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知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它实际上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如怎样提问?怎样设计课程?怎样评估学生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教给学生,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的一种知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来思考学科知识,将已有的知识经过一番心理学化和教学法化的加工,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和表征,使之变成学生可接受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成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
林崇德在其学习与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它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个方面(教师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对教师条件性知识重视不够。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教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有学者提出教育内容知识的概念,将其用于确定教师对他们的学科知道多少以及他们是怎样把这种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上来。教育内容知识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学生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知识做出教育学的解释。这种解释要依据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情况,考虑到学生对该学科已有的知识和理解程度。杜威指出,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www.xing528.com)
教育活动是一种艺术创造。一个具有广泛文化素养和渊博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要科学育人,还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科学的教育理论,可以给教师以正确的教育观点,使教师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以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的教育工作,加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减少盲目性,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这种劳动的规律越来越复杂化,并且周期长,影响深远,更需要理论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教师要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较完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这也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