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以上分别是北洋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湖南大学校歌中的一部分歌词。民国时期大学的独特气质和永恒魅力还突出表现在那时学人群体浓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伟大壮举。中国的大学在国家内外交困的危局中先应救亡之使命而产生,后随图强之使命而发展,受政治沉浮的影响巨大,反过来却更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的沉浮。民国学人的思想与灵魂影响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张伯苓在青年时期曾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后来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历尽艰辛,矢志不渝,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地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陶行知早年曾投身于辛亥革命,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蔡元培素有爱国救国之志,早期在家乡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等以求救国之道,在办学中革命,在革命中办学,踉踉跄跄前行。主持北京大学期间,他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虽不主张学生热衷于政治而不潜心学业,尤其不愿看到学生有过激的“越轨之举”,但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内心同情甚至赞成学生爱国之举,所以,即使处在十分艰难的境地,他仍为营救学生而奔走。诸如此类,民国大学的教育家们普遍体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并积极投身于救国图强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教育家教育救国之下,大学的学子们则表现得更为激进,积极投身爱国运动,由学子们发起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当时,民国初立,各种新思潮渐入中华大地,学生们思想十分活跃,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口号,与《新青年》相呼应。学生们投身爱国运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最著名的当属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五四运动和促进全民族统一反日抗日的“一二·九”运动。
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是“五四”游行队伍的总指挥,走在最前列,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骨干有北京的罗家伦、闻一多、瞿秋白、张国焘、邓中夏、段锡朋、郑振铎、许德珩、罗章龙、罗隆基,天津的张太雷、周恩来、于方舟、马骏,上海的何葆仁,武汉的陈潭秋等。在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受到北京大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的领导,得到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同情和实际支持,也得到了梁启超、林长民等社会名流的帮助。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www.xing528.com)
民国大学学人的爱国壮举显示了中华民族争求独立自主、坚决反抗压迫和外敌入侵的伟大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为民国时期的大学增添了爱国主义的英雄气质,散发着令人敬仰的积极向上的气息。
归纳起来,民国的大学、大学里的学人及其思想都显示出很强的时代精神和发展活力,共同构成民国大学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当今中国的大学,在物质条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潜下心来,回顾和分析民国时期大学的这些气质,对于回归本质,重新展示大学魅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