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之前,工匠精神便开始形成。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工匠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匠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也开始不断追求完美与创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长时间、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发展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泉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很少有剩余产品,不存在私有财产。当时的劳动非常艰辛,生产工具主要以天然的石块、骨头和木头为主。经过不断探索,人们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出现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得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手工艺人(工匠)就此登上历史舞台,工匠精神开始成形。传统手工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历史上每一次经济的发展都与生产工具的改革有关,而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对工匠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匠精神也在一次次工业革命中凸显其重要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开始替代手工业,工匠的队伍从手工艺人增加到机器的创造、使用与维护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直至2014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带来经济大发展,并赋予工匠新的使命,促使工匠精神的内涵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社会,科技化、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更是对“工匠”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匠精神已经发展成为时代进步和科技革新中不可缺少的职业素质之一。
2.政治发展是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推动着政治发展,上层建筑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制度、政策,管理国家事务。不同历史时代,政府对工匠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政府对工业的重视程度与政策制定对工匠精神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物勒工名”与“工师效工”制度,制造者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刻在产品上,用以保障产品质量。而工师必须对产品进行仔细检查,出现问题,工师也需问罪。汉朝的“百工制度”,南北朝的“番役制度”,隋唐的“纳资代役”等都对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外,德国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完善的法律都为德国“职业精神”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制度是对敬业、认真、负责的大师级艺人和工匠的选拔,也能促进民众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追求。美国政府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也为美国“工匠精神”形成提供了帮助。(www.xing528.com)
3.人的发展需求推动了工匠精神的成长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生存需求是工匠精神发展的动力来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在没有先例可寻的情况下,人类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让自己存活下来,在那个时候工匠精神便开始播种了。不管是在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直至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存需要一直是推动手工业发展的源泉。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工匠精神形成的主观因素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也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人民渴望受到尊重以及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便开始产生。工匠精神在人的社交和尊重需求中成长,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逐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促使工匠精神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