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就业问题:城乡统筹促进旅游业发展

劳动力就业问题:城乡统筹促进旅游业发展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三次增加值占GDP比重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由此可见,在城乡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双重挤压下,就业矛盾相当尖锐,是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劳动力就业问题:城乡统筹促进旅游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没有表现出一般意义上的正相关态势,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而且增速远高于劳动力的需求或经济吸纳能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城乡劳动力闲置。与此同时,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又长期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突出表现为两个矛盾:第一,在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三次增加值占GDP比重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非农产业产值之和占GDP比重已达89.9%。但是,201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高达34.8%,产业与就业结构表现的偏差高达24%以上。第二,在非农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十六大以来,随着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提高。截至2011年底,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36640万人减少到26594万人,年均减少1116.2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15682万人增加到22544万人,年均增加762.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20958万人增加到27282万人,年均增加702.7万人,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由2002年的50∶21.4∶28.6转变为34.8∶29.5∶35.7。但根据国际经验,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而我国历年来第三产业的就业比均低于其产值比,2011年虽有较大改善,但其比重仍仅为35.7∶43.1,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偏差在7%以上。如此巨大的非农就业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实现农民就业非农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城镇产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一般低于5%,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低于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农村人口占比为48.7%。考虑到我国国情,这一比例下降到30%,需要转移2.5亿农民,这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

目前,我国城市产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时期,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淘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但其资本有机构成高且对人员素质要求高,就业吸纳能力有限。而城市新增劳动力却在逐年增加,这必将造成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根据《2012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1~2010十年间,除2007年、2010年外小幅下降外(分别为2.0%和1.4%),其余八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均处于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6%),自2002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4%以上。(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在城乡庞大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双重挤压下,就业矛盾相当尖锐,是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前提是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仅仅取消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壁垒,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有些地方本末倒置,以为把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差别就能消失,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的地方就出现了政府取消了二元户籍制度,但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甚至说,城镇户口又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这就说到了问题的实质:就业才是民生之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