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中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内力即城乡统筹所需解决的问题带来的内在压力,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压力。长期以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和资源配置上的非均衡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得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村产业结构失调,制约着现阶段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第二,城乡差别加大的压力。如前所述,我国城乡收入超过3∶1,甚至更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2012十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均在0.47以上,已经超过了联合国划定的0.45的贫富差距国际警戒线。
第三,城乡尤其是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2011年期间,我国人口出生率整体呈先稳定上涨而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978~1990期间为人口出生高峰,年均出生率在20‰左右,从1991年起,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11年为11.93‰),而人口死亡率基本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平均在6.5‰左右,因此1978~2011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同出生率呈现同方向变化。以1996年为基期(我国一般规定男子16~60岁期间、女子16~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按照8‰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13亿人口基数计算,我国每年至少新增劳动适龄人口1000多万人。在按照城乡各50%人口计算,城市和农村每年至少各新增劳动适龄人口500万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加上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据统计,在国家的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下,2003~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9800万(2007~2011年连续五年超过1000万,2011年更是达到了1221万),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30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8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顺利实现再就业。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在5000万人以上,加上每年新增的、往年失业的、金融危机引发的我国制造业破产减员和转型升级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人数可能要在1亿人以上。考虑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按每年1%的速度推进,每年至少要转移农村人口600万,加上城市新增劳动力,再加上转轨就业和大学生就业,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www.xing528.com)
第四,农村城镇化的压力。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农村城镇中不断集聚, 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完成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而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截止到2011年全球总人口为69.74亿,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为36.32亿,城市化率过半,达到了52.1%。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增长到93.06亿,城市人口增长到62.52亿,城市化率将达到67.2%。而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70%~80%之间。《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还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五大战略性弊端:一是在世界格局中,中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城市化明显地快于人口城市化;三是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别待遇仍然存在;四是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视资源和环境的节约与保护,呈现出粗放式发展的特征;五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民压力大等大城市病开始出现。要解决《报告》中揭示的五大弊端,不仅仅是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更要从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定位、城市规划、城市能级和城市管理等方面处理好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旅游业属于社会文化复合型产业,能源消耗率低,就业吸纳力强,关联带动性大,能融合一、二、三次产业。因此,发展旅游业不仅能推动各种产业要素在农村的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更能实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
外力是指政府对城乡统筹中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政府都要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会主动考虑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在政策、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支持和推动旅游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