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古名胜-下庵寺-荆门古名胜

荆门古名胜-下庵寺-荆门古名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庵寺,又称下安寺,位于京山县坪坝镇老街的下街上。现存的下庵寺较为完整。从而可知,下庵寺创始于明正统中期。朋友来电告诉此事,我于2016年4月22日专程赶到下庵寺,对古碑进行了拓片。即是说,下庵寺于顺治三年重修,康熙、雍正两朝又加修整装饰,现使庙貌完备。不料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因堆麦垛引起火灾,下庵寺毁成了焦土。

荆门古名胜-下庵寺-荆门古名胜

下庵寺,又称下安寺,位于京山县坪坝镇老街的下街上。1992年,京山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笔者2004年9月9日和2015年1月22日考察下庵寺。

现存的下庵寺较为完整。坐西北向东南,偏东30°,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由门楼,后殿和两侧厢房合围而成。现为乾隆年间的建筑

门楼平面呈正方形,面阔13.65米,主楼二层,通高13米,重檐歇山式顶,抬梁、穿斗混合构架。主体由4根直径0.30~0.40米、高10米的主柱支撑,另有4根直径0.30米的木枋相连。屋面盖灰瓦,正脊保存基本完整,因年久失修各条垂脊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屋面少量瓦缺损。檐下施斗拱。楼内屋顶设天花装饰,面积约20平方米,绘制有精美的龙纹图案,二楼隔板彩绘喜鹊闹梅”和“富贵牡丹”图案。二楼楼板损毁。门楼的整个梁架结构完整,各柱、枋、檩、椽均有不同程度的腐朽。门楼一层外墙用青砖砌筑,白灰砂浆粉饰,二楼用木板封护。主楼一层内净宽11.8米,进深10.2米。门楼前后门面各立柱4根,各设一门,两侧开四扇窗,前门为长方形,后门为圆形。窗为长方形,外窄内宽。门楼两侧与围墙相连,山墙高6.39米。左右各设有一拱形侧门进出,门后出檐。

后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16.8米,进深一间7.8米,高6.93米,抬梁式构架,单檐硬山顶,灰瓦屋面,保存基本完整。后殿外围青砖封护,白灰砂浆粉饰,外设檐廊。后殿台基较高,设踏步上下。

厢房位于东西两侧,半坡屋面与围墙相连,梁架结构简单。厢房西侧北头防火墙与后殿分隔。当是后期改建时所为,东西厢房形制略有差异。

门楼、后殿和厢房合围形成天井,天井用鹅卵石铺设,中间为通道,两侧各植桂花树一株,排水系统完善。整座建筑屋面相连,显得较为紧凑。

下庵寺始建于何年?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下庵寺,在县西一百里,正统间建。”刻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中殿碑志》载:“近观寺内废钟一口,铸自前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八月,窃思有庙斯有钟,其创造大抵在前数年耳。”从而可知,下庵寺创始于明正统中期。民间传说,有一位叫丁俊原的人,一心想得到菩萨的保佑,自愿削发为僧,以庙安居。于是,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以喻“下街建寺安居”之意,于是取寺名叫“下安寺”。(www.xing528.com)

下庵寺

下庵寺内景

2016年4月8日,维修下庵寺的湖北段祖园林古建有限公司的人员在下庵寺门楼前台阶处,挖出了一块红砂石的古碑,高1.8米,宽0.8米,厚0.12米。朋友来电告诉此事,我于2016年4月22日专程赶到下庵寺,对古碑进行了拓片。其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中殿碑志”4字;碑文阴刻楷书12行,满行66字,记叙下庵寺的修建历史。碑文先交待下庵寺创始于明正统中的年代后,接着写下庵寺的地理形势:山脉“自随州蜿蜒而来,冈峦起伏,奔赴于龙王平坂,又跨城隍石桥,而东突起冈阜,逶迤而结此镇末水,西抱小河,北环民居,星罗不下数百户,非得此屹然巨刹为之关锁,则地气不聚,居必不安。前人审察乎此建寺街首,又以寺后有堆金小山原高二丈许,脉自岳庙,北通沈氏田而来,藉此来之脉,会东下之势,俾斯寺实当其冲,居可永安。斯乎不然,明季兵燹蹂躏,上安寺毁,下安寺维持于不敝者,其故可也。”作者从风水的角度来说明下安寺位于宝地之上,故可保永安。下文则写殿宇建修的格局:“但其初前殿关帝,中殿真武,左慈云阁,右智月楼,后佛神大殿。栋宇巍峨,法象庄严,不独是祈秋报为镇人生敬之地,亦且省灾清户供公车停骖之所。”这段文字给我们的信息是,下庵寺为一所释道融合的宗教场所。前殿供奉关帝,此殿现已不存;中殿供奉真武,即现存之主楼;左侧为慈云阁,现已不存;左侧为智月楼,现也不存;后为佛神大殿,即现存之后殿。于此处修建巍峨的殿宇,庄严的法像,不单是祭祀求丰收教人敬奉神灵之地,也是为朝廷派来审察灾情和清理户产的官员们停车马而住宿之所。接着具体写下庵寺重修的历史:“即越本朝以来,顺治三年(1646年)重修,康熙雍正后历加整饰,庙貌完备,规模仍旧。讵意乾隆壬寅年(四十七年)五月,因堆麦垛火焉一炬,竟成焦土。此中人士遥忆晨钟暮鼓之感,固深心伤,即斯境者,覩蒿莱之满目,观荆棘之丛生,亦未尝不彷徨不忍云也。奈事关重大,鼎建为难。兼之丰凶参半,募化无门。迨至乙巳(五十年)、丙午(五十一年)两载,迭遇奇荒,计米千钱,其事遂寝。”即是说,下庵寺于顺治三年重修,康熙、雍正两朝又加修整装饰,现使庙貌完备。不料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因堆麦垛引起火灾,下庵寺毁成了焦土。乾隆五十、五十一年,又遇奇荒交迭,重修之事就搁置起来了。后文继续写乾隆后期重修下庵寺的经过:“至丁未(五十二年),世歌大有,户庆丰盈,通镇喜施有意,衿耆义士爰体众意以作倡。戊申(五十三年)三月先捐资财数百,继乃捐户逐排,并向邻境劝输,约计千金有零,中殿环屋,越月工程告竣。善信又另捐费用,特起戏楼一座,后殿一层。其中用工几何,用木几何,用砖瓦几何,出入俱有记载,毫不指公肥私。迄今纵未宝络辉煌,旃檀香薰,然簷牙交错,鸟革翚飞之可副先辈选胜之意,远亦得与太阳、兴阳两寺永光志乘。且异日者长松鹊止,庭树鸦鸣,阐真如之妙谛,设法会于无遮。俾四方观者作欢乐园,破烦恼城,寺以振兴,无志菲薄居人哉!”即是说,先捐资财数百,后又逐户收捐,再加邻境劝捐,共得千金有余。中殿全部修建,两月告竣。后又筹费用,起戏楼一座,建后殿一层。虽未如珠玉串成的辉煌,檀香薰满了寺院,然现在飞檐翘角,殿阁峥嵘的气势正符合先辈们选胜的原意,远也可与太阳、兴阳两寺媲美而永光史册。况且日后在鹊停青松,鸦鸣夜树的环境中,阐述佛祖的真经,布施众善的法会将永不终止,信众们犹如解除了烦恼,进入了快乐世界一样得到了洗礼,寺周的人们也不会受到轻视!

可见,其建筑工程进展顺利,多得广大善士之力。文中所重修供奉真武的中殿的纪年为乾隆五十三年,正好与现存之楼檩上的墨记相合。楼檩东侧记为“皇图巩固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14字,西侧记为“帝道遐昌季夏月六日谷旦众姓鼎建”14字。“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为道教之用语,正好与供奉的真武大帝相配。这篇《中殿碑志》文为当时儒学生员孙曰琇撰并书。计捐资人达126户人之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庵寺后殿原供有菩萨100余尊,受人们祭拜。民国初年发生“教案”,被割让给天主教,菩萨全被搬家,后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收复后改寺庙为学堂,成了坪坝镇第一所官办小学。后国民党乡政府为解决办公处所,将学校转移至临近的皇经堂,征用了下庵寺。

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坪坝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将下庵寺以公房租赁给供销社使用近40年。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有坪坝镇建设管理所、原坪坝管理区以下庵寺为驻所。1983年县文物部门对下庵寺旧址保护建立了档案,包括文物本体图纸、文件、维修保卫和安全工作记录等。1993年县博物馆在寺大门东侧镶嵌了大理石保护标志。2002年,坪坝镇成立社区居委会,一直以此地为办公之处和服务场所。2011年11月,经镇政府研究,将下庵寺的管理和使用交坪坝镇文化站,使下庵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