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素养:信息化时代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职业素养:信息化时代的组织管理能力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具有较强可塑性的青少年学生,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的组织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及指导课外和校外活动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一般认为,教师恰当的语言组织和清晰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职业素养:信息化时代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对象是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具有较强可塑性青少年学生,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保证,它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的组织能力、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及指导课外和校外活动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一)教学的组织能力

从教学的组织能力上说,应当善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教育的组织能力上说,应当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教材组织能力、语言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1.教材组织能力

教师的教材组织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第二,教材的呈现次序与方法。教材处理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教学条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替换、调整顺序等,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呈现教材的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包括整合课程资源、重组教材、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等各种活动。呈现教材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间的联系;发展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安排学习活动有条理、有组织,学生的学习收获就大。因此,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突破难点,顾及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即明确教什么,按什么顺序教,用什么方法教,并用恰当的方式呈现教材。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正确运用语言词汇传递信息的能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把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般认为,教师恰当的语言组织和清晰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如表情、语气、姿态、动作等)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3.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果断决策、严密组织、适时调控、及时矫正、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管理过程。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产生促进或消极作用。(www.xing528.com)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唤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发扬民主但不放任学生,使课堂始终处于既严肃又活跃的和谐状态。

要组织好课堂必须学会把握好几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运用灵活的方法,调节学生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手段制止各种干扰;运用注意规律,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树立自身必要的威信,洞察学生心理;运用教学机智,控制课堂情境,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课堂管理要求教师要转变管理观念,树立全面课堂管理的观念,崇尚人性化的管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具有课堂管理的技能和方法。

4.思维能力

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教师的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逻辑性等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思维活动方面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品质。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语言把教材内容精确无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使学生理解并加以运用。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那么教师必须首先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

(二)班级组织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教师在班集体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必须具有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即教师应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逐步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班集体的能力。教师要通过班集体的活动,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爱好和特长,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发现和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方式,同时又要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三)组织及指导课外和校外活动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等形式,教师必须既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又能科学地指导好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组织和指导课外和校外活动的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改革中,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并指导这些活动,形成人人参与、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显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做好校内外各种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在教育学生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我管理,特别是情绪管理,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记忆迅速,有利于智力活动的进行;而情绪不佳时,如焦虑、惧怕、反感等,思维则迟钝,记忆困难,不利于智力活动。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