乐的教学水平在国内举办了交流传统音乐课程经验的专题研讨会,针对教学内容展开了专门的讨论。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在专家、学者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民族音乐概论》的编写,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专著《民族音乐概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及教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第一次对传统音乐的五大分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对他的历史发展、音乐的流传概貌、及艺术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归纳。1964年《民族音乐概论》作为音乐的统一教材正式出版,是传统音乐教学中第一本正式的统一教材,对丁我们的教学内容及其与教学有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族音乐概论》是第一门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史上以理论形态出现的传统音乐课程,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此后将《民族音乐概论》课在高等院校音乐系(科)普遍开来,在对民间五大类音乐进行听、唱、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

2.发展阶段

从1980年首届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后改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中对于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80年代初期,经历了“文革”的洗涤,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复苏。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也得以继续发展。本节对80年代以来,对于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所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搜集与提炼,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的如下总结:

董维松在1988年《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一文中对传统音乐的分类进行了探索。

徐元勇在1998年《对调整我院“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上,除了民间音乐的内容外,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仪式音乐、宗教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对传统音乐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管建华在1990年《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构想》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思想基础、中国传统音乐的模式的把捱、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现代教学理论,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有了一个系统的建构。

樊祖荫1997年在《回顾与思考:谈中国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育》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提出:一、在重视汉族传统音乐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教学;而强调各专业均需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二、除了学习音乐形态上的知识,还要有意加强与传统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首先提倡重视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其次鼓励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与民间互动的方式,最后建议以民族音乐为主体的教学的同时借鉴外国音乐的“双语”教学。

杜亚雄2000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一文中提出我国音乐文化离不开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学。

冯光钰2003年在《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就提出了要重视学校这一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改变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体制,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材的编选内容,同时也要编写当地的乡土民间音乐教材。(www.xing528.com)

冯光钰2010年在《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学科建构与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山建构传统音乐学,丼强调要加强传统音乐的理论学习研究。

80年代之后在搜集与整理文献、音频资料之上开始出现了转变,专家与学者关注的焦点从保护民族音乐开始慢慢转向要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在高校教学中最初关注的是民族音乐本体知识的教学与分类问题,尔后逐渐提出改变过去以西方音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将传统音乐的教学去“边缘化”,并关注通过学校教学的途径来有意识地发展我们传统音乐,重新认识我们民族音乐,并且开始注重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音乐。

(二)当代语境中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2010年10月20日至24日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第十六届年会的中心议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三十年——历史与反思”。此议题重在突出30年来对学科以及研究领域的反思,而不仅是简单的回顾。中心议题下设四个子议题:一、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二、传统音乐与当代社会;三、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四、江苏地方音乐研究。

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有“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于这一议题,管建华教授也提出了以下问题供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的会员大都是研究传统音乐的学者,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主体是否与研究存在分离现象?我们是否能代表主体说话?学校的教学是否也存在与主体的分离的现象,都是研究者在教学,而非主体传承者在教学?”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在后现代的语境下,音乐教育的基本观念面临哪些转变?SCL—90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非记谱法训练是否也应在高校中存在?”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印度音乐、非洲音乐等传统音乐的传承及社会地位是否对我们有所启示?”第四个问题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吗?”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建构中国传统音乐区域性或地方性院校的课程?并使其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相适应?”在新的全球化的语境下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重视,个人对以上问题有一些思考。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现在高校中教学的主体绝大部分并不是传统音乐本身的主体,并不是真正民间音乐的传承人,没有生活在其真正的人文环境中。个人的文化身份并非传统音乐的传人,这种情况下,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就可能是偏离的,如果得不到解决,我们的传统音乐教学将处在尴尬的位置。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引进西方音乐的教学体系形成的制度,我们民间的音乐被排斥和边缘化,这是我们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改革要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面临着转变,要重新审视西方音乐的有效性与有限性,在平等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之上根据我们的呙族特性,找到具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适合我们民族音乐的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等。“非记谱法”、“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不能彻底被五线谱所取代,“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是与我们的传统音乐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即兴性紧密相连的。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印度、非洲等传统音乐的传承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印度有一个广播法,有六点规定,其中最前面、最首要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维护民族特征,引导国民的思考方向和视线;第二点是让地方和区域民众的渴望和需求得到表达。”“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调査中,印度流行音乐占市场的百分之三十,西方音乐在印度市场份额占了不到百分之十,其余全部为印度古典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国家在引导国民选择自己的音乐文化作为主流方向,这些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关于第四个问题我认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汉族音乐的学习,也应包括对生活在不同地域保留着他们各自特色的55个少数民族的学习,各民族的文化在生成过程中都会受彼此的影响,不深入了解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全面的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现在提倡音乐教育多元化,首先就应该从自己国家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开始。

关于第五个问题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很多承载传统音乐传承的载体消失了,要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需要学校教育这一有利的载体,对于建构中国传统音乐区域性或地方性院校的课程,高等教育需要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各地方院校应积极对本地区的区域音乐加强研究,把所研究的成果带到教学中。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与以前的视角与背景不同,现在高校教学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是怎么样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的?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对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与江苏教育学院四所高校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必修概论课教学展开了采访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