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乡村旅游相比,国内将城乡统筹与城市旅游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极其稀少。以“城乡统筹”并含“城市旅游”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截至2012年底共有8篇文章,而以“城乡统筹”并含“城市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仅有4篇文章。从检索结果来看,系统地将城乡统筹与城市旅游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05年,但在此之前的一些研究成果中也蕴含了城乡统筹的思想。如一些学者对城市旅游的带动效应和就业效应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古诗韵、保继刚(1999)在评述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时,便指出城市旅游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极大,关联带动作用明显;魏小安(2001)也指出城市旅游不仅是城市经济的增长极,而且随着产业自身的发展,会形成区域的一个扩散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陈兆坤(2001)指出城市旅游就业增加效应和关联拉动效应明显,城市旅游的各要素和环节都要依托城市空间来建设和发展,城市旅游发展中要素和设施的空间结构和布局问题将直接影响城市旅游带动作用的发挥;卞显红(2003、2004)对城市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是在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全面考虑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旅游交通等多种影响因素,提出了单节点、多结点和链状结点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规划布局模式。此项研究为城乡统筹中城市带动型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徐红罡(2005)研究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式,建立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一般反馈模型,分别阐述了两者间的促进结构和制约结构,并论述了政府及其制定的有关政策在城市旅游协同效应中发挥的有效作用,为城乡统筹中城市旅游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另外,范业正(2000)等对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问题也做了相关探讨。
在为数不多的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市旅游研究方面,徐福英、马波(2005)是国内最早提出城市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中旅游业发展的三种模式之一,并指出城乡统筹中发展旅游业应分层次、分阶段地有序进行,而现阶段我国应“以城市旅游为主,有选择性地发展部分城郊和乡村旅游”。徐福英、刘涛(2007)指出城市旅游带动模式重在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就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徐福英(2009)结合我国城乡现状,进一步阐释了城乡统筹中城市旅游的特殊作用,并系统分析了其发展条件、发展类型、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粟路军、黄福才(2010)指出,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是推动城乡统筹的有效方式,并对其形成机理和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程遂营(2011)指出在城乡统筹中发展旅游,应从宏观层面协调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城市而言,应根据居民的旅游和休闲需求,在提供更多的城市公园、绿地和水体的同时,保护城市原有历史文化遗存,保障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赵磊(2011)的实证研究证明,旅游发展与城镇地区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显著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旅游发展效率较低,并指出应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和增加私人资本发展城市旅游要素市场,从而提高城市旅游发展效率,并协调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增强城乡旅游经济互动效能。此外,赵小鲁(2008)提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重庆市应当大力打造城市旅游“一小时经济圈”;漆明亮(2008)依据城乡统筹及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对城乡统筹中重庆市现代都市旅游的产业布局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