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系统地结合城乡统筹的理论内涵、发展背景以及我国城乡现状开展对乡村旅游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徐福英、马波(2005)首次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工作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提出了城乡统筹中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开发经营模式,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徐福英、刘涛(2007)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能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城乡统筹中旅游业发展的三种有效模式之一。李坚(2007)采用SWOT-PEST分析法,归纳了城乡统筹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性战略因素,并提出三种战略发展模式。漆明亮(2007)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指出发展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旅游以及长江三峡沿线旅游线,可以促进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共锦江区委党校课题组(2007)系统地阐释了“五朵金花”模式对城乡统筹的推动作用。周坤(2008)指出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是城乡统筹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华杰(2008)指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产业型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参与体验型文化原生态乡村旅游和宣教型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王瑛(2009,2010)从加强地方政府主导、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加强产品营销、构建大区域网络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并以郫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洪红等(2010)认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当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以乡村旅游开发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实现过程。林光旭(2010)阐释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并以成都市为例探讨了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着力点及其实施程序。黄葵(2010)系统分析了城乡统筹中保护和再造乡村景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马作珍莫(2010)指出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开发思路不清晰、产品低端,文化内涵缺乏等问题,并以成都市三圣乡为例,提出了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一些建议。高鑫、董青(2010)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的社会整合效应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杨振之在2010年出版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一书,该书从经济学和法学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问题,提出了通过实施“农地发展权”和土地流转来实现乡村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的升级。
2011年基于城乡统筹思想和背景的乡村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成果数量多,而且从理论层面提出了众多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代表性的是旅游学界的顶级学术期刊——《旅游学刊》的“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在2011年第10、11、12期分别推出的“城乡统筹与旅游”专题研讨。国内许多知名旅游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城乡统筹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发表了真知灼见,其中马波认为“研究乡村旅游应当从城乡统筹入、从旅游发展出。乡村力量的存在和壮大是乡村旅游兴盛的前提,乡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人”。汪宇明指出乡村旅游化是继工业化、城镇化或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外又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宋子千指出城乡统筹中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放在城镇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考虑,既要突出旅游业在乡村地区城镇化和产业化中的引领性,同时在城镇化和产业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何景明指出在城乡统筹中发展乡村旅游,要防止旅游发展的浅表化、符号化和“新穷人”的产生。孙业红指出很多地区误将城乡统筹当成“乡村城市化”,导致乡村旅游迷失了发展方向,突出表现为在发展中丢弃了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忽视农民和地方社区利益以及流失农业劳动力和旅游从业人员。安金明指出“旅游下乡”是促进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选择。杨振之认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必须寻求更深度的融合提升,指出土地流转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并提出了五种具体的产业融合的路径。此外,张哲乐、许霞(2011)归纳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旅游人才新的素质要求,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罗辉(2011)指出西部少数民族县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独特而完善的产品体系、有效而积极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更需要从经营管理模式、投融资体制以及政策支撑三个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何佳(2011)指出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传统乡村功能得以重构,并对如何重构提出了具体对策。戴承良(2011)分析了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旅游的辩证关系,并以2011年上海首届“我喜爱的乡村”推荐宣传活动为例,对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和对策探讨。陈麦池等(2011)指出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其置于当前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并纳入到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规划、建设和运作中。赵磊(2011)对“旅游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这一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发展旅游能显著减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但主要表现为对农村人均实际收入的显著正向关系,政府应当对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给予政策支持,在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www.xing528.com)
叶加申等(2012)结合杭州市的城乡统筹,对“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进行了对策研究。唐琳、刘辉(2012)系统地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李玉新、靳乐山(2012)认为城乡统筹和产业协同与乡村旅游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并以寿光、蓬莱、长岛三地为例分析了城乡统筹和产业协同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路径。王琼英、唐代剑(2012)认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下,可从旅游者价值和居民生活价值两方面再造乡村旅游价值,并以两者价值的实现程度构建乡村旅游价值象限图,并提出乡村旅游的帕累托最优模式——融合型乡村旅游模式,并以灵山坞村为案例探讨了该模式的实现条件与途径。张昀晨(2012)在分析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趋势、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农业与旅游业实现融合的条件、农业旅游的形成过程及存在意义等进行了研究。蒋述东(2012)对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对策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