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瓦屋,位于东宝区栗溪镇大泉村4组。笔者2006年6月16日考察大瓦屋,拓下了有关碑文。
大瓦屋一组古民居,坐西北朝东南。屋后是起伏的山冈,松林涌涛,修竹摇翠;屋前是稻田片片,溪水穿流。全然是一幅山村古居图。
大瓦屋由三间清代古民居各立门户连接而成,分别住着3户人家。三座古民居皆为四合院式结构,硬山布瓦盖顶。前厅和两侧厢房墙体为青砖砌筑成斗墙,马头墙高耸凌空;正房堂屋为土坯砖砌成。
三间古民居中,尤以中间的一间保存较为完整。大门楼为内嵌式结构。内进1.2米,面阔2.05米,大石板铺地。大门宽1.4米,高0.38米,厚0.20米。两侧的门枕石外侧面刻有花纹图案。大门楣上设置有三个六方形的门簪,中间一个面饰花树图案,左右两个分别饰“乾”“坤”卦图。大门楼两侧上方的两级马头墙上,均饰有彩绘图案,显得大气美观。
中间瓦屋大门
大门内侧阁楼以搁檩之柱承力,阁楼和两侧厢房连接,上面设置木板走廊相通。过厅面宽4.8米,进深连滴水5.7米。
穿过大门内过厅进入天井处。天井呈横式长方形状,东西长9.7米,南北宽4.25米,四周台高0.3米。
天井之北为正堂之屋。台基高1.25米,中间设置8阶9级的石阶供人上下。正堂为5间结构,面阔11.8米,外走廊宽1.55米,中间以2根木柱石磴支撑。正堂大门系木槛木门结构,门宽1.4米,高2.6米。木门槛长1.4米,高0.3米,厚0.1米。中部已踏磨损成下弯的“︶”之形状。门楣上设置两个圆筒形的门簪,其表面亦饰以花纹图案。
门簪
西侧正屋门
西侧的一座古民居,大门楼、前厅阁楼、天井和西侧厢房已被拆除,只剩正屋大堂和东侧的厢房。正屋面宽9.35米,台基高1米,外走廊宽1.85米,中间设置5级台阶供人上下。正屋大门系木槛木门结构,门宽1.54米,门高2.4米。门楣上同样设置有两个圆筒形的门簪,外侧面饰以花纹图案。
其东侧厢房南北长20.5米,东西宽6.5米,墙体为青砖斗墙砌成。南侧墙面上保存有“文化大革命”中遗存下来的大型红色标语一幅四条:“学习毛泽东思想,贯彻毛泽东思想,传播毛泽东思想,捍卫毛泽乐思想。”这成了大瓦屋古民居的一个显著的标志。(www.xing528.com)
东厢房南侧墙上的标语
东侧瓦屋大门
东侧的一座古民居与中间的古民居大同小异,基本结构完全相似,现保存较好。
听当地村民介绍,这三座古民居是清代当地大户人家贺家修建的。我们在古民居东北方的山岭中找到了贺氏所立的一块祖碑。通高1.67米。碑额高0.5米,宽0.86米,厚0.25米;碑身高1.17米,宽0.79米,厚0.21米,青石质。碑额镌龙凤图案。碑文左侧阴刻楷书“母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岁在壬辰八月二十二日吉时,亡于嘉庆十七年岁次癸酉八月二十四日吉时告终,享年四十二岁。扦作艮山坤向为茔。夫主贺尚珍,夫弟贺尚恒、刘氏,夫妹贺氏、郑士朝”6行74字;中部阴刻大楷书“皇清待赠故先妣贺母庐老孺人之茔墓”1行16字;碑文右侧阴刻楷书“孝男良善、陈(氏);良吉、朱、李氏;孙鼎(奇)、坤奇。侄良端、秦(氏),(良)仁、夏氏;孙女粉(姑)、必姑。孝女贺氏、婿陈世恒。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十月吉日立”8行47字。
东侧瓦屋马头墙
大瓦屋阁楼
碑文清楚地告诉人们,贺母庐老孺人系贺尚珍之妻,贺尚珍之弟为贺尚恒,其妹贺氏。贺尚珍庐氏有子二人,长贺良善娶陈氏,次贺良吉娶朱、李氏;其孙二人,长鼎奇,次坤奇,均为贺良吉之子。庐氏茔墓的方位为坐东北向西南。碑文记载庐氏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亡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享年四十二岁”。此处碑文有误,实际享年为四十一岁。从庐氏的生卒纪年和古民居的规制及砖瓦形制,可以推测贺氏大瓦屋当是贺尚珍、贺尚恒兄弟二人于嘉庆十年(1805年)左右修建的,至今已有210余年的历史了。
据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大瓦屋为中共荆(门)、南(漳)、宜(城)工委,荆、钟、京中心县委驻地。同时鄂西北军分区在此组成中南独立旅十五团。1946年,李先念同志也曾在此指挥过革命斗争。
大瓦屋建筑群
2006年,大瓦屋被东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瓦屋建筑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