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大学校园广播这一特定媒介类型,以华中师范大学“华广之声”为个案,探讨广播媒介在校园环境中的“声音景观”建构。研究这种具有独特传播对象和传播边界的媒介形式,须着力于对社群以及社群传播的深入探讨和开掘,大学校园广播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校园广播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中进行传播,并伴随着大学生的日常活动。
黄月琴 杜婧君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凭借其声音符号的感官特征、伴随性收听的信息接收方式以及面向特定社群窄化传播的特点,拥有独特的生存空间。本文选取大学校园广播这一特定媒介类型,以华中师范大学“华广之声”为个案,探讨广播媒介在校园环境中的“声音景观”建构。校园广播听觉符号的流动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关于校园青春的记忆与对自我身份的感知和认同。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声音与人的交往互动以生成特定的节奏、空间和仪式的方式被不断内化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形成听觉符号、主体与环境的意义关联。(www.xing528.com)
关键词:校园广播 声音符号 听觉空间 仪式
彼德·刘易斯(Peter Lewis)指出,广播与生活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听广播就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一件无须解释的事。[1],他指出了广播媒介最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伴随性,即人们在收听广播时能够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广播传播对感官的影响和对注意力的争夺使得它在众多媒介形式中独树一帜,并撑起了一个独特的生活空间,比如车载广播、校园广播。研究这种具有独特传播对象和传播边界的媒介形式,须着力于对社群以及社群传播的深入探讨和开掘,大学校园广播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校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群环境,生活在这个社群中的大学生群体拥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点,有着同龄人与同圈层人之间的类似语言,且在现实生活中联系密切。[2]这种社群化传播的特征给校园广播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校园广播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中进行传播,并伴随着大学生的日常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