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理念的传播
教育理念的传播,从传播方式、途径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术性的传播;二是行政性传播;三是大众传播。事实上,大部分有影响的教育理念都是依靠综合性传播,即上述三种方式的综合,走向教育实践的。为了研究方便,这里将三种传播方式分开来加以讨论。
1.学术性传播
学术性传播,就是以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方式,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的出版、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学术性传播方式,有利于教育理念的系统阐释和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学术性、理论性的凸显,其受众范围有限,大部分教育实践者无法加入其中。因此,学术性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理念理论价值的实现,而非实践价值。
2.行政性传播
行政性传播,就是依靠组织渠道和行政手段传播教育理念的方式。行政性传播主要依靠教育的各层体制得以实现。比如在我国,一种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一般要经历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县市教育局—学校—教师这样逐级推进的行政控制过程,最终走向教育实践。通过行政性传播,能够使教育理念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呼应,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但由此也易于滋生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使新教育理念的实现仅仅停留于表层。所谓“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正是这一问题的生动写照。
3.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来传播教育理念。大众传播是受众范围最广的传播方式。然而,正是由于考虑受众范围的问题,教育理念在通过这种途径传播时,多以通俗、大众化的面孔出现,这就影响了教育理念的深刻性和完整性。
可见,教育理念的三种传播途径各有利弊,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形成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播途径,才能保证教育理念价值的最终实现。
(二)教育理念的应用(www.xing528.com)
教育理念的应用,就是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应用的过程。这是教育理念的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教育理念能否实现,就以它能否被成功渗透于教育实践,引领教育实践的变革为评价标准。
教育理念的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输出过程,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必须以教育实践者为中介,经历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来实现。
美国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指出,“内化是把某些东西结合进心理或身体之中去,把另一些个人的或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教育理念的内化,就是教育实践者通过学习和理解,将外在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观念的过程。布卢姆和克拉斯沃尔共同提出价值内化的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类似地,我们把教育理念的内化过程划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四个阶段。接受,即注意,指教育实践者愿意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反应,即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如教育实践者主动参加有关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观摩等活动;评价,即行动后获得的满意感并赋予行动以价值,如教育实践者通过学习和观摩认同新教育理念的优越性;组织和性格化,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指教育实践者对于新教育理念的优、缺点加以衡量和评价,最终取其精粹,吸纳入自身的观念系统之中。
外化,是指主观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形式的转化。外化的过程可划分为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所谓决定阶段,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目标、行动方案的择定。具体说来,就是指围绕行动目标问题所进行的动机的斗争和动机斗争的解决;目标的比较和行动目标的确定;行动方案的比较和行动方案的择优。所谓执行决定阶段,是指人由行为观念(头脑中的行动)外化为机体的行动,以机体的活动来实现头脑中的计划、决心并达到改变行为客体的活动。教育理念外化是教育者在教育情境中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已经内化的教育理念,制订应用计划,设计操作方案,并运用方案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念内化和外化这两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正是在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中,教育者逐渐积累了教育理念如何运用等方面的经验,逐渐生成实践智慧。
【信息窗】
教育理念的纵横整合
教育理念价值的实现,不仅要求阐发、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纵向衔接,而且要求理念自身、教育体制和应用模式三个因素横向融合。除此之外,必须实现纵、横整合,横向沟通的三个要素共同作用于教育理念价值实现的各个环节,构成教育理念价值实现的整体机制。
——摘自:韩敏.教育理念的价值及其实现.太原:山西大学,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