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语言基本要求-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素养书现已发表!

教育语言基本要求-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素养书现已发表!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适当得体的教育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运用教育语言时,不可随心所欲,应按照教育语言的基本要求去做。(一)文明礼貌学校是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教师的教育言语应是文明语言的典范。其次,思想教育是有目的,是要实现目的的。教师的教育语言应意图明确,简单有效直中要害,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力量。因此,教育语言的启发诱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育语言基本要求-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素养书现已发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适当得体的教育语言在教育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运用教育语言时,不可随心所欲,应按照教育语言的基本要求去做。

(一)文明礼貌

学校是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教师的教育言语应是文明语言的典范。教师的教育语言忌讳“冷”、“辣”、“硬”,嘲笑羞辱、挖苦谩骂、冷漠刁难、责骂贬损的话语,“恶语伤人六月寒”,不仅会疏离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效果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摧毁学生的自信、扼杀学生的上进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对学生负面影响极大。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唯有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完全消除,才会发生人格的互相感化”。尊重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尊重学生,就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最简单的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开始。与学生交往,不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与学生交谈,态度亲和,说话和气,谈吐文雅。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叫康康,很粗心。斯霞老师是这样说的:“康康,请你帮我倒杯水,小心点,不要泼在身上。”康康高兴了,因为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客气地同他讲过话。他眨着好奇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倒了一杯水放在老师桌上。斯霞高兴地说“谢谢你,做得很好!”文明礼貌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得到鼓励,康康慢慢变得细致而耐心了。教育学生时,多耐心聆听学生感受,用真诚的话语表达对学生情感、处境的感同身受;要多用平稳的叙述句和表示赞赏的感叹句,多用“你觉得××行吗?”、“你认为××怎样?”等征询式问句征求学生意见,少用“你应当……”、“你应该……”等命令式祈使句强迫学生接受成人式的思考和行为。

(二)有的放矢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因人、因事、因时而见机施言的,教育语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语境性。

首先,学生是鲜活迥异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年龄、性格、气质、兴趣、心理、思维、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育语言也应有所不同。《论语》记载这样一件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同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人不同。子路性情鲁莽,孔子告诉他在听到该做的事时应先请教父兄再去做;冉有谨小慎微,孔子则鼓励他听到该做的事就勇敢大胆去做。孔子洞见学生秉性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回答,孰进孰退取决于不同的个性。孔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因人施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旋律,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其次,思想教育是有目的,是要实现目的的。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对学生实施之前,教师要先摸清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确定谈话的内容。否则,教师东拉西扯、絮絮叨叨说了一通,偏离主题的冗长话语只会让学生觉得厌烦。教师的教育语言应意图明确,简单有效直中要害,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力量。(www.xing528.com)

最后,教育学生还要考虑到具体的教育情境、谈话的时机和场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举止、神情、谈吐,探讨其思想、心理状态,随机应变。如学生已经对自己的行为心生愧疚,面红耳赤,教师就应先用轻松幽默的话语疏导学生紧张情绪,再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这样既舒缓学生紧张心理,也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若教师只是一味当众批评学生,势必让学生羞愧难堪,引起学生反感和抵触。

(三)情理结合

育人就要讲道理,不管是批评、表扬,还是激励、劝导,教师总是要表明观点并诉诸理由的,通过各种方法把道理讲明白,使学生信服、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教育学生不能以势压人,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不该那样”、颐指气使要求学生“必须这样”,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暂时压制学生的错误认识与不良言行,一段时间后自然会旧病复发,且为后续教育增加难度。思想教育讲究的是言之以理、论之以据,有理又会说理,才能以理服人。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语言方式,或用生动幽默的话语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或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理解领悟“为什么不该那样”、“为什么要这样”。思想教育是以理服人,学生只有“诚服”,才能“心悦”教师的教诲。

教育学生,说理是重要的,但是情感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影响学生认知、改变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接听教师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能从教师遣词造句的方式和语音语气捕捉到教师的情感信息并立即作出自己的情感反应。教师语言中传达的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会让学生得到感情的满足和慰藉,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肯定的态度。有时候,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话就能让学生感动,为学生开启心灵之门。翻阅名师的教育案例,这类事例屡见不鲜。思想教育既是理的说服,也是情的感化。具有真挚情感的教育语言,就像春天的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像冬日的暖阳,化解学生心中的冰块。学生的情感畅通了,就能在“亲其师”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信其道”,实现教育目的。

(四)循循善诱

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身心发展相对不甚完备的青少年,同时,教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外加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安排,而不是一种完全自主的选择。这种外加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安排包含着人类经验的积累,是社会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要让学生逐渐地理解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使教育这种外加的安排逐渐内化为自主的选择,也只有通过教育自身这一途径来实现。因此,教育语言的启发诱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学习只能是对话而不能是灌输,生硬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沦为教育活动形式上的参与者,而只有循循善诱的沟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把思想教育内化为一种自主的选择,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论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循善诱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是教育的艺术

循循善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的兴奋点,了解他们思虑什么、困惑什么、烦恼什么、希望什么、喜好什么、厌恶什么,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因势利导。在学生有所触动但尚未完全明理时,教师适时启之发之,如可以从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比喻开始,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想行为的不足,意识到现实自我与期望自我的差距,从而自觉推动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变。这种教育语言既悦耳又达心,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学生悠然心会、顿时醒悟,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并能自觉导之以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