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建造轻便马车,让我来为你明言,
某处总会有个最弱点——
或在门板、横木,或在底板、窗沿,
或在螺钉、螺栓,或在支撑皮带——凡此隐患,
不论何处,你必须发现,你也必将发现。
当然,正是理论设计过程的不可靠性,导致我们必须对所有飞机做实验性的强度测试。但是,实验性方法的好处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我们假设,设计师的目标应该是确定测试过程中结构初次失效所需的载荷。不过,即便是设计最科学的结构,也不太可能让各个部位的强度保持一致,就像传说中的单驾马车,其上(www.xing528.com)
……车轮之强,正如车辕,
底板之强,正如窗沿,
门板之强,正如底板——
测试架上的结构会在最薄弱的地方断裂。因此结构的其他部位都具有更大的强度。如果机身的初始失效仅需120%的全因子载荷,那么结构的绝大部分强度就其作用而言就太高了,而这额外的强度完全被浪费了。但是,我们无从知晓在哪里以及如何减轻结构。反复测试大型结构既费钱又费时,所以在时间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可能,最好让初始失效发生时的载荷充裕地低于公认的120%。由此显露出来的薄弱之处随后即可得到强化,整个结构也可以再次进行测试,以下类推。
战时的蚊式轰炸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飞机之一,其初始失效发生在88%因子载荷的条件下和尾翼的翼梁上。随后,飞机被逐步强化,直到达到118%。部分原因在于,机身重量格外轻而强度特别高,从而使这架飞机性能出众。
大致说来,这是达尔文式的方法,大自然似乎就是依靠这种方法发展其自身结构的,虽然相较于大多数文明开化的人类工程师,它好像没那么匆忙,也不太在意生命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汽车及其他便宜的量产商品的制造商采用的方法。这些人倾向于故意把商品制造得太弱而不堪其用,并依靠顾客的投诉来发现显著缺陷。
因此,设计中大量预测强度的要素可被归结为一种游戏,我们则设法在其中找出负载系统上最薄弱的环节。结构越复杂,它就变得越困难和越不可靠。幸运的是,从家具、建筑物到飞机,许多结构的设计之所以没有沦为完全荒谬的工序,依靠的事实就是刚度要求可能比强度要求更严格。因此,如果结构的刚度足以满足要求,那么它极可能也具备足够的强度。因为结构的挠度变形取决于它的整体性质,而不是“最薄弱环节”的存在,所以刚度预测的实现要比强度预测容易得多,也可靠得多。这就是我们在谈论“凭眼睛”设计一个东西时真正表达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