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所谈,偏重于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在第二层面目标与内容上,与课内阅读是一致的,都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但与课内阅读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外阅读在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论者也甚多,这里不再饶舌,只提供与课外阅读“活动策略”相关的若干建议。
1.限量、限程阅读
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的家庭环境很重要。家庭环境或有缺欠,学校要尽早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对此,《义务教育2011年版》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普通高中2017年版》要求“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如何执行课程标准?教材、教师都在为此探索。朱自清先生的“限程阅读”值得注意。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54]:
既规定各学级应阅的书,便当限程督促;我以为有两法可并行:(1)每周指定一时,专供报告本周所读书的梗概之用……(2)每八周中,令各学生交读书笔记一次,即作为一次作文。笔记中或就读的全部批评,或就一端批评,或仅录梗概,均无不可。
规定某一阶段应读的书,配以相关的分享活动,督促学生读写听说结合,是为“规定读物类”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积极的行为之前,这一方法值得肯定,实际也为诸多学校所用。当然,也可不规定具体应读哪些书,让学生根据推荐书目、家校藏书自由选择,是为“自选读物类”课外阅读,也应有限量限程的要求、读写听说的多式配合等[55]。
2.共读一本书
《普通高中2017年版》设置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课堂教学富余,或者语文教师愿意挤出课内时间,安排一个阶段全体同学共读一本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何共读?美国九年级教师大卫·格兰特(David Grant)设计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阅读案例[56],值得推荐。
大卫老师是把阅读该书作为一个单元来设计的,用时十一(或十二)天。该案例很长,且不易为初读者读懂,我们做了一些改编和压缩,但尽可能保持其设计上的“原汁原味”。
【单元的背景和目的】本单元给学生机会练习课程所需的核心技能:阅读,分析文学作品,讨论,合作,写作和演说。
【表现任务和节目】(1)霍尔顿出了什么事?学生扮演听霍尔顿讲述经历的某家医院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仔细阅读并讨论霍尔顿对去年12月所发生事件的陈述之后,委员会将要:给医院写出一份报告,给霍尔顿父母写一封信,最后他们将在一个委员会面前解释并说明他们的结论和建议。(2)举行测试,要求学生从书中其他人物(霍尔顿的一位家人、教师、两位朋友或伙伴)的角度去描述霍尔顿。在单元结束时,学生根据记录在学习日志中的内容,分析自己是如何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
【学习日志】学生在每次的阅读任务完成后回答两个问题:在小说该部分中,哪些内容对你了解霍尔顿最重要?在小说该部分中,哪个问题是对了解霍尔顿最重要但没有讲明的?
第三个问题对应于每次(共分6次)的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1]第一章到第四章(pp.1—35):你对霍尔顿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看法?
[阅读任务2]第五章到第九章(pp.35—66):你对霍尔顿与斯特拉德莱塔雷打架有什么看法?
[阅读任务3]第十章到第十四章(pp.66—104):在第87段,霍尔顿说:“海军的那个家伙和我都说很高兴遇到你。说这句话简直让我笑破了肚皮。我总是对一个我一点也不喜欢的人也说‘很高兴遇到你’。如果你想过得下去,你就得说这些废话。”根据你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你认为最后那句话是对的吗?请详细说明。
[阅读任务4]第十五章到第十六章(pp.105—141):在第130~134页看霍尔顿与萨丽之间的对话,你认为在理解霍尔顿上,这个对话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阅读任务5]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三章(pp.141—180):你认为在对D.B.的卧室的大段场景描写中,哪一段文字最能揭示霍尔顿与菲比之间的关系?为什么?(www.xing528.com)
[阅读任务6]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六章(pp.180—214):你怎样解释安多里尼先生的行为,以及当时和以后霍尔顿对他的反应?你怎样解释第198段“艾里,请不要让我失踪”这句话?这句话让你想起了此书前文的什么情景?霍尔顿对他在菲比的学校和博物馆里看到的猥亵言行所做出的反应有什么意义?
该案例还包括“活动时序”,交代了从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十一(或十二)天课堂活动的任务、要求,这里从略。值得注意的,首先,是设计者的“教材意识”——大胆地开发教学资源,将一整部小说纳入教学;其次,是美国教师的“自由空间”——能花费十多天时间组织学生课外看小说、课堂讨论小说;第三,是大气的“教学定位”——通过给医院的报告、给霍尔顿父母的信以及在医院委员会面前的口头辩护等任务将阅读、讨论、写作、演说结合起来,让学生置身于“模拟情境”从而富有挑战而又富有乐趣地学习。
3.读书俱乐部
读书俱乐部(Book Club),是哈蒙德《高效学习》一书“基于研究的项目”中围绕文本展开讨论的一种模式[57]。作为一种“概念框架”,希望教师围绕它组织阅读活动和教学,这样就能给具有不同阅读能力的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参与到围绕文本的对话和写作中来。这个框架由研究人员和教师共同开发并通过专业网站得以实现,这个框架的主要原则是把思想公布于众,并围绕文本形成相互对话的基础。这个框架包含了教师教学、阅读、写作、文学讨论以及小组反思和共享,主要部分就是学生们独立工作,主要是以各种各样的小团体形式来工作,在小组中学生讨论他们在阅读文本和写阅读日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提问来理清有疑惑的地方,同时讨论文本的主题,把文本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相联系。
我们可以本土化或发展这一框架。这种以学生自治为主的阅读、交流组织,可以叫“读书沙龙”,乃至在“读书沙龙”之前冠上“莎士比亚”(专人)、“诗歌”(专类)、“《围城》”(专书)。可以分不同级别的,如学校的、年级的、班级的。班级内,也可以按自愿组合的原则,成立多个读书俱乐部(或沙龙),成员间或推荐新书,或同读共研一本书。如果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还可以邀家长、专家加入。读书俱乐部的运作,开始时教师要“扶上马走一程”,培养学生骨干,然后渐渐放手,让学生渐渐从“合法的边缘参与”走向中心。
其实,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朱自清先生当年称之为“小组织”:“这种小组织应该是自动的、自由的集合。……我所谓小组织是指学生们应自身的需要,依着彼此的了解而成立的种种小集合而言。”[58]
4.整本书阅读
课外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但课外阅读并非与课内阅读简单分开的,教材的出处脚注(文集或作者)、母题话题乃至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等,都可以勾连课内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也不可以放任自由,开启阅读的导读课(读物推荐、方法指导等)、阅读过程中的交流课(欣赏交流、疑难共解、收获分享等)、阅读结束时的总结课(汇报、评估等),是指导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这些课型从时间上来说,也需占用课堂学习时间。
课外阅读之中,必须保有一定量的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补救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以及应试阅读的良药。《义务教育2011年版》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普通高中2017年版》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均推荐了大量的整本书,《普通高中2017年版》还为整本书阅读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并且贯穿高中三年。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也必将纳入整本书阅读内容。
由于整本书的不同文体特质、个性风格和学习价值,更由于地域学情、个性爱好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很难形成通用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并非无线索可依。郑桂华老师对此做了梳理[59],于此择要介绍并做适当的发展。
其一,以章节为线索设计阅读活动。按章节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理解内容,这是整书阅读的常态。据此设计活动,如按章节整理要点、写读书报告、进行阅读竞赛等。
其二,以文类或体裁为线索设计阅读活动。如语录体思想深刻、表达精练,传记类叙事生动、富有励志性。据此设计活动,如《论语》这种经典语录体,可采用每周学一节、反复成诵的学习方式。
其三,以读书方法为线索设计阅读活动。古今中外的读书人曾经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古代的校勘、评点、辑要等,现代人提出的比较阅读、思维导图法等。推荐学生根据读物特点采取某种读书方法,可得完成阅读任务与增进阅读策略的双重收获。
其四,以活动类型为线索设计阅读活动。除了读书会、演讲会、表演会、撰写小论文外,还可以举办读书竞赛、图书交换、推荐图书等活动。这类活动自主性强、学习趣味高,不足之处是花费时间多,可以与综合性学习统筹安排。
其五,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设计阅读活动。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借助他人的思想成果提升自己,帮助我们解答学习疑惑、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围绕“英雄”的母题,阅读中外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荷马史诗》《老人与海》以及罗曼·罗兰的英雄三传等。
需要指出的是,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自然离不开设计(微课程或单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要处理好集体指导与个性阅读的关系,有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书附录提供了三本书的阅读设计,请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