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进,城乡居民的旅游需求出现了从远距离观光游览向近距离休闲游憩的转变,短途游憩正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种新兴业态。在这种背景下,处于城市与乡村结合带的城郊地区成为国内旅游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热点区域,城郊旅游蓬勃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是城郊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规模化发展的较高形式。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以关键词“ReBAM”、“环城游憩”或者“城郊旅游”为检索式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发现截至2011年底,国内共发表有关“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论文123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CSSCI收录21篇,各年度发表论文情况详见表10-1。
由表10-1可知,截至2011年底,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论文总共才123篇(总量上相当于2006年城市旅游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研究的1/2),2003年以前累加起来的成果仅有13篇,2004~2011年期间成果数量也基本稳定在15篇左右。因此,与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相比,国内关于城郊旅游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相差甚远,增幅上也大大落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学者们在旅游发展的研究上或者偏重于城市,或者倾向于农村,尤其在城乡统筹提出之后,乡村旅游的研究更是吸引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第二,作为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城郊”在学理上往往难以准确和清晰地界定。光是地理学者们就提出了“城市边缘”、“乡村—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市影响区”、“城乡交错带”等多种表述。这种多元化的表述方式,导致学者们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上难以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在研究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也无法突破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范畴。
表10-1 截至2011年底国内以“ReBAM”或者“环城游憩”、“城郊旅游”为关键词的文献年度数量分布
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以及CSSCI收录论文数量均按网络检索结果计数,未考虑部分期刊已被《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2011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8~2009、2010~2011)剔除。
通过对所检索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徐勤在1991年发表的《开发利用榆中县旅游资源,建设兰州市城郊旅游基地》是国内最早的城郊旅游研究的文章,但此后关于城郊旅游的研究重又归于沉寂。直到1998年,吴必虎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并在随后提出ReBAM理论,对影响ReBAM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标志着城郊旅游研究在理论上得到重要进展。2001年6月,首届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发展研讨会召开,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重视。在这之后,国内城郊旅游的研究逐渐兴起,出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内容的差异,这些成果可归为如下几类:(www.xing528.com)
1.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内涵(吴必虎,2001;吴承忠、韩光辉,2003;乔海燕,2007等)、特征(石艳、何佳梅,2001;赵玉宗、张玉香,2005;翁莉,2005等)、地位与功能(叶岱夫,1998;秦学,2003;阎逸、董峰,2004等)。
2.关于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成果最多,其中以刘卫东、李家虎(1998),王云才(2001),蔡冷妍(2001),赵玉宗、张玉香(2005),马瑞和刘俊清(2005),吕君、刘丽梅(2006),黄丽娟(2007),阳国亮、乔海燕(2007),刘江辉(2008),周向频、张嘉桧(2009)等的成果最具代表性。
3.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驱动力机制研究,包括市场力因素(吴国清,1996; 赵玉宗、张玉香,2005;刘丽梅、陶都,2005;吕君、刘丽梅,2006;张立明、赵黎明,2006等)、吸引力因素(赵玉宗、张玉香,2005;刘丽梅、陶都,2005;吕君、刘丽梅,2006;刘江辉等,2008)和支持力因素(石艳、何佳梅,2001;张立明、赵黎明,2006;吕君、刘丽梅,2006)。
4.关于城郊旅游和环城游憩的产品类型和开发模式,黄震方等(1999)认为观光农业是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归纳了其开发内容;符全胜(1998)提出了城乡交错带(城郊)旅游开发的模式,并认为可根据距离城区的远近程度,在风景名胜区模式、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度假区模式、森林公园模式进行合理选择;肖胜和(1999)提出郊野公园、户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农业旅游区4种开发模式;吴承忠、韩光辉(2003)在盖恩的“四环带旅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型;王云才(2003)将城郊的景观划分成11大类30种景观类型;徐玮、赵媛(2007)将南京市周边旅游地划分为现代建筑、自然观光、历史古迹、观光农业和休憩疗养5种类型;吴希冰、张立明(2007)将武汉环城游憩带内的190个旅游地划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四种类型。
此外,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方面,学者们大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案例地的选择上以大中型城市为主,针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等的案例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了;针对中型城市如长沙、成都、西安、武汉、福州、南京、杭州、哈尔滨等的分析也相当系统,包括了资源分析、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