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自我沉淀、他人指点与突破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自我沉淀、他人指点与突破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开放自己,听取他人特别是名师的指点,但是“你如何对待他人对你的评价可能是一个主要问题,它可能会偏离你所做的事情”[25]。然而,“认识你自己”并不容易,参与合作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听取他人的指点殊为重要。执着于语文教学,长期的自我沉淀,外加高人的指点,催生了他的“体悟教学”。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自我沉淀、他人指点与突破

做教师的也需要“勤谨和缓”,教学需要自我沉淀,语文教师尤然,“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普通高中实验版》)、“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普通高中2017年版》),似乎是语文课程标准所特有的表达,其理在此。

但也需要“突破”,超越自己,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教学作为一项专业,需要教师个人作出独立明智的判断、决策、革新和创造,维持一种能力感、效能感。别人的经验只有和教师个体的经验融合,才能被内化,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要开放自己,听取他人特别是名师的指点,但是“你如何对待他人对你的评价可能是一个主要问题,它可能会偏离你所做的事情”[25]。既要学会坚持,又要学会改变,这是生活和事业的辩证法,关键是“认识自己”。

然而,“认识你自己”并不容易,参与合作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听取他人的指点殊为重要。无须多加阐述,用一个案例足以说明。

案例的主人,因为腿疾,尽管高考成绩傲人,但终被大学拒之门外,做代课教师的同时坚持自学电大课程,10多年后从陕西洛南闯荡到江苏无锡,最后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版高中教材编写人、江苏省中学名校长。他,就是唐江澎老师。执着于语文教学,长期的自我沉淀,外加高人的指点,催生了他的“体悟教学”。下面的文字,来自他撰写的教历[26]

无数次自问自己:教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思考一次次陷于困惑,困惑又一次次触发思考。

朦胧中意识到,仅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打转,对上述问题的寻解是困难的。我需要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评价学等教育理论的支撑,需要目及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视野,需要搭建起教育科研方法的平台。桌上的读物变了类型,曾被鄙薄为“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艰涩的理论专著,重又捧起硬着头皮来读,并力图将其专业话语转译为我的经验话语,这样倒增添了兴味。尤其高兴的是,当与学者、教授们交流时,我的鲜活的案例可以准确注解他们的“概念”,新一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毋庸讳言,教育理论确有远离实践的痼疾,但实践工作者对理论的畏惧自疏和骨子里怀疑鄙薄的偏见,无疑更拉远了“两张皮”。实际上,尽力地靠拢、交流、对话,完全可以使双方获得更大的滋养。……

还应庆幸有了与大师、专家、学者对话、交流的机会。钱梦龙、于漪老师听课点评,誉不溢美,批及痛处;崔教授、王博士更是连续跟踪,录音摄影,晚来争吵,非得把你分析得七开八透、体无完肤不可。不必奢求专家们指点迷津,他们仅仅提供有关背景框架的坐标图,能回答该怎么走的还是自己。渐渐地,我研究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由研究分几个步骤来形成模式,用什么材料来构建体系,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显示特色,转向研究学生能否在这些形式中真正获得内部体验,能否对所教的内容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同时,开始大量积累有关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教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悟教学”的策略方法体系。

当某些人满足于自己的高学历,放弃“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的时候,我们或许该想想语文教学最本质的素养来自何处,唐江澎老师是自学电大课程获大专学历起步的,钱梦龙老师、于漪老师等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还不是语文科班出身的呢。持续的事业学习,方能无愧于自己一生的教学“旅行”。

21世纪教育和教学的发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谋求自我导向、合作分享、行动研究、研修培养等多种方式的综合磨砺。

读完本章,不知道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把它们记录在空白处,并可与同伴分享你的收获和疑问。请你进一步思考下面的问题:

·用本章提供的教师知识类型、职业周期等认知框架,分析自己的“长”与“短”、所处的职业周期、遭遇的困惑和挑战等。

·可将已有的专业生活资料(各种载体的)整理、分类,建立一个教学/专业档案袋,尝试写一份传记或教历,制订一份专业发展规划。

经过一番深度思考与研究,也许你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让未来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快!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第2版)[M].吴刚平,何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黑恩,等.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丰继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注释】

[1]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5.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241.

[3]黑恩,等.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丰继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5.

[4]黑恩,等.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丰继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3.(www.xing528.com)

[5]“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为“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少年”解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这是按人们的语言习惯来解释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读物,则多按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来解释的,该公约第一条规定“为本公约之目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

[6]转引自:黑恩,等.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丰继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7]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6.

[8]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0-191.

[9]这里综合了本书著者的读书经验和黑恩等的《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布兰福特等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等多本论著的建议。

[10]王荣生,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44-49.

[1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3.

[1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4.

[13]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5-86.

[14]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8.

[15]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4-107.

[16]崔允漷.学校课程领导[CP/DK].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讲座,2010-07-05.

[17]L.H.布拉德利.课程领导:超越统一的课程标准[M].吕立杰,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8-39.

[18]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5.

[19]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J].课程·教材·教法,2012(4):42-48.

[2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0.

[2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38-345,242-321.

[23]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第2版)[M].吴刚平,何立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3-354.

[24]胡适.读书与治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99,380,395.

[25]黑恩,等.学会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丰继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9.

[26]唐江澎.反思实践,超越自我:我的专业发展历程与“体悟教学”研究[DB/OL].([2008-03-18][2015-08-06])http://www.oldq.com.cn/blog/tangjiangpeng/200803/8280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