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八年级上册说明类文章精选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八年级上册说明类文章精选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统编本六册36个单元,说明类文章单元仅占2个单元,分处八上第五单元、八下第二单元。字词方面的检查,可沿用传统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目的是比较说明性文章与记叙性文章,前者给人以“知”,后者使人“感”。)活动3:呈现“说明文知识导图”,了解知识总体框架,借助《中国石拱桥》及课后例文重点辨析说明文及其特点。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八年级上册说明类文章精选

义务教育统编本六册36个单元,说明类文章单元仅占2个单元,分处八上第五单元(事物性说明)、八下第二单元(事理性说明)。八上的这个单元,阅读篇目包括《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写作训练为“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为“复述与转述”,名著导读为“《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单元名称】事物性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6-8课时)

【单元目标】

1.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学习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技能。

2.运用比较阅读、探究验证等方式,修正完善“说明文知识导图”,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写作、修改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事物类),做到明白清楚。

3.培育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课内外阅读《昆虫记》等读物,分享阅读成果。

【情境与任务】

各位同学在小学或许学过《鲸》《松鼠》《新型玻璃》等说明性文章,进入初中,我们还是第一次接触。这里有一份“说明文知识导图”(略),其中有正有误有缺省。现在,让我们每个人扮演一位说明文读写研究的“准专家”,以本单元的阅读材料为例,修订完善这幅导图,并能根据阅读所得,试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说明文章,以表明你是名副其实的“准专家”。

【评估设计】

1.贯穿整个单元的表现性评价:一是完善“说明文知识导图”,二是作文提纲与成文,各课时技能性的表现性评价见各课时设计。

2.一次单元综合性纸笔测试,涉及字词的音义、语段阅读分析、文段表达与修改等。

3.对单元学习中阅读、笔记、作业、讨论等的表现做自评。

【学习计划】

第一课时:初识文体特点

【课时目标】比较阅读,初步感受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评价任务】说出三篇文章的异同,看表述的完整性、具体性、丰富性。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预习《中国石拱桥》,要求:标注生字(如洨、鷟)的读音,注意注释的字词(如惟妙惟肖),朗读一遍。说一说,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知识?

二、课堂学习

活动1:交流课前学习情况。字词方面的检查,可沿用传统方式。重点是“说一说”,即单元“口语交际”中的“简要复述”。操作建议如下:

1.先明确怎样“说一说”是好的,然后以“我知道了有关中国石拱桥这些知识”开头做简要复述,注意要对原文做选择、综合、概括,且用自己的语言

2.每个人在小组内先练习,小组推荐1人在班级说,安排2-4人,比较谁说得好,一则学习“简要复述”,二则检查预习,三则梳理《中国石拱桥》的内容。

3.问题探讨:阅读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总体感觉?(注意,鼓励学生说,如“客观冷静”“专家口吻”,不一而足,重要的是适时地追问文本,让学生的判断建立于感觉唤起与文本分析之上。即使有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学生,而应从“言语经验”角度爱护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修正答案。——括号内的文字供教师参考,下同)

(最后明确:这篇文章给人以“知”,是说明性的文章,简称说明文。)

活动2:阅读课后练习五的两篇材料,进一步明确文体特点。操作建议如下:

1.阅读《夜宿卢沟观晓月》,与《中国石拱桥》比较,两者写法上有何不同。(让学生畅所欲言,目的是比较说明性文章与记叙性文章,前者给人以“知”,后者使人“感”。为便于学生得出结论,可引入前一单元《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再作比较。)

2.阅读节选自《中国桥梁史料》中有关卢沟桥的文字,与《中国石拱桥》比较,说明内容、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说明内容、语言表达由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决定。)

活动3:呈现“说明文知识导图”,了解知识总体框架,借助《中国石拱桥》及课后例文重点辨析说明文及其特点。操作建议如下:

1.读图,然后回答:从一级关键词看,这幅图告诉我们哪些方面信息?(该项训练相当于图文转换或跨媒介阅读,也是一种复述训练的方式。)

2.图中说明文的定义是否恰当,要借助诸多例文材料来印证。先用《中国石拱桥》以及《中国桥梁史料》中有关卢沟桥的文字验证。

3.初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之一“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并讨论《中国石拱桥》是否具备这个特点?高度的科学性来自何处?(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长期研究……)(www.xing528.com)

4.注意导图中也有错误,有缺省,“说明文的语言”还未描述,本单元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作为一位“准专家”,边读课文边验证这一导图。

三、课后学习

阅读单元“写作实践一”有关坎儿井的材料,用最简明的词语归纳每一段(总8段)内容,如第①段课归纳为“目的”,然后用“这些材料介绍了……”句式归纳全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特征,多方面说明

1.预习《苏州园林》,要求:画出各段的中心句(课后练习二),标注生字(如榭、壑)的读音,注意注释的字词(如嶙峋),然后朗读一遍。

2.就文中标画的语句,小组交流课前学习成果、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完善书间笔记。注意:标画是否正确,可以从段落句间关系去辨析。

3.这些中心句中,哪一句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为什么?试着画出《苏州园林》一文的结构提纲(思维导图)。

4.画出《中国石拱桥》《蝉》《梦回繁华》三篇的结构提纲。

5.交流第一课时“课后学习”作业,用最简明的词语归纳每一段(总8段)内容,然后用“这些材料介绍了……”句式归纳全文内容。

6.辨析材料中呈现了坎儿井的哪些特点,抓住最突出的一点,以“**的坎儿井”为题(**即最突出的特点),以“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开头,组织成不少于300字的说明文。

第三课时:说明方法,拟列提纲

1.填写《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一的表格,然后思考:你有哪些发现?重点研讨: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石拱桥哪些特点?《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是否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知识导图里呈现了10种说明方法,除“举例子”外,还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摹状貌、引言论等。看看,这些方法本单元四篇课文都运用了吗?每种方法有什么用处?

3.验证知识导图之“说明方法”,修订其中的错误(如“引言论”不如说“引资料”)。

4.交流第二课时“**的坎儿井”的作业。

5.从“写作实践”二、三中任选一题,拟列写作提纲。

第四、五课时:说明的语言,写作行文

1.课前标注《蝉》《梦回繁华》生字的读音、注释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注在课文上,然后朗读一遍,概括说说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2.小组交流课前学习成果(《蝉》《梦回繁华》语言特点)、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

3.说明文语言特点再探究,从课后相关练习开始,再进入课文补充正例或寻找反例,看这些归纳是否正确。

4.补充知识导图中的“语言特点”的缺省。

5.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目的、读者设定、语言表达等方面,审视第三课时拟列的提纲,特别要有“假想的读者”意识,以此寻找命题、开头及全文说明的口吻。

6.安排一课时行文。可以安排在行文前,班级讨论制订、分享“明白清楚”的标准,如:(1)能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白,不至于写甲物像乙物;(2)能围绕特征,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让读者对事物有清楚的印象;(3)能运用2-3种说明方法,把对象的特征说明清楚;(4)语言严谨、准确,适合预想中的读者;(5)格式规范、文面清晰等常规要求。

第六、七课时:纸笔测试,单元总结

1.自评、互评作文,最后比一比,谁的成果最好,为什么?(按“评价标准”,如加入分等并细化,则为评分规则)

2.纸笔测试。(测试题目应尽可能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

3.测试卷讲评,个人发现问题并补救。

4.回顾学习经历和课文、笔记、作业,总结自己是怎样阅读说明文的,写100字左右的“课后反思”;完善知识导图,视学情而定,如前几课时已妥善处理,可略。

第八课时:《昆虫记》阅读

班级商定课外阅读的阅读方式(全书通读或有选择性地跳读)、时间跨度。即使课内时间紧张,也要安排1-2课时,用于导读与阅读过程中的检查、阅读活动的总结,确保共读整本书活动的进行。根据全班商定的阅读方式,班级讨论确定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