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境山,位于东宝区子陵铺镇金泉村境内。笔者1995年12月9日考察圣境山,拓下了有关碑文。
圣境山为秦岭南支大巴山脉的荆山余脉,层峦叠嶂,山势险峻,雄踞荆城西北,主峰海拔560米。圣境山素有“小武当”之称,是以道教为主,又道释融合的宗教圣地。相传道教尊神真武大帝15岁告别父母,前往圣境山访求老子修道,后遇强盗拦劫,慌忙中将盘缠(金银)和膳食(面饼)弃于山中,后到武当山潜心修炼,方成正果。得道成仙的真武大帝常念念不忘寻访老子而丢失面饼的事情。故圣境山原名“剩金山”和“剩饼山”。又传说明嘉靖皇帝到显陵祭祀时路过此山,感觉进入了人间仙境,在此留住一日,题写了“圣境”二字,从此山名“圣境山”了。其实,“圣境”之名,乃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年间所封。刻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长林圣境碑》文,开篇就记载说:“长林圣境,郊郢名区,昔洪勅封”。
圣境山
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六载:“圣境山观,在州北三十里。”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六载:“圣景山,在州西三十里,望一图。悬岩绝壁,上有真武庙。”其卷三十三又载:“圣境山,在州西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真武,即真武大帝,亦称“玄武”“真武帝君”“荡魔天尊”。道教尊奉的职掌北方天界之重要天神。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中国古代星象学家把太阳、月亮全天所经天区之恒星分作二十八群,称二十八宿。战国以后将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自汉以降,玄武神就受到人们的奉祀。宋真宗时,为避尊祖赵玄朗之讳,将玄武改名为“真武”。《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真武神原为净乐国太子,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后得真人传授无极上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镇北方,统摄真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意为“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天禧中诏封“真武灵应真君”。元大德七年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永乐年间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修建武当山之宫观庙堂,在天柱峰顶建“金殿”,奉祀真武神像。据《明令广义》载,真武大帝之诞日为农历三月初三。《道藏》中有《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等。
圣境山道教当创始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荆门史籍中很少有关于圣境山的文字记载,因此要弄清圣境山的真面目,只有认真研究圣境山所遗存的实物和碑文了。
2004年2月,笔者在金泉村沙子岭一李姓农户家中,见到了他家祖辈收藏下来的圣境山道观中的有关法器。其中一件三足双耳大型铜香炉特别引人注目。香炉通高0.67米,口径0.123米,肚径0.14米。炉底铸有阴文篆书“大明宣德”4字,清晰可识。从而可知,在明宣德年间(1425—1435年),圣境山顶的真武观早已香火旺盛,祭拜者如云了!这件铜香炉当是宣德年间重修圣境山道观时所铸造的,具有文史价值。
据刻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积善建功碑记》载,最早修庙塑像的是明万历五年(1577年),众善信“发心雕装本山九清上帝、龙虎二君”。后于万历七年(1579年)又“装彩祖师金身、雷将四员”。其捐资纠首有王得仙等10人,姓善有程子俸、杨万珠等68人。其时住持僧为太钺。这两次施工均是装修神像,而建殿修庙的工程则肯定在此之前了。
万历十二年(1584年),纠首杨维纪、刘林组织信善46人于农历三月三日,集会建醮,庆祝真武大帝之寿辰,并刻立《天子万年碑记》以纪其事。碑文云:神传纪真武帝降于净乐国,时维三月三日。荆治之北有圣境山,建庙祀帝久矣。万历甲申(十二年)三月,郡人咸诣修庆寿醮,立碑匾于后殿,并垂不朽。此时真武观的住持僧叫大释。
同年九月,有信善王三禇、其外甥夏建寅、其弟王三重发心捐资,在圣境山半坡一处平地上兴建了玄坛祠,于九月九日竣工。后来又于玄坛祠刻立祠联一副:“手持金鞭巡世界;□骑黑龙显威风。”
万历十三年(1585年)荆门干旱无雨,已升任府职的荆门知州福建晋江人庄望楝和时任荆门知州安徽宣城人万之翼到圣境山天门祈雨成功后,捐修《圣境山天门碑记》,由孙光先撰文,僧天钊书丹。有住持僧太钺、师常暕参与祷雨之事。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刘汉祚于崇祯十年(1637年)撰写了一篇《重修圣境山记》,其文开篇记述“参山(武当山)”的历史:“中国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不可以心计而指数,而五岳为首称;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也不可以心计而据数,而衡为首称。岂非以其载在经史,守在秩宗(掌祭祀之官),天子之所,三公视之而福幸祭之哉。斯固自唐虞以建,宋元未之有改,而明兴参山独著,是非特成祖文皇表彰之力也,益其所讬尊矣。尝试参之秘记,考之道典,然后知参山(武当山)为玄天上帝统治之区,而玄天上帝又昊天之师相也,其尊贵崇大视五岳神固而优。自上帝镇治吾楚,繇是南方山凡可高大者,居人无不设宫宇,构门庑,以祈福佑焉。”下文继而描写圣境山的形胜:“圣境山,荆门之高大者也。升岩崥,可以府鄢郢;上狭岭,可以望汉江。其峭削之气,毓为神灵。而玄天主者,巍然在其上,彰明显赫不亚于太和,四境之人争跋力而伏谒焉。”接着写其母捐资修观之事:“吾母马氏以夙有祈请毕获福庆,遂捐资饰其门庑,复置田以瞻其香火,命男祚记之,俾刻石为传之久。男祚谨再拜受命,窃惟兹山之势,既冠于一方,而是神之崇,又过于五岳,且撅地得泉,水无不在;因岩结宇,神而不往。跋山川以求福利,固不若桑梓之为近;间岁月而广施余,固不若租赋之为长。且成亲之美,聊托古人养志之意而邀帝之庇,兼遂吾母锡年之庆云尔。谨记。”从碑文可知,刘母马氏对圣境山真武观的修建是功劳卓著的,特别是刘母被皇帝封为太孺人后,更是以重金捐修圣境山,使其香火传承至远。(www.xing528.com)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刘母马氏又捐资复建山门一座,以壮胜观。其子刘汉祚又撰写了《鼎建山门纪略》一文。先写圣境山胜概:“夫山名胜境,祠供真人,百千年来,灵气所钟,弥久弥显。兹山距州城西北三十里遥。往者殿宇岿然,旁有茶室,拳然不饰,仅供人士瞻仰小憩而已。乃香烟雾霭灵应感被,远近信善男女,无不连络布散,顶礼皈依,自昔已然。盖名山胜地,洞府玄居,灵爽攸聚。矧此为玄帝宫,曾经证果来谒斯土者,传述缕缕,于今为烈,不容赘言。”再写崇祯七年乡民上山避灾保安之事:“惟是自甲戌春流寇飚驰(迅驰),合郡震动,近地村墟民人,徙寄于山之左右,彼贼环山走马,独不敢逼近圣居焚一草木,威灵何等也!小小金臂,舒光现身度世,尤为赫奕。”将农民起义军称为“寇贼”,这系历史使然。最后写其母马氏重修殿宇之功德:“老母马氏以衰年岁月,菩提念殷,感福地而秉虔,壮新观于旧址,前后殿宇鼎构而重新之;建像、置器、修路,已历数年。兹复建山门一座,额以‘玄关’,俾远近至此者肃然生敬,无漫云跋历参岭已也。用藉鬼斧神工之力,以壮胜观,敢曰信善檀越之劳哉!”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有关圆香、建醮碑记彰显了圣境山为释道融合之宗教场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玄天上帝》碑文,均记信善为“奉圣”或“奉道朝谒进香”的内容;而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乾隆五年(1740年)的《无量寿佛》碑和《万古流芳》碑文,则记为信善“奉佛朝谒进香”的内容。这些碑刻均立在灵芝峰顶的神道上。
在灵芝峰最高顶上有一块刻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长林圣境》碑,也系刘母马氏夫人之后代所修圣境山的碑记。其人员为“生员刘泽洪、泽垕、泽尧、泽坊,孩男刘运泰、运秀、运茂、运盛,侄男刘运开、运邦、运瑞、运达、运亨、运宁”等。碑文为刘泽洪所撰,详细记述其后辈继承高祖马老孺人的遗愿,续修圣境山真武观的经过。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刻立的《重修大殿碑记》中,仍记为“山主刘姓……重修大殿”的内容。到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永垂万古》碑文所记,重修庙宇的纠首人才变为“边崇韬、张银、赵世洪”等他姓之人了。从而可知,刘家从明崇祯十年(1637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计164年间,一直是圣境山捐资最多、时间最长的主要修护人,其功德堪为最大者。此外,刘门马孺人还于崇祯六年(1633年)捐资重修过东宝山北侧的青龙观。
圣境山山门碑前留影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有大石牌南湖的纠首杨维金、唐明宇、魏照臣和张祝三组织信善180余人捐资重修祖师大殿,并刻立碑记以记其事:“荆门州北圣景山祖师大殿、观音殿、修建多年今已朽坏,功程浩大,独力难支,住持僧秘印只得募化十方檀越,仁人长者、善男信女各捐资财,装修重新,功德无量,众姓名永垂不朽。乾隆四十九年孟春月吉旦。”
圣境山遗址处,还有一块残碑,其文辞藻华美,书法遒劲。当是方家手笔:“宝殿流辉,鸣凤之瑶宫崛起;桂柱星罗,琼轩云构,莫不壮宇……真所谓荆北无双妙景,襄南第一名山矣。”极写重修后圣境山宫殿的胜概。后刻捐资人中有“署荆门直隶州右堂屠八两,荆门营右司厅萧五两,特授当阳县右堂费八两”等记述,纪年中只残存“十二年”3字。从“直隶州”和“十二年”的记载推测,此碑当刻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右堂”,即吏目。清代州、县、佐吏之一,佐理缉捕、刑狱及文书等官署事务。人名待考。
圣境山虽以道教为主,但庙观的住持则为僧人。这也是释道融合的表现之一。现就碑文史料记录住持僧如下:明万历十二年为大释、常暕,万历十三年为太钺,崇祯十年为性悦、性玉,崇祯十四年为如声,清康熙二十七年为海鸿,乾隆五年和七年为世明、片云,乾隆二十年左右为普净,乾隆四十七年为佛灯,乾隆四十九年为秘印。
圣境山的自然景观有灵芝峰、朝圣峰、双龙峰、斗笠峰、青牛峰、朝欢峰、九龙谷、大小黑沟、龙唯沟、金鸡沟、好汉坡、白石岩、龙蛋包、紫薇林等。人文景观有真武观、灵官殿、玄坛祠、老君台、关帝庙、普善堂、南天门等。
诗人吟咏方面,笔者只发现清吴中任的《登胜景山》二首七言绝诗:“蛇行鸟道挂危峰,携手入山浑万重。触目遥岑天外落,白云舒卷为装容”。“云日行空与荡摩,奔腾一气小山河。耸身直在青霄上,花坞丛中白鹿多。”
遗憾的是,圣境山灵芝峰上的宫观建筑自清道光年毁坏后至今一直得不到重修恢复。这一问题切盼得到解决,使圣境山真正成为城郊的道教圣地、旅游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