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字记录与实际状况一致,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和《学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等推测,孔子当时授徒大约是不会口干舌燥的。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1592—1670)在《大教学论》题记上,认为该书“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3]。
据传,1999年8月25日,新基础学校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大教授的大实话,通俗而深刻。于是,有人感叹: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www.xing528.com)
教师封住了自己的嘴后,应该做什么呢?王荣生教授提出要开展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4]。“学的活动”就是“学习活动”,开展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乃至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说:“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5]杜威曾指责传统的学校是“静听的学校”,主张开展有利于儿童生活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他的“从做中学”思想影响着整个20世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深得杜威的真传,是我国提出“活动教学”的奠基人。
钟启泉教授坚信,在课堂中一旦引进三种活动——学生作业自主活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享,就一定能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给予学生活动与思考的时间,形成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性学习[6]。其实,学者的观点已融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年版》提出“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普通高中2017年版》有着更多类似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