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澎湃新闻“重庆公交坠江”报道的网友评论为分析样本,对新闻叙事框架与公众情绪动员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公众情绪动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闻叙事框架的设定。在“重庆公交坠江”这一关乎民生的事件中,受众本就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而受众即时获取信息的方式基本都来自于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上新闻文本框架的设置和叙事方式影响着受众的情绪表达:死亡母题的呈现能够快速唤起受众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遇难者的同情,触发公众情绪;对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人物原型进行书写和召唤,极易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加速情绪感染;叙事情境能够还原新闻现场,建构事实情景,借助受众的主观想象将其代入“现场”,引发情绪认同;而叙事修辞往往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受众进行劝服,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公众的情绪内化。
当下,“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的普及为网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和意见表达渠道,公众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信息的创作与传播,同时还能通过评论、转发、点赞、跟帖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而在新媒体语境下,个人情绪经过网络平台发酵后可导致“群体感染”,引发“蝴蝶效应”,酝酿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因此,对网民情绪的把控和监管是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新闻媒体应深入把握公众情绪动员过程及其逻辑,搭建合适的新闻叙事框架,积极探索有利于重大事件公众情绪引导的新举措,从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注释:
[1]张浩:《论情绪和情感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广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6 期,第79 页。
[2]初琦、张晓宇:《试从新闻价值标准看新闻叙事框架的意识形态属性》,《东南传播》2007 年第4 期,第40 页。
[3][荷]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第34 页。转引自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14 年,第146 页。
[4][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406 页。
[5]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第226 页。(www.xing528.com)
[6]陆学莉:《反转新闻的叙事框架和传播影响》,《新闻记者》2016年第10 期,第43 页。
[7]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2014 年,第132 页。
[8]王宇:《原型叙事与文本召唤——以江歌案为例分析自媒体情感动员作用机制》,《传媒观察》2018 年第8 期,第65 页。
[9]何纯、张海寅:《论新闻叙事情境的建构及其对新闻有效接受的作用》,《新闻界》2006 年第2 期,第115 页。
[10]齐曼丹:《新媒体环境中公众情绪传播机制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 年,第30 页。
[11][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 年,第96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