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气质和魅力首先体现在大学本身所取得的内在成就上。提起民国的大学,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想起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拥有四大教授的清华大学,以高质量、高淘汰率闻名于世的北洋大学、协和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还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的南洋公学等。在中国大学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民国初期的大学取得了至今仍令人感到振奋和自豪的辉煌成就,正是这一批成就斐然的大学,才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拥有了历史自信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北洋大学总教习丁家立按照美国模式,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办学模式植入北洋大学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用美国方式,教师中的绝大多数是美国人,教材是原版美国教科书,上课一律用英语,作业和考试也是如此,使得北洋大学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上。高起点的办学对生源的质量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生源自然是一个大问题;但北洋大学始终没有放低标准,而是“宁缺毋滥”,使得其生源很少。学堂开办之初到香港招生,报名者数千人,但最后实际只录取十多名学生。北洋大学的淘汰率也是很高的,各届毕业生往往只是同届录取人数的60%[1],经历4年“苛刻”的学习考试之后,能够毕业的学生就更少。北洋大学建校后的几十年,办学方针薪火相传,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首届大学毕业生、北洋大学的王宠佑、王宠惠兄弟曾这样回忆北洋大学:“课程简洁、完善而注重实用,学校延请专家演讲,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胡佛当年即曾来矿科演讲数次。”[2]北洋大学的教风、学风、校风造就了极高的社会声誉,北洋大学可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相提并论,美国及欧洲各国的大学研究院都有明文规定,免试接受北洋学生入学。
闻名于世的协和医学院在创办之初便在全世界物色教员,在最初的151名高级人员中,有123人来自英、美等国,少量的中国人中绝大多数都有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从而使得学校自一开始便汇集了一流的师资力量。学校每年出资有计划地派遣一批青年教师到欧美各国深造,为教师提高水平和更新知识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上,协和医学院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为榜样,将其独特的教学制度和方法引入进来。在办学上坚持学生少而精、高淘汰率的做法,其毕业生后来几乎都成了中国医学界的骨干人才。据统计,协和医学院自办学起至被日军侵占的25年里,培养医学毕业生318名,高级护士168名[3],虽然人数不多,但水平较高,他们多数在我国医学院校、医院以及政府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www.xing528.com)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一批我国目前高水平大学的前身,在民国时期都各具特色,办学成就卓著。当时的中国大学表现出无限的活力,显示了独立进取的精神,引领了社会文化及思想,取得了辉煌成就,树立了中国大学的丰碑,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