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结古代思想之总账者”的鸿篇巨制,《淮南子》以道为主、兼容百家的综合性,具有先秦子书所没有的多元色彩,尤其因保存了很多神话故事而被视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之一,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便最先在该书中较为完整地出现。
三十六年潜心研究这部奇书的安徽大学文学院陈广忠教授,从这些看似不可思议、天马行空的神话中,看到了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对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模式和精神风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前期,江淮之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数千名“俊伟之士”,云集古都寿春,纵论天下兴亡,探讨学术方技,寻求治国良方。倡导者正是被南宋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中称为“天下奇才”的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其学术成果主要就是《淮南子》。
《淮南子》初名《鸿烈》,“淮南”之名为刘向校书时确定;而称“子”始见于《西京杂记》,《隋书·经籍志》以《淮南子》之名著录此书。作为一部“结古代思想之总帐者”(胡适《淮南鸿烈集解·序》)的鸿篇巨制,《淮南子》以道为主、兼容百家的综合性,具有先秦子书所没有的多元色彩。它与《吕氏春秋》并列为“杂家”的标志性著作,代表了诸子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了解秦汉之际社会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今天且不论《淮南子》在社会风貌、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但就其某一独特之处做一番阐述:那便是,《淮南子》保存了很多神话故事,被视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之一。
由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中国早期神话散失严重,《淮南子》保存的虽多是一些片段,但与《山海经》《楚辞》等其他先秦典籍结合起来考察,不少神话还可大致还原基本面貌,尤其是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书中均有详尽、生动的描述。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员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杨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淮南子·览冥训》
天地开辟之后,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鸟兽鱼虫,但是没有人类。女娲本人也是人首蛇身,她感到孤独寂寞,就在池塘边用泥土和水捏成许多小娃娃,这些小东西居然有了生命,她就给他们取名叫“人”。
人歌唱着、蹦跳着奔向四方。但是世界太大了,这样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用一根藤条在黄泥中搅拌,然后蘸着向四方投去,竟然也能成人。
为了让这些人可以自己繁殖发展,女娲让他们男女婚配,传宗接代,所以后代把女娲奉为“神媒”“高媒”。
人类是女娲创造的,但是,女娲自己是从何而来的?在屈原的《天问》中第一次提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问题。对此,《淮南子·说林训》是这样回答的:黄帝生出男女性别,上骈生出耳鼻口目眉,桑林生出手足四肢,女娲就是这样被三位天神创造出来的。
人类在天地之间生活了许多年,都太平无事。不料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破坏了人世间的安宁,各种灾难接踵而至。宇宙崩摧,天塌地陷;烈火不熄,洪水涌流;猛兽横行,毒虫遍地;下民饥寒哀号,九死一生。
女娲见天地被破坏成这个样子,忧心如焚。她运用神力,炼就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石子来补缀天穹。这样就现出了蔚蓝的天,白色的云,红彤彤的晚霞。她又斩断巨鳌的腿,支撑四极,天地间才得以保持平衡;又杀死了作恶多端的黑龙,解救了中原人民;并把神奇的芦灰积聚起来,堵塞住了汹涌的洪水;还赶走了许多猛兽、恶鸟,使它们不敢再来危害人类。
险恶的自然灾害总算平定了,人民又可以安居乐业了。人们歌颂女娲的功绩,就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万世不灭。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屈原在《天问》中还有“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之说。康回即共工(也有记载为“高辛氏”),传说中的水神,也是古代部落的领袖。
在女娲氏统治天下的末年,原来在伏羲氏、神农氏时就有称霸企图的共工氏,迅速兴盛起来了,发展成实力雄厚、声势浩大的诸侯。共工认为,自己是水神,而女娲氏以木德统治天下,自己理应取代女娲氏。
在我国古代流行着一种五行学说,到战国时代,阴阳家邹衍给以系统的总结,建立了五德终始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乃是帝王转让帝位的征兆。黄帝为土德,禹为木德,汤为金德,周乃火德;而土为木克、木为金克、金为火克、火为水克,所以才能一代推翻一代。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当时对于破除天命论还是有一点进步意义的,但是很快就被儒家和方士们曲解了,成为历代统治者愚弄人民的依据。
与此同时,统治南方的火神祝融氏(《淮南子》中记载为颛顼氏,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史记·五帝本纪》列为“五帝”之二,黄帝之孙)也想统治天下。这样,共工氏和祝融氏争当天帝的决战势不可免。
这场恶战,打得相当激烈,双方都使出了全身的本事,但是最终共工还是被打败了。他不服气,一头撞到西北方撑天的柱子上,把系天的巨绳撞断,天柱倒塌,天地失去了平衡,西北方逐渐高上去,东南方逐渐陷下来。所以,西北方成为青藏高原,连星辰也移向高处;东南方为洼地,长江、黄河、淮河等水流归之。
羿射十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陕、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淮南子·本经训》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给人温暖,给人光明,促使万物生长,人类才能发展生存。但是每当烈日炎炎、久旱不雨、土地开裂、江河断流的时候,人们也会怨恨。因此,古代流行“十日”传说。《庄子·齐物论》中说,从前有十个太阳一起出来,万物都晒焦了。楚国诗人屈原在《招魂》中写道:“十个太阳轮流照耀大地,把金属和石头都烤焦了。”1973年12月,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中,也清楚地出现了九个太阳的图案。(www.xing528.com)
我国古代南方潮湿炎热,人民无法维持正常生活,这大约是产生“十日说”的原因吧。但是也不能排斥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古代太阳系中可能真有九个与太阳相似的行星在运动,也能发光发热。后来因为自身和相互间的运动,使九个“太阳”发生变化,逐渐失去光和热,或者是离地球越来越远。近来西方学者认为太阳曾有四个卫星,即四个月亮。当然,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相信终究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
十个太阳从何而生?古人的想象很奇特,说是天神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所生。他们每天有一个去轮流值班,从居住处扶桑枝头掠过,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的行程是:从东方的旸谷出发,经过曲阿、曾泉、桑野、衡阳、昆吾、鸟次、悲谷、女纪、渊虞、连石、悲泉,到达西方的蒙谷,太阳经过的十二个地方,就是后来十二地支记时的依据之一。每次上班,都由太阳妈妈用车子伴送,工作了一天,就在“咸池”那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在这里,我们古人把太阳完全人格化了。
十个太阳孩子年复一年地这样轮流运行,未免有点枯燥乏味。在尧统治天下的时候,顽皮的十个太阳竟不守妈妈的规矩,一起溜了出来。这样一来可闯了大祸:炎热把土地烤焦了,把禾苗晒干了,连铜铁沙石也熔化了;没有黑夜,只有白昼,饥饿而又郁热的人们,实在忍受不了太阳的烘烤,悲惨地热死、闷死、饿死;各种毒虫猛兽从山林、江河、洞穴中逃了出来,在灼热的大地上狂啸奔跑,又给本已无法生活下去的人们带来更多的灾难。
下情被上帝得知,于是派神箭手羿下凡到人间,并且赐给他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尧命羿先除去太阳,再对付猛兽。羿拈弓搭箭,对准火球,“刮”的一声,火球迸裂。羿连续射出九支神箭,那九个火红的太阳顿时失去了光辉,这时,人们感到冷风习习,牙齿打战。尧看见天上只有一轮骄阳了,连忙制止羿。否则,十个太阳全部射落,大地将是一片黑暗。
接着,羿又到中原一带杀死为害最烈的猰貐(一种食人凶兽),到畴华之野射死横行无忌的凿齿(一种半人半兽的怪物),又到北方的凶水杀掉九个脑袋的九婴(水火之怪);在东方的青邱之泽射死巨鸟“大风”(飞起后能兴起大风),又到洞庭湖射死巨蟒,这个巨蟒的骨头,可以堆成一座山丘;最后在桑林活捉了封豨(大野猪)。七害都被消灭了,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世世代代都感谢尧和羿的功德。
嫦娥奔月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淮南子·览冥训》
每当皓月当空,人们翘首而望的时候,就会想到“嫦娥奔月”这个古老而美丽的神话。这个神话故事的较早记载,当数《淮南子》了。
嫦娥(即恒娥)的丈夫羿(即后羿,古代善射者),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葫芦长生不老药,被嫦娥寻到了,吃不吃呢?她犹豫了很久,决定去找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巫师有黄探问吉凶。
有黄摆开蓍草与龟甲,摇动了一番,他笑着把占卜结果报告给嫦娥:“大吉大利呀,美丽俊俏的姑娘,你将来到西方。天道昏暗迷茫,不要惊恐慌张,日后将会盛昌。”
嫦娥听了,忐忑不安的心情安定下来了。她不再顾及自己的丈夫,而决定独自享用这一葫芦不老之药。她几口把灵药吞吃完,把葫芦放回原处。
不大一会儿,她觉得自己身子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离开了房舍,山川、河流都在自己脚下,白云在自己身旁浮动,还不时有闪光的石块飞过。凉风习习,罗裙婆娑,她飘然起舞,引吭高歌。这么广阔的天际,这么美妙的太空,她舒服痛快极了。她飞呀飞呀,径直朝灰蒙蒙的月宫奔去。哎呀!总算到月宫了!从此,她就是这里的主人了。
可是过了不久,她发现自己变了形:头缩了进去,四肢又笨又粗,腰部又短又胖,身上长出了疙瘩,这不就是一只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吗?她捶胸顿足,痛苦失望极了,泪水如涌泉一样汩汩奔流。
羿狩猎归来,发现妻子不见了,找遍了左邻右舍,问过了家丁仆人,没有一个人知道。羿以为美貌的妻子心眼小,在同自己怄气,就没有再去寻找。又过了几天,羿拿起装药的葫芦儿,左倒右倒,里面的药一丁点儿都没有了。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妻子偷吃仙药,升入月宫独享富贵去了。他痛苦、悲哀、愤怒极了,失神地望着茫茫的苍穹。
对话 怪力乱神背后,自有其逻辑
上观新闻:神话与现实密不可分,神话或是对现实的意义深远的解释,或是对现实采取的态度,中国四大神话是否也有这些方面的反映?
陈广忠: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根本没有力量抵御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人们就在幻想中征服和驾驭自然。女娲补天的神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千百年来,女娲这一伟大形象,一直深深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同时,受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类对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知其所以然,比如为什么我国西北上空繁星密布而东南上空星星稀少?为什么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人对这些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就创造出共工、祝融这样的天神大战神话来予以解释,它反映了古人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上观新闻:中国神话不仅有产自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初期的丰富的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后世民间产生的新神话,如牛郎织女等,这是否说明神话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不像有些观点认为的那样,神话始于原始社会,也止于原始社会。
陈广忠:不仅是产生新的神话,古代神话也在历史进程中发生着衍变。我们以嫦娥奔月为例。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月宫里就画着一只蟾蜍,可见这个故事在汉代就是广为流传的。那时这个故事是有批评和谴责嫦娥的意思的:批评她自私贪心,不忠于自己的丈夫;批评她想入非非,背离现实。总之是违背封建人伦道德,最后事与愿违,自食其果。这当然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但六朝以后,人们对嫦娥独栖广寒、形影相吊的凄苦境遇,同情的多了,责难的少了,她的地位也逐渐升高,由一个被谴责的女性,变成令人同情的孤女。唐代诗人李白在《把酒问月》诗中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杜甫也写有《月》诗,咏道:“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李商隐《常娥》诗中也说:“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后来,人们还把嫦娥视为月亮神的化身,“蟾蜍”“月精”之类的说法也逐渐失去阵地,而代之以“玉兔捣药”。
前后联系起来看,隐约可见一个社会对人性、对女性逐渐理解、包容的发展过程。
上观新闻:神话的记录者可以是个人,但创作者一定是集体,这个集体就是中华民族,神话是民族集体意识的反映,这种意识如何凝聚为民族精神,并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陈广忠:神话看似不可思议、天马行空,实则有其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就是我们民族的思考模式和精神面貌。
比如共工怒触不周山。毛主席就曾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引用这个神话,“不周山下红旗乱”,他称赞共工是胜利的英雄:虽然战败了,但改变了天地的旧貌。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但每次遭遇存亡危机,都能展现出共工这种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伟大气魄,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过,和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话用在神话上特别贴切。两千多年前古人奔月的美丽幻想,不就在今天变成现实了吗?现在,我们的航天飞船不但可以到达月宫,而且可以飞升到更遥远的火星。月宫里的嫦娥不必再愁眉不展,可以回到人间,欢欢喜喜同丈夫团聚了。
(原载《解放日报》读书周刊,2017年5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