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课堂目标的有效传递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课堂目标的有效传递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述学习目标,不单是为教师自己的,它需要通过合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否则目标就失去对学生学习导引、调控、评价的作用。安德森等的《修订版》[46]和马扎诺等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47]十分重视目标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课堂目标的有效传递

陈述学习目标,不单是为教师自己的,它需要通过合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否则目标就失去对学生学习导引、调控、评价的作用。

安德森等的《修订版》[46]和马扎诺等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47]十分重视目标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综合《修订版》和马扎诺提供的方法,加上我们的理解和实践,可以归纳出八种方法:

1.目标叙写尽可能具备动词和名词,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达;

2.课堂目标应尽可能是特殊的、有吸引力的,以激发学习热情,目标可以表现为“动词+名词”一般样式,也可以转化为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一个特殊的任务;

3.根据需要,可将课堂教学目标视为总目标,并切分为若干子目标,教学活动围绕子目标展开,以最终达成课堂总目标;

4.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与学生协商、对话,课堂教学可从师生合作商订目标开始,以期学生愉快地理解目标并愿意为之努力;

5.在展示、协商目标时,必要时可以展示给学生评估任务的样例或评分规则等;

6.课堂目标的理解、协商,可与新课导入、问题和任务展示结合进行;

7.学期/单元的目标,可以张贴或印发给学生,并作适当的解读;

8.要留给学生制订个性目标的机会,如在学程纲要上留出能让学生订立个性目标的空白区(必要时用一些句子结构来引导)。

确定了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的“罗马”在哪里了,接下去的事儿,便是基于目标的学习活动、基于目标的评价了。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义的、不稳定的、高度情境化的专业活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舍恩教授喻之为“泥泞的低洼湿地”),教学又是目标定向的事件。本章从目标的来源、陈述两个视角回答了语文学习目标的“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三个问题。

读完本章,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把它们记录在空白处,并可与同伴分享你的收获和疑问。请你进一步思考下面的问题:

·有关语文学习目标的框架,本章评述了“三维目标”,你能否对其他的框架做点评述?当然,你可以建构自己的新表述框架。

·本章评述了“行为目标”,你可试着评述“问题解决目标”“表现性活动”,看这两种目标陈述模式是否需要改进。

你可以深度思考与研究,做一些书面成文的表达。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5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程红兵,胡根林.高中语文质量目标手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注释】

[1]郑桂华.罗马在哪里: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追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导读[J].语文学习,2012(6):73-74.

[2]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3]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E.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1.

[5]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6版[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4.

[6]罗伯特·J.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M].杨永华,周佳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前言.

[7]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05-08(6).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97.

[9]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0.

[10]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各学期、单元或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对应数量上,其对应关系有三种情形:一对一(一条学习目标达成一条课程内容标准)、一对多(设计出多条学习目标以达成某项内容标准)、多对一(设计可实现多项内容标准的学习目标)。为此,应运用替代、拆解、组合等策略,按寻找关键词、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形成剖析图等程序实现分解,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情况看,三种策略较难使用,但分解程序可以参考。参见: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113.

[11]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12]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6版[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13]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37-439.(www.xing528.com)

[14]林荣凑.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8):17-19.

[15]琳达·达林-哈蒙德,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16]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4-8.

[17]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18]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8.

[19]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0]林荣凑.语文教学目标叙写的三种模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35-37.

[2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5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8.

[22]曹宝龙.基于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8(1):49-53.

[23]雷实.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4-9.

[24]程红兵,胡根林.高中语文质量目标手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5]行为主义者所讲的“行为”,通常只是指外显的反应。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行为”是广义上的,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见:[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

[26]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47.

[27]肖锋.五种课堂教学目标编写模式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112-115.

[28]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9]罗伯特·J.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M].杨永华,周佳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9.

[30]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20.

[31]E.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2.

[32]李镜流.教育心理学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01-109.

[33]李镜流.教育心理学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01.

[34]E.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2.

[35]E.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4.

[3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8.

[37]E.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5.

[38]E.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6.

[39]格兰特·威金斯.教育性评价[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17.

[4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8.

[4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8.

[42]雷实.语文学科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4-9.

[4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5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9.

[44]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4-76.

[45]汉语一般将动词分为五种:动作动词(如“说、看”)、趋向动词(如“上来、回来”)、存在动词(如“有、存在”)、判断动词(如“是、等于”)、能愿动词(如“能够、应该”),其中“动作动词”还可以分动作行为动词(如“说、听”)、心理活动动词(如“想、觉得”)。见:张静.新编现代汉语(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103-104.

[46]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3.

[47]罗伯特·J.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M].杨永华,周佳萍,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8-1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