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吉隆沿着喜马拉雅山下的新藏公路继续东行。过桑桑、昂仁来到拉孜县城。
拉孜县城处在新藏路与中尼公路的岔口,是去樟木的必经之路。在拉孜县驻足一夜,感受这里的环境。
次日清晨启程南下,过定日县到达聂拉木。然后顺中尼公路再向南 而去。
眺望绿色的樟木峡谷山道
骤然,行走的道路变陡,几乎是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一路下滑,而且是从高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带下行,相伴的全是沟坡谷地,山势斜度趋于45度,像是脱缰的野马一个劲儿向下坠落。公路两边一侧是陡峭的山崖,间或参天大树、飞瀑潺流;一侧是峡谷云海,翻腾涌动,如涛似浪。经过40公里的行程,前面半山腰的丛林中出现一座小镇,像是悬挂在山间,这便是樟木镇。
樟木口岸
俯瞰樟木一条街
“樟木”藏语为“邻近”之意,是318国道的终点,与尼泊尔接壤,为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距加德满都只有90公里。
来到樟木镇街口,只见密密麻麻的二层小楼挤在山坡上,自下而上错落有致,满街的尼泊尔背夫走来走去,花花绿绿的尼泊尔卡车来来往往,路边尼泊尔商品比比皆是。樟木,不失为一个与尼泊尔连接的边境小镇。说它小,是因为再没发展空间了,连一小块空隙之地都很难找到,见缝插针的层层住宅和商铺挤得喘不过气来,但站在街上并不感到气短和胸闷,因为这里的海拔仅2300米,没有高原反应。我沿街而行,除尼泊尔人外还有印度人,都在这里搞交易,这个山间小镇很有活力和人气。
据介绍,樟木镇居住着本地居民夏尔巴人,加上外来经商人员共计3000人。夏尔巴人本来住在周围大山中与世隔绝,祖祖辈辈过着原始的贫困生活,以背篓为伴,采挖贝母等草药为生。改革开放后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来,会集到樟木做起了贸易生意,慢慢发展起来,一个个脱贫致富,盖起了小洋房。“夏尔巴”藏语为“东方”之意,和藏族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樟木和周围村的居民有个习惯,家家户户挂国旗,国家意识强烈。在樟木镇邦村,一提到次仁曲珍老阿妈人人皆知,她为表达爱国情怀,坚持天天升国旗,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www.xing528.com)
走到街口尽头是樟木口岸,称之为“喜马拉雅第一国门”,一面五星红旗在口岸上部高高飘扬,绿树映衬下更加鲜艳夺目。通过了解,中尼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交易额连年翻番,年交易额已过百亿,年过境人数成倍增长,已达120万人次,比1966年口岸初建时火爆多了,它是西藏最大的贸易口岸。
中尼边境的尼泊尔妇女和孩子
货架上的尼泊尔产品琳琅满目
中尼边界以波曲河上的友谊桥中心线为界,与口岸相距8.7公里,因此樟木口岸有着中国口岸独一无二的例外,即“出关不出国,入境不入关”。双方边民都可以在这8.7公里范围内开展贸易交流,不办任何手续。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做交易,关键是这里没有空余地带,只有就地利用,名为“桥头交易市场”。这个地段有个叫德斯岗的村庄,居住的全是清一色的夏尔巴人,他们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做边境文章。我来到这个地方看到挨家挨户开着商铺,其中中国的商品为皮鞋、香皂、家电、服装、毛毯、玩具、五金等,吸引尼泊尔人前来购买。而尼泊尔人送来的多是油料、大米、面粉等。在商铺走访了一位夏尔巴人,她说一天下来要赚到3000尼币,折合400元人民币。
樟木大桥即中尼友谊大桥建造的非常漂亮,飞架在两山之间,桥头我方一侧站着两位边防战士,目视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桥下波曲河水奔流不止。这座大桥形似我国的赵州桥,走在桥上心情昂然,可眺望远处的雪山、森林、沟谷,好像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人显得很渺小。大桥建于1986年,桥长65米、宽7.5米,桥架高6.5米,呈灰白色。
在桥头采访一位巡逻的边防战士,他说:“在这里值勤要比高海拔地方轻松多了,但很潮湿,造就了多蚂蟥和毒蛇,林子里还有熊和豹,不时袭击,很是头痛。”
过中尼友谊大桥就是尼泊尔地界。靠波曲河边的一个小镇叫巴热比斯,这个镇没有樟木大,只有两百多户,但和中方边民一样,家家户户开展边境贸易活动,店铺林立,摊位遍布,所摆商品大都是尼泊尔货品,什么木碗、面粉、干果、药材等,供中方来客选购。据悉,有实力的人搞大宗交易,建中转站,将中国的货品从拉萨用大卡车拉到这里分装,再运到加德满都,还有的转运到印度,发大财,获大利。
樟木的采风画上句号,但这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那吊挂在山壁上的小镇,那飞架的天桥,那朴实的边民,让人流连忘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