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文的研究和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分析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现代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往往导致高校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在内心集聚,造成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相应地,高校学生就会产生寻求排解内心压力及焦虑的需求。而音乐教育则无疑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剂良药”。音乐教育主要是向大学生传达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大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通过音乐与大学生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催眠曲》、《仲夏夜之梦》等世界名曲在催眠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匈牙利舞曲》欢快激烈,能够舒缓紧张的压力,《图画展览会》对舒缓心情、减轻忧伤有一定的帮助,《A大调第六奏鸣曲》甚至还有增强食欲的功能。在对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选择舒缓、积极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不仅可以熏染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情绪,驱散郁闷、烦躁、不安,使之变得平静、美好、和谐。比如在接受音乐实验教学之后,学生A的“焦虑”项目因子得分由之前的2.65分降低到了1.52分;学生B的“焦虑”项目因子得分则从之前的2.78分降低到了1.55分。虽然两位受试者在“焦虑”项下的得分均尚略高于1.5分的临界值,但应看到其前后得分均产生了超过1分的递减变化。也就是从“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且病情等级为中度,症状出现的频率为中等频度”的境况,正向转化成为“主观认为自己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症状较轻且不太频繁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且均已非常接近“没有感受到自身具有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状况。这表明,在接受包含丰富曲目的音乐教学之后,受试学生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有效地缓解。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能够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
2.有利于辅助治疗心理疾病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音乐课作为一门向学生传达音乐知识,带领学生欣赏优秀音乐的学科,对于治疗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建设性的辅助作用。利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首先要充分的了解音乐。一方面,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音乐中有关高度、力度、音色、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进而能够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借助音乐来愉悦身心。另一方面,音乐课堂本身也是一个令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地方,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其中,与音乐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积极的互动,感受音乐的魅力,忘掉学习及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同时,专业的音乐教师也会对学生日常的音乐欣赏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他们会利用自己丰富的音乐知识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当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或者较为激昂,使学生达到一种较为兴奋的状态;或者较为舒缓,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内心的放松。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对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学生的心理症状发挥积极地辅助疗愈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姿态和方式面对未来的学习、求职、竞争与生活。
比如在接受本研究的音乐实验教学后,学生A的“强迫症状”项目因子得分由之前的1.89分降低到了1.32分。“躯体化”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1.62分降低到了1.16分;学生B的“强迫症状”项目因子得分也由之前的2.15分降低到了1.49分。“躯体化”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1.83分降低到了1.42分。两位受试者在这两个项目因子下的得分均已低于1.5分的临界值,也就是从“主观认为自己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症状较轻且不太频繁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正向转化成为“没有感受到自身具有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这表明,在接受包含丰富曲目的音乐实验教学之后,受试学生的心理疾患性症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疏导大学生心理障碍、缓解学生心理症状等方面能够发挥建设性的辅助疗愈作用。
3.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塑造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教学借助课堂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等多种手段,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和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平台。在向高校学生展示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音乐作品所包含的积极情绪和人文精神力量传递给了他们,从而促使其打开心扉学会以正确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最终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彰显出正向的心理人格能量。而且,大学生还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这个轻松地氛围中欣赏到一些或富有哲理或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了解到这些音乐作品充满正能量的背景,从中得到有关职业态度、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启发,进而展开深度的思考,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例如,《母亲》、《父亲》等歌颂人伦亲情的歌曲能够触发大学生内心的“爱”的情感,激发其对于父母、家庭的责任;《我的袓国》等赞美袓国的作品能够使大学生感受到袓国的壮美与辽阔,使其油然而生发对于袓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一二三四歌》等军旅歌曲能够激发并维持学生昂扬奋发的情感状态,令其生发出对于军人的敬佩之情以及对军旅精神的向往之情。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面向未来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在根本上塑造健全的人格。
比如在接受本研究的音乐实验教学后,学生A的“抑郁”项目因子得分由之前的2.23分降低到了1.46分。“偏执”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1.73分降低到了1.19分;学生B的“抑郁”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2.32分降低到了1.48分。“偏执”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1.41分降低到了1.22分。两位受试者在这两个项目因子下的得分均已低于1.5分的临界值,基本上是从“主观认为自己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症状较轻且不太频繁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正向转化成为“没有感受到自身具有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这表明,在接受包含丰富曲目的音乐实验教学之后,受试学生能够以更为积极、更为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习、生活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其人格结构中的各种偏执倾向已得到了有效的纠正。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纠正大学生人格偏颇倾向、帮助其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4.有利于陶冶高尚的情操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诞生了许多文化瑰宝,音乐就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品洁高雅的名士也多爱赏音乐。换句话说,但凡热爱音乐之古人,也大多是品行高洁的文人名士。可见音乐与性情、情操等人文修养具有正向的联动作用。而音乐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旋律、歌词等方面的表达,潜移默化地培养听众的某种情怀,使听众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例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黄河大合唱》,曲风雄壮激昂,充满气势,同时歌词中也洋溢着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欣赏这种类型的音乐,则能够使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培养其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促使其成为一个心怀家国、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有志青年。
比如在接受本研究的音乐实验教学之后,学生A的“抑郁”项目因子得分由之前的2.23分降低到了1.46分。“恐怖”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2.04分降低到了1.33分;学生B的“抑郁”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2.32分降低到了1.48分。“恐怖”项目因子得分则由之前的2.96分降低到了1.62分。学生A在这两个项目因子下的得分均已低于1.5分的临界值,基本上是从“主观认为自己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症状较轻且不太频繁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正向转化成为“没有感受到自身具有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学生B在“抑郁”项目因子下的得分已低于1.5分的临界值,而在“恐怖”项目因子得分仍高于该临界值,为1.62分。但相比音乐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学生B在该项目因子下的得分己降低了1.34分。这仍可以表明,学生B从“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且病情等级为中度,症状出现的频率为中等频度”的境况,正向转化成为“主观认为自己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症状较轻且不太频繁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境况,且已比较接近“没有感受到自身具有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的状况。“抑郁”和“恐怖”这两个项目因子下得分的大幅度降低,表明受试者基础的心理状况格局已经出现了正向的转化,为构建健全人格,陶冶应有的情操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陶冶人格情操等方面也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支持等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构想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音乐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改革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诸多的音乐教学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致力于教学第一线,发挥了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调节的积极功能。通过前面几个章节的论述,我们对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成长产生的效果以及在实践中的开展现状及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对未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进行模式的构建,以期能够更加全面的推进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调节工作的进程。
1.引入网络新媒体
何谓新媒体?总而言之就是便于传递、接收的媒介。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而且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运用新媒体,有望使高校的音乐教育更加开放,从而构建起网络化、多元化的全新教学模式体系。然而网络新媒体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择优运用,结合高校的教学开展情况,实现网络新媒体对音乐教育功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可以将新媒体的教学技术融合到传统的教学当中去,进一步的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愉快的学习氛围。(www.xing528.com)
比如,在本次教学实验中,两位音乐教师不仅采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音频文件以及和音乐相关的视频文件、动画、图片及文档。而且制作了音乐欣赏“微课”视频嵌接到多媒体课件中,展开了多样化的音乐欣赏“微课”教学实验。这就是依托学生所熟悉的传统多媒体教学环境来嵌入新媒体的教学改革实验。其中的关键连接环节就是音乐欣赏“微课”的制作与播放。由音乐教师制作的“微课”不仅被嵌入多媒体课件用作传统课堂教学的演示和播放,而且还被传输到网络上,积累成为音乐欣赏“微课”站点,供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计算机乃至台式计算机等各种设备访问这些站点,通过重温“微课”实现移动式的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微信这一新媒体工具对学生实施课后的实时指导和交流,学生也仍然借助微信来向教师回馈自己在音乐学习中产生的感受,请教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通过微信这个新媒体平台,依托“微课”这个关键节点,笔者及两位音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实验就初步地将传统课堂式音乐教学与课后移动式音乐学习联结在了一起,初步实现了两种教学方式的良性互动循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微信这个新媒体工具,教师还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认识水平变化情况,从而更为有的放矢地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而学生也可以借助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将自己同教师乃至其他同学有关音乐学习的互动交流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课后的充足时间段内,从而实现“全天候”的音乐学习与音乐活动交际,借助空中无形的电波信号,将本次教学实验所构建的“微型音乐沙龙”及其以“民主、互动、交流”为主题的音乐学习氛围暨人际交往氛围铺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从而更为潜移默化且更为有效地发挥音乐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疏导、指引和疗愈等多项作用。
可见,网络新媒体为现代的音乐课程开展提供了更具交互性的教学平台。音乐教师可以在高校的音乐课程开展中,通过网络、移动传媒、数字通信等媒介,通过加强音乐内容与多媒体的融合,来推进新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普及应用程度,进而推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为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功能。
2.组织自由的微型音乐沙龙
高校传统的音乐课程多以集体课为主,或为团体的音乐活动,这种课程的局限性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较为突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则较难展现出来。因而在将来的音乐课程的构建中,要将集体课、小组课等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整合在一起,开辟更为自由的教学形式。为了使高校的音乐课程更加突出自主学习的优势,音乐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现有的教学资源,主动为学生搭建音乐教学与实践的平台,或者鼓励学生积极的组织和创办自由的音乐活动,借此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比如本次音乐教学实验中所设计的“微型音乐沙龙”这一教学组织模式,就是经实践而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参与型音乐教学及实践平台。在这个“沙龙聚会”式的组织框架下,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音乐欣赏感受,而且可以通过师生对话交流音乐欣赏感受、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来探析所欣赏音乐的内涵、师生共同参与设计音乐活动、生—生协作设计音乐活动、学生自制欣赏课件等多种形式来达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互动与协作。从而让个体学生在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氛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美好,从而更加积极、更加大胆地在交互式音乐活动中将自己的能力和潜质表现在大家面前。比如在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情境化音乐体态律动活动、音乐律动健美操、音乐游戏、情境表演唱、小合唱、演唱比赛等音乐活动中,学生就可以将自己的音乐活动组织及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表现在教师的眼中,教师也可以据此来进行讲评,指出学生的优点,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塑造其富于外向、拼搏、进取特征的人格面貌;同理,在生—生协作设计的音乐游戏、情境表演唱等音乐活动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互动协作来更为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从而树立起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同时构建更为积极、健康的心理人格结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微型音乐沙龙”中的各种音乐活动突出了师—生及生—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而且强调通过讨论、协作来解决音乐活动进行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有效地活化了教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帮助音乐教学发挥出对于学生心理疏导及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型音乐沙龙”实际上是对教学实验“自由、轻松”设计理念的集中表述。
借助“微型音乐沙龙”这样的教学组织模式,不仅学生的音乐双基会得以强化,而且其参与音乐活动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高校的师生可以根据现实的教学条件,组织并推广自由的“微型音乐沙龙”,从而改变传统拘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更加自由、轻松的参与到“民主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
3.引入体态律动教学
20世纪初,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教学法,他认为体态律动教学能够激发人潜在的艺术才能,对人的乐感进行培养,使其身心更加的和谐,情感更加的细腻。高校音乐教学引入体态律动教学,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接触更加紧密,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发挥出音乐教学的心理调节功能。
所以,在本次教学实验中,笔者和两位音乐教师参考缪力先生的《体态律动课例达尔克罗兹“和乐动作”50例》一书的律动动作创编方法,设计了一系列音乐律动动作并引导学生展开律动练习。主要是从“身与心”这两个方面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通过自身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悟来品味音乐,用心灵去解读音乐,用肢体去感触音乐,用头脑去分析音乐,能够在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中加强自身丰富的心理体验,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海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具体到教学实践,则引导学生凭借体态律动的节律性去表现音乐的节奏感。我们知道欢快的节奏音乐的速度就比较快,反之忧伤的旋律节奏速度就比较舒缓,学生可以借助身体的律动来感知音乐的节奏特征,从而放松身体,调适呼吸,释放自己。教师在讲解节拍时也相应地融入律动性的元素,比如强拍和弱拍,以及不同拍子的强弱对比关系,都可以通过拍击手掌、脚轻轻叩击地面来加以感知,这样也就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出音乐节拍的特征和特点,让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音乐知识,又增添了音乐课程的趣味性。
此外,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也相应地加入了体态律动的教学元素,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不同音乐声部的解读,在高声部时可以让学生将身体呈上倾斜状态伸出双手,中声部的时候恢复平衡端平双手,低声部的时候呈下倾斜状态伸出双手,这样在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中,肢体律动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学生可以从中既可感受的节奏和旋律的微妙变化,又可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律动教学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的音乐节奏中,学生加以恰当的体态律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调节学生的心理和状态,使他们觉得音乐教学不同于常,生动有趣。同时,体态律动教学也能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欢快的音乐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节奏和音乐内容的需求挥动双臂、跳跃转身,展现出歌曲内容的激情,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的心情和情绪得以释放。所以,总的来说律动教学不仅可以从视、听、触、感的多种渠道强化音乐对学生神经系统的信息刺激,而且可以构建凸显互动性及协作性的音乐活动形式,进而从交互协作的角度发挥出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功能。故而,引入体态律动教学也将是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着力方向。
4.多种音乐类型的融合与配组
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始终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提升审美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所以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践。
在本次教学实验中,我们为了凸显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的调节功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加强多种音乐类型的融合与配组,使音乐教学资源得到优化和良好的应用。从总体来看,所选取的教学曲目实验材料包括“轻音乐”、“通俗音乐与电子乐”、“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这四种主要类型。但具体到每一个类型,又基本都是古今中外曲目兼收并蓄的。比如“轻音乐”,既包含雅《echoesinrain》、《HowCanIKeepfromSinging》等欧美newage音乐,又包括萨顶顶《万物生》、《恍如来者》、朱哲琴《阿姐鼓》为代表的中国流行轻音乐,还包括《星星索》、《红莓花儿开》这样由外国民歌改编而成的轻音乐曲目;而在“通俗音乐”板块,既包括彭特兄妹《yesterdayoncemore》、阿黛勒《someonelikeyou》、《斯卡布罗集市》等外国经典流行歌曲及电影歌曲,又包括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杨培安《我相信》等经典华语流行歌曲。还包括李晓杰《朋友的酒》、凤凰传奇《荷塘月色》等大陆乐坛优秀流行歌曲。除此之外,尚包括一些小众但优美抒情的歌曲,比如博乙吉悍·阿茹汗《阿爸的背影》、阿果《凉山的蓝月亮》等少数民族流行歌曲以及后弦《唐宋元明清》等“中国风”RAP歌。
我们知道,人的饮食只有荤素搭配才能保障全面、充分的营养供应。而音乐欣赏也是这样,需要多元化的音乐曲目类型配组才能更为全面、有效地发挥对于学生心理的引导与调节功能。某一种曲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我们就需要另一类型曲目来舒缓学生的情绪,从而促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相对中正平和的状态,才能够最有效地构建其积极、健康的心理人格结构。因此,采取多元化音乐类型的融合与配组来优化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是有其充分必要性与迫切性的。
基于此,我们在高校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就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音乐类型和音乐曲目,并本着“促使教学素材与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任务高度适应”的目标来对这些音乐类型和曲目进行适当的取舍,来优化音乐教学的素材体系,从而帮助高校的公共音乐教学更为有效地发挥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