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曾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话题:“谈到校园广播想起的三个关键词”。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回答进行词频分析,做出词云图,如图1。
图1 词频分析图
研究发现,“新闻”“校园”“歌曲”“青春”是大学生对校园广播联想得最多的几个关键词,其中“青春”是最突出的关键词汇,这表明,校园广播这一声音媒介与大学生听众的青春想象、青春记忆紧密相连。“新闻”也是非常突出的联想词汇,大学生通过收听校园广播,能及时获知学校中发生的事件、近期将举办的活动及学术讲座等信息,加深对学校的了解,满足其对所处环境的认知需求,并使得长期收听的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进而产生身份意识和认同感。(www.xing528.com)
大学生与校园广播的互动也是引发身份意识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与完全被动接收的节目模式相比,互动点播是学生表达对其华师学子这一身份的认同感的形式之一。广播台设置了每周两次的《校园点歌台》栏目,通过学生自行点歌,广播台播放的模式,不仅能够充实广播台的播放内容,更能传达点歌者的心情与思绪,使得听众和广播台、校园之间产生强烈的关联感。有一名学生在访谈中提到:“虽然我还没有点过歌,但是我很想点,自己喜欢的歌曲被播放出来让所有人听到的感觉很好。”还有一名学生也提到:“广播台播了我点的歌让我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这种模式让听众产生其对校园传播活动的参与欲望,增强主人翁意识。分享的模式使分享者与收听者产生同属一个群体中的亲近感和作为华师学生身份的认同感。
校园广播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的选择、展演与互动,塑造校园学子共同的记忆与情怀,从而引发其回忆与共鸣,沿着这一路径,个人的身份认同进一步得到强化。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也可得到印证,这表明校园广播的听觉符号在校园中的传递与扩散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力。访谈中,一名已从华师毕业一年的校友也提到:“谈到校园生活,校园广播让我记忆深刻。”校园广播已经变成了听众作为“华师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标签。
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在收听校园广播之后,也会十分自然地以评论者的态度来对所播放的内容和播报的声音进行评价,形成个体对广播台传播内容的独特认知和联想记忆。例如,在调查受访者谈到校园广播所想起的关键词时,“停水”这一词被广泛提起,华师大学生群体对校园的停水情况具有较强的感知和记忆,而停水信息时常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播报,伴随着对停水新闻的听觉感知,大学生听众被唤起的停水时期所遭遇的各种尴尬、抱怨的记忆也是交织在一起的,这既是人与听觉符号进行交往互动的一种体现,也构建了关于大学校园生活的独特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