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别19世纪转向20世纪的音乐教育改革之前,我们必须来看看法国和英国的发展状况[1],因为这时产生了歌唱课的一个方法论上的传统——首调唱名法的使用,而这在19世纪几乎被德国学校完全忽略[2],直到世纪之交才第一次在德国使用。
19世纪初,约瑟夫·兰开斯特(Joseph Lancaster)和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在英格兰引进了一个辅导系统,在这个体系下学生由教师的助手在小组中进行辅导(监管系统)。作为拿破仑学校改革的一部分,这个制度也被法国使用。巴黎音乐专科学校的一名年轻毕业生——纪尧姆·博基奎(Guillaume Bocquillon,1781—1842),用有拼写错误的德国化笔名威廉(Wilhem)为他青年时代的作品署名,之后这个名字被大家熟知。纪尧姆·威廉在1819年把歌唱课引入了法国小学。为此,他研究了辅导系统,并发展了源于裴斯泰洛齐的要素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遵循了拉丁语系国家的传统,使用绝对音高唱名法。1826年,他创立了一个男子合唱团协会,为了让年轻人也能融入男高音和男低音声部的训练。1835年,他开始每周为成年人上课,这加强了他作为教育家的声誉。同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学校音乐课的总监。他的有关视唱的教学法[威廉教学法(Wilhem-Methode)]已经在1821年《要素法对音乐和歌唱的指导》中有所描述。
图7.1 约瑟夫·麦恩策尔(Joseph Mainzer,1801—1851)在伦敦给一个歌唱班上课。
在1835年威廉开始创办歌唱班时,住在巴黎的一位德国音乐教师阿比·约瑟夫·麦恩策尔(Abbé Joseph Mainzer,1801—1851)在他那担任教师。麦恩策尔出生于特里尔,曾在当地的大教堂歌唱学校接受过音乐训练,他的音乐天赋在那被挖掘,爱好变得明显。但应父亲的要求,他开始了采矿工程师的培训,但由于身体虚弱,不得不终止培训。与工人打交道的经历促使他一生在为社会尽义务。他被任命为牧师,并在特里尔师范学校担任声乐教师,于1831年出版《歌唱学校》[3]一书。他对社会的批判思想和对1830年波兰解放斗争的公开同情,使他陷入政治困境。他脱离天主教会,于1833年途径布鲁塞尔逃往巴黎。在那里,他于1834年为工人开设了第一个大众歌唱班。据报道,800多名各年龄段的人聚集在歌唱班里,在教学中麦恩策尔也使用了绝对音高唱名法。但与威廉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使用辅导系统,而是在一个大型的歌唱课上,用德国模式同时指导所有的学生。不久之后,他又离开了巴黎,来到伦敦,并于1841年5月在那里开办同样的歌唱班,继续他的“百万人演唱”(1841)工作。
数学家皮埃尔·加林(Pierre Galin,1786—1821)又提出了另一种方法,他批评对空洞符号的机械学习。他观察到,大多数乐器演奏家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来掌握演奏乐器,却无法识谱唱出旋律。因此,他寻找一种方法,使五线谱体系作为音响系统来理解。所以他把五线谱作为一个空间图[旋律器(Meloplast)],在那里他显示音符的上升和下降,并很明显地借助数字符号的帮助——同样的辅助工具,费佛尔、阿布斯或泽勒也在他们的歌唱训练中使用过。[4]在他早逝之后,他的学生乃妮娜(Nainine,1800—1868)、艾米·巴黎(Aimé Paris,1798—1866)和艾米丽·雪菲(Emile Chevé,1804—1864)继续他的工作。她们最重要的补充是建立数字谱,加林只是将其用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作为符号的替代品,她们还发展了节奏音节(节奏唱名):四分音符“ta”,八分音符“ta—té”和十六分音符“ta—fa té—fé”。该系统被称为加林—巴黎—雪菲方法,很快在欧洲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图7.2 皮埃尔·加林使用旋律器来给他的学生授课,也就是在一块黑板上画出一个空的五线谱,在其中他指出旋律中的音符。他使用这种方法比数字谱更有用,因为这是他的目的,把直观声音想象与五线谱相联系。
在英国,唱歌课程完全与教会歌曲相连。在主日学校,孩子们应该在礼拜之后学唱教会众赞歌。来自诺维奇的贫困学校老师莎拉·安·格洛弗(Sarah Ann Glover,1786—1867)对这种状况进行了观察,了解她的姐妹是如何在1812年试图通过反复的范奏和模唱来教唱孩子必要的旋律。这是基于旧的首调唱名法,对与实际情况相符的首调唱名法技术发展的推动,对记忆和方向性指导有一定帮助。她在英语的发音习惯中使用了圭多音节,并如此排列音阶的顺序,这产生了两个以Do相互交叉的四声音阶。
图7.3 莎拉·安·格洛弗用她的主音Sol—fa唱名法,通过从sol到do以及从do到fa两个四声音阶中的框架来显示。
然而,作为一个简化的符号,它只是在“Sol—fa音阶”中以垂直排列的步骤输入了唱名法音节的第一个字母。八度的位置可以用重音符号来标记,节奏由小节线和附点标记。与罗马传统不同的是,它是基于首调唱名法而建构的,也就是“doh”是每个大调音阶的主音。她在自己位于德科尔盖特路上的学校中尝试了“诺里奇的首调唱名法”之后,在1835年发表了她的《教会诗歌表演体系》,附有一本“sol—fa音节”的书,其中收录了使用新的记谱方式的大量旋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根据歌谱唱多声部音乐,并以简单而廉价的方式印制出来。
这些年间,作曲家约翰·胡拉开始对普通学校歌唱教育感兴趣。他听说德国的教育家麦恩策尔在巴黎开办了演唱班,所以他去那里看他,研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他改变了此行目标,胡拉没有探访麦恩策尔的歌唱班,而是考察学习了与其相互竞争的威廉的方法。1840年,胡拉成为巴特西音乐师范学院的音乐教师,在那里他教授了威廉的绝对唱名法,并为教师开办了歌唱学校。《威廉歌唱教学法在英国的使用》也被看作因胡拉手册而出名,其于1842年出版。
这却把胡拉带进与约翰·柯尔文教会教学方法的竞争中。柯尔文曾经在主日学校教课,他观察到绝对音高唱名法识谱演唱给孩子造成的困难,就像给成人带来的一样。因为显然他是信赖费佛尔和奈格利的声乐教学法的,从该理论的基本教义到详细的教学对话,他都使用在教学中。但是他为“首调唱名法”添加了“手势”,并在《为学校和教会的演唱》中总结了他的方法。(www.xing528.com)
首调唱名法的大受欢迎,这无疑可以追溯到柯尔文。1857年在伦敦水晶宫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有两千到三千名学生参加了演唱,证明他的方法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这是他一生的成果。这种方法的实用性被证明可用于唱歌班里的外行人。为此,他还在1870年之后添加了“手势”作为方法上的补充,这些手势应该显示出音符级数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的方法对于英格兰的民众业余歌唱学校运动以及英格兰以外地区,都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后来他儿子约翰·斯宾塞·柯尔文(1847—1916)在该世纪末前往欧洲(见第6章),继续传播他的教学法。首先,在英格兰,在“诺里奇首调唱名法”的基本框架上,他以合唱和歌曲集的方式印刷出版而被迅速传播,包含完整的首调唱名法版本,例如门德尔松的《伊莱亚斯》。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社会教育意义,并在经济上也带来了显著的效益。
图7.4 1843年约翰·胡拉和一个歌唱班在亿克泰大厅。胡拉在这里已经使用手势音阶,在其中他用开放和闭合的手来显示全音和半音。
尽管裴斯泰洛齐的影响或裴斯泰洛齐后继者的影响,至少在法国和英国的个案中也是可以看到的,但这里的发展却完全不同。视唱教学的目标最初是相同的。直到19世纪下半叶的学校音乐衰落,这个目标才在德国国民学校完全消失,甚至被明确拒绝。因此并不奇怪,胡拉在其英格兰个人经历的背景下,不得不对德国的音乐教育感到失望,因为这完全不是英格兰歌唱课的主要目标。尽管学校音乐教育情况差,但德国的音乐生活仍然在蓬勃发展,而英格兰的大众歌唱运动只是为了使这样一个音乐生活成为可能,这个矛盾对于他来说是没有解决方案的。
图7.5 约翰·柯尔文的手势音阶,用手势表示出音阶内各个音级之间的关系,摘自《教学课程标准》和《主音Sol—fa音乐教学法的训练》,伦敦,1858。
另一方面,令人吃惊的是,19世纪的传统唱名法在德国学校中并没有占有一席之地,这完全归因于费佛尔和奈格利在声乐教学法方面的主导作用,使这种传统的唱名法在德国不被知晓,在德国对方法论的兴趣点只聚焦于裴斯泰洛齐理念中的要素化理论。因此,直到该世纪末,英国传统首调唱名法才带着它“可移动的doh”回归欧洲大陆。从首调唱名法直接改编而来的“主音—do”的方法,由艾格纳斯·宏都艾格[5](Agnes Hundoegger,1858—1927)引入德国音乐教育领域中。这是在她器乐学生寻找听力训练方法而聚焦于柯尔文的方法之后,在音节的帮助下,她试图用结构化的演示来克服机械的乐器和声乐练习所带来的困难。从这里又产生了进一步的推动力,一方面使主音—do成为柯达伊方法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20世纪早期不同唱名法的竞争。关于正确唱名法的争论是从英格兰传入的,那里长期以来一直是这样决定的,就像其他英美和罗马语系国家一样,只是迟迟没有进入德国的音乐教育领域中。回顾整个19世纪,它是一个寻求方法的世纪,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注释】
[1]对此参看了B.瑞恩宝(B.Rainbow)详细的描述,《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阿伯里斯特维斯,1989。
[2]J.S.柯尔文报道了他对慕尼黑一所基础学校访问的情况,在那他第一次在他的旅程中听到了对音名的使用。摘自《1882—1901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W.海瑟(W.Heise,德语译文),法兰克福,1989,第36页(《音乐教育文献中心文档》文献检索集,第13册)。
[3]J.麦恩策尔(J.Mainzer):《演唱学校或者歌唱实践指导》,特里尔,1831。
[4]皮埃尔·加林(Pierre Galin):《一种新的教学法的阐述》,巴黎,1818。
[5]艾格纳斯·宏都艾格在汉诺威作为音乐人和私人音乐教师工作。她的《主音—do教学手册》在1897年第一次出现在柏林,并且之后被再版多次(19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