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蔡元培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是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作用
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阅读、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它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所需的核心能力。大量的实验证明自主学习不仅对学生学业成绩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学习动机和促进其学习策略的掌握。在21世纪,我们不仅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作为认识的对象,而且要求教师把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的方法和过程也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不仅看重使学生“学会”,更看重让学生“会学”,可以说“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的最重要的教学技能。
(二)自主学习的构成及特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者Traci Sitzmann(2011)及其同事认为自主学习的内在结构包括三个方面16个成分。
第一个方面为监管动因,包括一个核心成分,即学习者自觉设置的学习目标水平。它对于整个自主学习发挥着指引作用,并作为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监控和调整的根本依据。
第二个方面为监管机制,它决定着学习者能否以有效和组织化的方式实现目标,是自主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包括计划、监控、元认知、注意、学习策略、坚持性、时间管理、环境组织、帮助寻求、动机情绪控制和努力等12个核心成分。
第三个方面为监管评价,它负责评价整个目标的实现进度,并决定着学习者是否继续向着之前确定的目标前进。它包括三个核心成分:自我评价、归因和自我效能。
Traci Sitzmann的研究突出了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特征,它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特征。自觉性是人类四大意志品质之一,又叫目的性和独立性,是指人们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或对感情和行为的支配过程中不屈服于他人的压力,而根据自己的认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独立自主决定并付诸行动。[4]
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习动机上,自主学习有内在的学习驱力,表现出强烈的“我想学”的愿望,能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而不是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地、消极地从事学习活动。
第二,在学习方法上,表现为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够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不依赖于教师,并且善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元认知。
第三,在学习时间上,自主学习表现为能够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并能自我约束,以更好地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第四,在学习结果上,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能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技能
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表现为主动参与课堂,即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创设条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为现实。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接受学习中,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在课前预先制定的,学生依赖于教师。而要实现自主学习,就应当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知道“我想学会什么”,这样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www.xing528.com)
2.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如果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有再强烈的学习动机,也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一些策略与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审题的方法等。
3.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以集体听讲为主。而要转变学习的方式,就必须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才能从条件上保证自主学习行为的产生。教师只有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才能实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体验权交给学生以及把话语权让给学生。
(四)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一些误区
【案例分享】
将“自主”当成自由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跳水》,同学们自己先读课文。大家喜欢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自己读可以,找人讨论也可以。
学生:(有几个学生开始自己读,后来变成几个人齐读;有的学生边读边记;有的几个人在讨论,可是一会儿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开小差……)
教师:你们读完了没有?
学生:读完了。
教师:现在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
——摘自:田仁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失败案例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35).
【点评】 本案例中教师认为新课标应给学生充分自由,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自主不是沙龙闲谈、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误区一,自主学习等于自学或自由学习,不要教师的指导。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情况下的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渐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转而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价。
误区二,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其宗旨在于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完全抛弃接受式的学习。如果一切知识都要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探究,这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教师的系统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否则,不仅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精讲”是必不可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