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的民间音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民间音乐文化,帮助他们树立传承家乡民间音乐的意识。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有关传承民间音乐的系列主题活动和现场体验活动,通过聘请优秀的民间艺人向学生授课,或邀请专业人士编写本土民间音乐教材,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神农架的民间音乐,了解相关民俗知识,让学生领悟神农架民间音乐的精髓。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民族音乐学专家开展讲座,提供相应的影像资料,把传承当地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教学领域的任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的危机,从而加入保护家乡民间音乐文化的队伍。
神农架民俗民间音乐传承作为弘扬和传承神农架民间本土文化的载体,是解读神农架本土文化生命的密码,其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精湛技艺、文化意识珍贵而不可复制,其历史悠久,但也十分脆弱。我们既要保护传承,又要创新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合力,让它不会成为珍贵的记忆或者博物馆里的展品和影像。
[1]杨荫浏,曹安和:《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资料专刊》,万业书店,1952年,第42页。
[2]蔡际洲:《辽金北鄙遗音与南北曲音乐之渊源——兼论“蕃曲”在戏曲声腔史中的地位》,《黄钟》1993年第1-2期,第174页。
[3]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4]杨匡民:《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色问题探索》,《音乐研究》1980年第3期,第91页。
[5]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6]蒲亨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第26~42页。(www.xing528.com)
[7]方妙英:《论楚徵体系民歌的音乐思维》,《民族音乐学论文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80页。
[8]杨匡民:《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色问题探索》,《音乐研究》,1980年第3期,第91页。
[9]之所以说la-do-re为《开歌路》的主要三声腔,是因为上文表4-5中已统计其在曲目中所占的时值较长,共14拍。
[10]抖音拖腔,这种唱法技巧较高,常常靠压住喉头用假声挤出,听觉效果类似于藏族的“仲固技巧”,目前在神农架只有在一些老乐手演唱时才能听见。
[11]张伯瑜:《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第33~45页。
[12]当地民间常把表现男欢女爱的情歌称为荤段子。笔者本次采录的荤段子见附录。
[13]由邓志义口述提供。
[14]本章在对花鼓子歌进行具体音乐形态分析时,笔者考虑到“一曲多词”实质上也就是“异名同曲”的性质,因此,曲调只计9首进行分析,即蛮腔1首、汉腔1首、平腔1首、打腔1首,加上专曲专词的小调有5首,合计9首。
[15]包腔,一种与旋律同步进行的板口,有“包裹着”演奏的含义。与旋律一齐演奏时,往往形成“你繁我简”的织体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