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观,位于钟祥市张集镇万金淌村五龙山顶。笔者2008年1月4日考察五龙观,拓下了有关碑文。
五龙山海拔512米,本名青云山,其地万山拱峙,群峰环列,万绿扶疏,纷若绣错。其所名五龙,因主峰北面的5座山峰形如五龙腾空而得名。
五龙观创自唐代,历代各有重修。观址上呈现的遗迹建筑显示,五龙观为三间三进的殿宇,头殿和中殿的正殿中和两侧配殿中遗存有许多古碑,这是研究五龙观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乾隆十一年(1746年),住持道人曹元修募化十方资财,兴工塑立众神之圣像,以便四方信善前来朝谒,以致人安而物泰。这次捐资者多达329人,其首人为侯大才。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信士姚一坤妻胡氏,率孙姚三元敬奉佛田一石,因孙病致祷,幸蒙转祸为福而施田予五龙观,永作香火之资。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1794年),纠首刘正銮带领刘家庙信善27人,将所置水田六斗捐予五龙观作为香火之田。
嘉庆三年(1798年),信士包之翰施田一石七斗给五龙观,以酬避乱五龙观保了安全之恩。
嘉庆五年(1800年),信士包之纪施田给五龙观,并刻立了《香火碑记》以载其事:“盖闻神者阳之灵也,自汉明无处不有,无在不灵。或高峰峻岭,或平地深谷,监造寺院,以报水源木本之深恩,以答上苍日月之照临,庶得叙天伦之乐事。故人间胜境也,于郢北五龙观,高抵云霄,四路崎岖。不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而生也。于本皇初年避乱到山,垒石为寨,重修观宇,改换金身。众姓公议施田一石五斗,命匠凿碑,永垂不朽。”
嘉庆十七年(1812年),信士刘正銮、高世清共捐资财,买水旱地一石二斗,乐施于五龙观内永为佛田,以作香火久远之补助,亦是报答之诚念。(www.xing528.com)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信士姚二煻将祖置水旱田一形,计种五斗,施于五龙观作佛田供奉香火。
五龙观遗址
道光九年(1829年)的碑刻记载:“盖闻始修曰‘创’,重建曰‘因’。未始不叹创之于前,实赖因之于后以垂远也。如五龙观始于唐代,历传至今千百年矣。其庙宇叠次修补,无非赖前人之功,然今后殿山墙斜走尺余,中、前二殿,左右厢房俱皆损坏,不予修理,神圣何安?爰邀众姓捐资重建,另换周围山墙,并各处补整,以继前功,以妥神灵。”此次工程系住持道刘复全主持,总首为监生陶映联等6人,监修胡国元等2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信士刘思信新置水田一分计种三斗,施于五龙观以作香火福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有勉斋居士所撰的记文,回顾了五龙观创修的历史:盖闻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五龙观者,创自唐代,历宋、元、明,迄我大清由来旧矣。是山也,嘉名肇锡,原飞龙之在天,奇形宛如肖呜凤之仪世,中峰特起,上出重霄,群山拱环,下临无地。值天灾之流行,有祷辄应;遇兵燹而来避,无人不怀。虽非一方巨镇,实为万古佛场。昔有石殿三重,城垣一匝。嘉庆元年,教匪滋扰,住持道包复元领修东厢房数间,以为神厨;西厢楼数间,以作道院;增筑外城,绵亘完固。延及道光二十年,妖言突起,人心惊怖,内外城垣急为修补,遂复如初。而殿宇倾圮,墙颓石泐,栋析榱崩。去年春,监生沈登墀纠众筹划,敛财鸠工,重修厢楼。今年春,复修灵宫殿、祖师殿,前后费钱五百余串。是役也,沈生不辞艰辛,在山督理,操公平之心,竭日夜之力。迄今庙貌维新,众心咸服,维冀神灵庇佑,世跻升平,是则沈生众姓之幸也夫!此次重修,有315名信士捐资助修。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碑文记载,有信士83人捐资重修五龙观,起于道光二十年,迄于道光二十二年,历三寒暑而工告竣。
五龙观毁于清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