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教育中课程综合化问题的初步探索

中等教育中课程综合化问题的初步探索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以劳动力市场分析为主的社会需求分析,是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进行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步骤。

中等教育中课程综合化问题的初步探索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充分研究、借鉴、吸收国内外课程综合化成功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种植专业、养殖专业中进行了课程综合化。现将实施方法与步骤简介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是进行课程综合化实验研究的保证。

教育部《关于申报“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司[1999]19号)明确提出了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是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使课程综合化的实施少走了许多弯路,确保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确定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综合化实验研究的出发点。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基本上同我国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方式相适应。根据这种市场定位,可以找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劳动力市场的横向分类位置和纵向职业层次位置。因此,以劳动力市场分析为主的社会需求分析,是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进行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步骤。

三、进行职业分析,是课程综合化实验研究的前提。

要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职业分析。职业分析可借鉴“双元制”、CBE、MES等国外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借鉴DACUM方法,对开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和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可借鉴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的技术等级标准,并进行细化分解,这样可以使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财经专业深入工业、商品流通、金融保险等企业对财会、统计、营销、保险、储蓄等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种植专业深入农场、原种场、果园、蔬菜基地、食用菌厂、花卉公司、酱菜厂、庄稼医院、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9类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养殖专业深入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养牛场、特种养殖场、原种场、畜牧兽医站、畜禽加工厂等8类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在职业分析的方法上,实现了从单一职业、单一专业的分析转向职业群的分析、一组相关专业的分析,拓宽了专业面,为最终形成宽基础加专门化培养方向(活模块)的专业课程结构创造了条件。

四、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选择可供进行选择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课程进行综合化处理。

1.进行教学分析。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职业分析,搞清了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在知识和技能、态度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分析,把这些要求同学生的认识过程结合起来,把培养目标具体转化为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再进一步把这些教学目标分解、细化,形成课程标准,最终选择课程模式,构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空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

2.确定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和特定形式或课程要素特定的时空组合方式。不同的课程模式反映了不同的课程观及其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开发方法(其中也包括了课程综合化的方法)。中等职业教育现行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知识在学科间交叉重复,且缺乏联系,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的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我们在深入分析学科中心、问题中心、能力中心、活动中心等各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特性、功能、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之后,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教学条件、学生素质等实际,最后确定采用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对财经专业、种植专业、养殖专业的现行单科分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造,重新构建其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

3.选择可供进行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共适性较强的职教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在确定课程综合化的范围、选择可供进行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课程方面,要求从专业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讲究综合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此,我们把“宽基础”的第四部分即各专业大类共用的专业基础板块和“活模块”中针对某一职业从业能力的专业模块作为课程综合化的首选对象。经过论证,把财经专业原课程体系中“财政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经济法”、“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综合成为“财政基础知识与法规”,作为整个财经类专业“宽基础”中的专业基础板块课程;把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工业统计”、“商品流通统计”、“统计制图”综合,作为整个财经类专业“活模块”中统计模块的综合课程。经过论证,把种植专业原课程体系中“植物”、“遗传与良种繁育”综合成为“植物与良种繁育”,作为整个种植类专业“宽基础”中的专业基础板块课程;把原课程体系中“植物保护概论”、“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综合成为“种植基础”,作为整个种植类专业“宽基础”中的专业基础板块课程;把原课程体系中“植物栽培概论”、“作物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分别综合成为“作物栽培技术”、“果蔬栽培技术”,作为整个种植类专业“活模块”中作物栽培技术、果蔬栽培技术模块的综合课程。经过论证,把养殖专业原课程体系中“畜禽疾病防治”的病理、药理、诊疗技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基础知识与“畜禽解剖生理”、“畜禽繁育”综合成为“畜禽养殖基础”,作为整个养殖类专业“宽基础”中的专业基础板块课程;把原课程体系中“畜禽解剖生理”的新陈代谢部分与“畜禽营养与饲料”综合成为“畜禽营养与饲料”,作为整个养殖类专业“宽基础”中的专业基础板块课程;把原课程体系中“畜禽疾病防治”中畜禽常见疾病部分与“畜禽生产”、“畜禽产品加工”、“农户经营管理”综合成为“畜禽养殖技术”,作为整个养殖类专业“活模块”中畜禽养殖技术模块的综合课程。此外,把分散在养殖专业教材内的实验操作部分集中在一起综合成为“畜禽养殖技术技能训练”组成单独的技能模块。

五、精减课程内容,确定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方式和综合程度。

在确定进行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课程后,首先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减,删除原有课程学科间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然后再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操作方法与技能,最后根据课程的任务、性质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以课程综合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或范围,来确定是采用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课程综合化,还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以课程综合化的综合程度来确定是采用协调型、组合型,还是融合型的课程综合化。(www.xing528.com)

1.精减课程内容。在研究实验中发现:财经专业原有的学科课程“财政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经济法”、“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各成体系,财经基础知识与财经法规在不同的课程中多次交叉,重复出现,于是按经济法所调整的范围,从宏观方面把财政金融基础知识与财政金融法规综合在一起,从微观方面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基础管理知识与企业法规综合在一起,把处于两者之间的市场经济知识与市场管理法规综合在一起,仅删除交叉重复的课程内容一项,就使原有的课程内容精减三分之一;“统计实务与制图”则采用新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彻底删除旧的统计指标体系,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要侧重于基层单位统计而不象过去只注重政府部门统计。种植专业则本着“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大量删除了已经淘汰的农作物、果蔬品种和已经落后的传统耕作方法、栽培方式,增加了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增加了党和国家有关的农业方针、政策、法规,适当增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养殖专业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畜禽繁育”中与“畜禽解剖生理”交叉重复的内容全部删除,将剩余部分和“畜禽解剖生理”中的畜禽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合并,成为综合课程“畜禽养殖基础”的一个章节;“畜禽营养与饲料”则采用现行的国际通用分类标准,把原教材中的干草、稿秕料合并成粗饲料,把块根、块茎、瓜菜并入青饲料,把原禾谷籽类、工业副产品并入到能量饲料,把动物性、饼粕类、豆科类并入蛋白质类饲料,删除各种畜禽的营养需要,改用附表表述。通过删除过时的课程内容,合并交叉重复的课程内容,使新的课程体系重点突出,更加适合了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

2.确定进行课程综合化的方式和综合程度。一般来说,课程综合化有多种形式,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综合程度,主要取决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实际需要,从课程综合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或范围来说,属于“宽基础”范围的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大多是以学科本位为主,以知识的系统性组织技能训练的同时渗透能力培养,所以一般采用学科内、学科间的课程综合化方式。“活模块”课程侧重于强化从业能力的培养,以某种能力形成为主线来组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所以一般采用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从课程综合化的综合程度来说,属于“宽基础”范围的课程,大多采用协调型、组合型课程综合化方式;属于“活模块”范围的课程大多采用融合型的课程综合化方式。具体来讲“财经基础知识与法规”、“畜禽养殖基础”、“畜禽饲料与营养”、“种植基础”作为“宽基础”中专业基础板块课程,采用的是学科间、组合型的课程综合化方式;“统计实务与制图”、“畜禽养殖技术”、“畜禽养殖技能训练”、“植物与良种繁育”、“作物栽培技术”、“果蔬栽培技术”则属于“活模块”中专业模块,采用的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融合型的课程综合化。在实施课程综合化时,一定要重视其科学性和实效性,要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可以先搞协调式、组合式,将学科课程进行“拼盘式”的综合,待进一步搞清其内在联系后,再将其搞成“融合式”的综合。

六、选择课程内容编排主线,编写综合课程教学大纲。

在确定课程综合化学科及其综合方式之后,首先应选择一种逻辑思维主线来安排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大多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线并辅之以必要的技能训练,同时渗透能力培养。“活模块”阶段的课程大多是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组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即将几门学科知识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或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财经专业。财经专业的“财经基础知识与法规”是以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宏观、微观、市场)为主线索,将财政基础知识、金融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基础与财务管理知识分别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结合,按财政基础知识及法规、金融基础知识及法规、市场管理及法规、企业管理基础、财务管理知识及法规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统计实务与制图”则以国家颁布的新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及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将原有的“工业统计”、“商品流通统计”、“统计制图”3门课程进行综合化处理,其课程内容不仅包含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统计,还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统计。此外,把“统计制图”纳入课程中,使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计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统计工作的能力。

2.种植专业。种植专业的“植物与良种繁育”,是以植物生长发育的内部规津为线索,将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的器官、植物的新陈代谢、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植物的分类、植物的遗传、植物的良种繁育、植物的种子检验与贮存等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种植基础”则是以影响植物生长的外部环境条件为线索,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气象等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作物栽培技术”、“果蔬栽培技术”则是以农业生产知识为基础,以农时为依托,以种植业特有的操作规程为主线索,按主导农作物和果蔬栽培的品种设计模块,突出了“活模块”的“活”和“专”,有利于学生选择并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农业生产能力。

3.养殖专业。养殖专业的“养殖基础”是以猪羊鸡等畜禽生理解剖为主线,把原课程体系中“畜禽疾病防治”的病理、药理、诊疗技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基础知识与“畜禽解剖生理”、“畜禽繁育”进行综合,按学生的认知心理合理调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把畜禽的解剖、生理、药理、疾病防治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畜禽养殖技术”则以主要畜禽类别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以一种畜禽生产环节的操作规程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其生产过程(包括场址选择与设计、投资预算、各个关键的生产技术环节、防疫保健、畜禽产品加工销售)。这样也突出了“活模块”的“活”和“专”,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最终形成较强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财经专业、种植专业、养殖专业在选择课程内容、编排主线时,都广泛征求行业内人士、课程专家、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在确定课程内容的编排主线之后,我们组织编写出3个专业10门综合课程的教材编写大纲,其中“财经基础知识与法规”、“统计实务与制图”业已完成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

七、对课程综合化方案进行评价。

对课程综合化方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课程综合化方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综合化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课程综合化方案的评价具有诊断课程综合化方案的问题、调控课程综合化方案设计、监督课程综合化方案的实施、推进课程综合化方案优化和功能的完善。

由于我们研究时间所限,上述3个专业10门课程综合化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从而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这些课程综合化方案也必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不断得到及时的调整、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综合化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