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理念形成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会产生新的教育观念和态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不同场域,教师的教育理念形成的路径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
1.在教学互动中积累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完善自身的主要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通道,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是其整体理念的集中反映。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逐步深化个人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的理论知识也是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从而更接近教师的教育生活。教师应从个人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使得理论知识更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师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双向的、开放的,而不是提前预设好的问题和答案。教学互动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问答,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其中有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支持,蕴含教师的情感与关怀。通过教学互动,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能更深入地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与观点。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而逐步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这一教学互动中,有助于教师提炼与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师在教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学习,通过教师的学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还会促进教师今后的教。这实际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
2.在教学情境中增强理论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可以在促进学生认知的同时伴随适当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都有所发展。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会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得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展开教学,有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引导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情境首先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中含有积极的情感,情感使得氛围更为活跃与热烈。教学情境能促进师生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促使师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形成一致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学习。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认知与行为的改变都需教师加以观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被尊重和关怀的需要,这一点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关注。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展开教学,才可运用教学情境中师生情感的共鸣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在教学情境中,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教育主体论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依据学生的需要与爱好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进而逐步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同时,在教学情境中有助于教师灵活地运用教育基本理论来指导教学。在教学情境中的情感的激发下促进教师将教育理论内化到个人的知识结构中,使得教育理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与知识体系,而是与教学相联系的、具有丰富意蕴的教育理论。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才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的一种观念和素养,才能成为教师自己的精神财富与智慧。如今,生命化教育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教师要形成生命价值取向,这反映出教师对于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关注。在注重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相互融合的情境。在教学情境中,由于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师生的互动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
3.在教学反思中更新理论观念
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进行反思进而提炼个人的观点与思想。“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所关涉的种种问题进行多视角、多层面、反复、深入、认真地审视与思考的过程与行为。”[7]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性思维能力与理论意识,能促进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与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理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教学反思能够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师将学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之中,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理论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形成新的见解与观念。“教学反思的目标就是促进教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8]这些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又可以进一步深化个人的教育理论。现今,教育人性化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育的人性化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见解,对学生怀有宽容之心,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使得教育展现出人性化的色彩。课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发现这一理论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对理论的深化与升华。通过对问题的反思,教师将教育理论观念内化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使得先前的理论观念更为全面与深刻,更具有实践性。
其次,教育理论可以反过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反思,为教学反思提供理论的支持。科学的教育理论能开阔教师的理论视野,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教师能够深刻地思考教育问题,从而提出不同的见解与观点。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理论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使得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升华个人的理论观念。
(二)在班级管理中深化教师的教育理念
1.班级管理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www.xing528.com)
班级管理不只是一系列的管理体制,更强调要有指导教师管理的理念。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不同特点、处在发展关键期的个体。因此,管理不能仅考虑到实效性,还要以学生为本,使管理更具人性化,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同时,人性化的管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在这种人性化的氛围中能够培养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使学生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人性化的管理使师生在相对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秉性,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人性化的管理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使管理更具人性化,而且可促进教师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因为,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能反映出人性的优缺点,也只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案例才可透析出人性的真相。在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情感与行为是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关注的。这时对教师来说,人性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教师的管理理念之中。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这样,学生对班级管理不再反感,教师也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这一理念的运用使教师从中收获愉快的心情与良好的心态,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教育人性化的意义,促使教师逐渐深化个人的管理理念。
2.班级管理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不能过于追求管理的效果,要给予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学生能在不违反规定的条件下根据个人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促进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在管理中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养成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是因为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能主动做好该做的事情,能为自己做好学习规划。有学者指出:“要想真正地利用和开发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自由的空间、时间和氛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只有‘自由’才意味着‘自主’,意味着不盲从、不迷信。”[9]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不仅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教师对自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相对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师生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与个性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具有的自主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是师生共同维护与建立起来的自主。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确管理的规范。这样,师生之间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了班级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体会到自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将这种观点内化为个人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断提升与深化这一思想。
3.班级管理理念启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班级管理体制需要学生的认同和信服,强制的管理不仅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会引起师生之间不必要的摩擦,从而使得管理难以顺利地进行。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民主的管理,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在建立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管理制度提出个人的意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考察,进而建立符合学生特点与需要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样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发表意见,进而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这种民主的管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在民主的班级管理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具有民主意识的、积极向上的主体。民主管理追求更高的层次,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和理想,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中小学班级管理,需要立足现实,追求最高境界,建设‘民主型班级’。其目标是: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富有民主生活机制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意义、提升班级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10]教师在民主化的班级管理中能进一步理解民主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管理哲学。
(三)在师生交往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1.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个人的教育观念,这些教育观念进而升华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展开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我们提倡师生平等,但在追求平等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教育性是师生交往的核心追求,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性代替平等成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追求。”[11]教师应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追求,并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逐渐形成这一价值理想。在平等的师生交往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有各自的话语权。因此,在师生交往中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给予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自主发展包含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学习、根据个人需要管理自己、根据个人特点为个人发展进行规划。孙明贤校长认为:“认‘自主课堂’和‘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模式,是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师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扩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与活动的主人。
2.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双方都有权利提出各自的想法和见解。师生交往中的民主能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民主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每个人及其生活都是非常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育需要民主,师生交往更离不开民主。民生的师生关系的形成离不开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双向的,双方在对话中都处于思考的状态。师生将各自的见解与情感表达出来,这很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情感的陶冶。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需要对方的理解与关注。在师生对话中,学生的交往与关怀的需要便得以满足,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得以发展。
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使学生更了解自己,教师更了解学生,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发展。教师在教育对话中,既使学生达到了人类的普遍性,又使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既接受他的共同性,又承认他的差异性和个别性。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样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有了理解才能进一步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共同促进了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由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主动表达。理解意味着包容,理解给予对方情感上的关怀,这样师生双方会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使得双方更能走入彼此的内心世界。
3.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和睦相处饱含着师生之情,是师生经过长期的磨合、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和谐的状态。“师生关系的和谐主要就表现为一种人际和谐。所谓人际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地位均衡(认知和谐),相互理解、情感交融(情感和谐),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利益和谐)的人际协调状态。”[12]师生关系的和谐包含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与作用,在不同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在促进人的全面、均衡的发展。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价值,使得师生都具有归属感与责任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教师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品德,陶冶情感,使学生在文化知识增长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往中,师生互相理解与尊重,教师为学生投入真实的情感,学生在获得温暖的同时学着关怀教师,进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和谐的氛围中,可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