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①。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②。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③。治国有礼,不在文辩④。”
【注释】
①惠子:即惠施(?前390—?前317年)。战国中期宋国人,曾为魏惠王相。庄子好友。战国名家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名家”有《惠子》一篇。惠王:即魏惠王,名莹,在位51年。②翟煎:魏臣。③邪许:打号子的声音。上古音相当(zǐɑhǐɑ)。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流行于郑、卫二国的俗乐。《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熹注:“郑声,淫乐也。”“ 《激楚》 ”:古代歌舞曲名。又指一种高亢凄清的音调。《吕氏春秋·淫辞》无《激楚》二字。《文子·微明篇》作“虽郑卫胡楚之音”,知“激”字有误。④文辩:美丽的辞藻。
【细读】
惠施是战国中期“百家争鸣”时的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政治家。他的学说的某些片断,还保存在《庄子》等史籍之中。(www.xing528.com)
《庄子·天下篇》比较集中地记载了惠子的学说。惠施和庄周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也是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经常进行激烈辩论的对手。《庄子》中说:“惠子多方,其书五车。”可见他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庄子》中还记载了他的“历物十事”,即十个方面的研究课题。他的学说主要是相对主义,其中有诡辩论的东西,也有一些辩证法。比如,“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说,拿一尺长的杆子,每天取它一半,这样万代也取不完。它说明有限的物体是由无限微小的物质组成的,因此可以无限分割。再如,“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思说太阳正中又要倾斜了;生物刚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他还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意思是说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如果站在地球上看,这个论题似乎不能成立,如果从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的角度来说,这是可以成立的。这些命题充满了辩证的观点。
魏惠王的时候,惠施担任相国十多年,并且为魏国制定过法律。在外交政策上,他主张合纵,联合齐、楚抗秦。他曾陪同惠王到齐国的徐州,会见齐威王,使两国之君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后来魏惠王采用张仪关于连横的建议,尊奉秦国而疏远六国。惠施见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用,被迫辞去相位,流亡楚、宋等国。后来张仪罢相,离开魏国,惠施才得以重新回到魏国。
惠子担任相国期间,曾经帮助惠王制定国家的法典。草案完成以后,惠王把它交给一班著名的学者如邹衍、孟轲、淳于髡等议论。大家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个法典写得好。这样这个草案就又转到魏惠王的手中。惠王听了反映,也很满意,就把它交给了另一个主管大臣翟煎最后审定。翟煎仔细阅读之后,也连声道“好”。惠王说:“既然内容不错,颁行国中就是了。”翟煎说:“这可不行!”惠王问:“为什么?”翟煎回答说:“在河边的码头上,成百上千的人在搬运大木头,其中一个领头人打起号子,后面齐声响应。配合默契,动作协调,铿锵有力。抬木工人难道只会喊喊‘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而那些悦耳动听的郑卫民间小调,高亢清凄的激楚之乐,他们就不会唱吗?但是他们不唱后首,而唱前者,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前者更适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罢了。治理国家着重在礼法,而不在于美丽的辞藻、高超的理论。那些东西是不能够解决我们国家的实际问题的。所以说虽然好而不可行。”魏惠王听了,点头称是,认为这个国法草案也确实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毛病,于是就弃置不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