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山县永兴观音岩,古名胜

京山县永兴观音岩,古名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兴观音岩,位于京山县永兴镇观音岩村青山麓。永兴观音岩是依托岩洞建寺的格局。地方史志记述永兴观音岩,层次有序,特色突出。这是交待观音岩名的来由。此则史料主要概述观音岩的洞、泉、植物等佳景,后记叙建亭嵌碑之事。惜此碑身已毁失,仅存高0.75米,宽1.06米,厚0.22米的碑帽一方,上刻“观音岩记”2行4字。又有分守参议陈良谟添修小池,建置龙吻,构造爽心亭,使观音岩增加了新的景观。

京山县永兴观音岩,古名胜

永兴观音岩,位于京山县永兴镇观音岩村青山麓。笔者2004年4月1日考察观音岩,拓下了有关碑文

永兴观音岩是依托岩洞建寺的格局。地方史志记述永兴观音岩,层次有序,特色突出。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十载:“观音岩,在县东二十里许,崖顶泉水涌出,流分四派,溉田数百顷。崖下有石奇怪万状,石龛内一石绝肖人形,因名。”这是交待观音岩名的来由。

明万历版《承天府志》卷十九载:“观音岩,岩巅泉分四派,飞瀑如练,其下石壁峭立,有岩洞数处,洞中有石大士像。乔木丛篁,生石罅间,葱蒨可爱,最古者娑椤树一,大二十余尺。嘉靖间构‘爽心亭’,为龙峪引泉喷之,下有方池,中为台,水日夜滴沥如珍珠,侵入衣裾,暑月有寒色。石壁间有‘宦游一快’坊。”此则史料主要概述观音岩的洞、泉、植物等佳景,后记叙建亭嵌碑之事。

永兴观音岩

清康熙八年《安陆府志》卷三载:“观音岩泉,石壁峭立,洞中有石大士像。娑罗树一,大二十余尺。飞瀑如练,构有‘爽心亭’,暑月生寒色。”此记载与《承天府志》记载相同。

记载最为详细的是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其志卷一载:“观音岩,县东二十里官道旁,泉经崖巅分四派下注,飞瀑如练,溉田数千顷,嘉饶粳稻。其下石壁峭立,殊诡百状。有崖洞数处,昔天然刓刻,略加结架便成室屋。洞内一石,厥状绝肖观音。乔木丛篁,生石罅间,葱蒨可爱。其最古者,娑罗树一,径大二十余尺,叶如桂朴实,赤白相半,食之已腹疾,相传宋元时物。旧有佛舍,嘉靖四年巡按御史王公秀改建馆舍,迄今贵客多飧宿于此。分守参议陈公良谟于崖端近娑罗间置龙吻,雕刻如真,引余流注而喷之。下承以池,池北构亭曰‘爽心’。每暑月憩坐,珠沫飘忽作雨声,侵人衣裾,令有寒色,有使客命曰‘石中水’。馆后石壁前有坊,大书‘宦游一快’,字殊遒劲,巡按御史公褒善之笔也。诸名士过者辄赋诗。嘉靖三十九年,巡抚都御史刘公仑、分守参议徐公惟贤属知县张铉垣其崖端,易龙吻而大之,其他馆宇周墙并加葺饰。顺治十五年知县侯康民建新亭其旁。”此记载着重详述了明嘉靖间和清顺治年间关于观音岩休闲游览设施的构建情况。后来,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三六全面转录了这则史料。

观音岩殿宇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主要因岩洞内一钟乳石酷肖观音大士而构造殿宇,逐渐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宗教场所。明弘治三年,楚王伴读锡山人余季枢撰有《观音岩记》一文,十一月镌刻于石碑,记述观音岩肇建殿宇情况。惜此碑身已毁失,仅存高0.75米,宽1.06米,厚0.22米的碑帽一方,上刻“观音岩记”2行4字。

明正统五年(1510年),观音岩住持僧道恒募化十方众姓,筹得资金,开凿扩大了飞王洞,在洞外左侧岩壁上刻下了“正德五年,道恒募造。飞王窍(洞),大兰题”的题记,以纪其事。

笔者认为,弘治和正统年间是观音岩佛境的开创期,至嘉靖年间才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嘉靖四年(1525年),御史王秀在观音岩改建馆宇,使祈佛、游览者有了食宿之所。又有分守参议陈良谟添修小池,建置龙吻,构造爽心亭,使观音岩增加了新的景观。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任巡按御史的史褒善题书了“宦游一快”巨碑。碑高0.83米,宽2.50米,厚0.12米,青石质。碑文横列阴刻大楷书“宦游一快”4字,每字高0.55米,宽0.45米。书法宽博遒劲。下款竖行阴刻楷书“御史史褒善书”1行6字。碑两端出有榫子,原是嵌于坊壁上的,被当作摩崖石刻。现仍保存完好,存于佛殿内。史褒善,明北直隶大名府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监察御史巡按湖广。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瀛海的易登瀛以草书之体题写了《小憩观音岩》五律诗,由知县洪大德、县丞程历和主薄江登元勒于石碑。其诗云:“夙有探奇兴,灵岩此暂留。流泉飞百道,古木耸千秋。万井林塘阔,诸天法象幽。那堪登眺夕,半入楚天愁。”“万井”,谓万家。“诸天”,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三十二天,自四天王天至非有想天非无想天,总谓之诸天。“法象”,事物现象的总称。诗中细写了观音岩的“流泉之状”和“林木之古”后,立即描述“诸天法象”的幽深境界。表达了诗人既向往佛事,又不能摆脱尘俗的苦楚心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时任承天府知府的刘天授游历观音岩,看到了史褒善题书的“宦游一快”碑后,即兴题写了《览观音岩摩崖‘宦游一快’字,诗以纪之》五律诗,并刻上了石碑。诗云:“题壁者谁子?‘宦游一快’哉!空林独鹤舞,落日暮云来。簿领成吾拙,政闲不自猜。闾阎愁问俗,生计正堪哀。”其诗意谓,这题壁的人究竟是谁呀!当官游览怎么会是一种快乐!观音岩的空林中只有一只鹤在飞舞,日落西山暮云已经上来。我管理户口的办法都穷尽了,闲暇之时不是自己反复地揣度良策吗!走访乡里民俗时,听到的正是农民缺乏生计而发出的一片哀声。一个表达的是“宦游一快”,一个反映的是“生计正哀”!知府刘天授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操是值得赞许的。刘天授,江西万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嘉靖二十六年任承天府知府。

“宦游一快”碑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东鲁刘大文于观音岩刻立了诗碑,可惜碑毁诗佚了。

到了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都御史刘仑,参议徐惟贤和知县张铉,在观音岩崖边构筑了一道墙垣,并将龙吻扩而大之。同时,还对馆宇的围墙进行了一番葺饰。第二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都御史刘仑欣然提笔挥写了“百丈泉”3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镌于泉旁岩壁。此摩崖石刻现已毁失。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吴越人李槃题书了“根不染尘”4个榜书大字刻于百丈泉石壁。刻面高1.8米,宽0.58米。每字高0.39米,宽0.3米。竖行阴刻大楷书体,除“根”字有损外,其余三字基本完好。下款处刻李槃二字。百丈泉瀑山顶处立一松树,其根任瀑水冲刷,树立盘石不动,故有此题。根不染尘语出“一尘不染”之典。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为“一尘不染”。李槃还于荆门蒙泉之泉壁处题刻过“蒙泉”碑。碑高0.77米,宽1.32米,碑文横列阴刻大楷书“蒙泉”2字,下款竖刻“於越李槃”1行4字。现保存完好。

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耀州人阴维翰在观音岩壁题有摩崖石刻。惜已毁失无存。

万历九年(1581年),陈省书刻《灵源篇》碑刻,碑高1.37米,高0.85米,厚0.13米。题为“灵源篇,过京山阡陌有感留题百丈泉。”碑文阴刻楷书10行,满行29字,为七言古诗。碑周边刻有精致的花纹。碑文云:“灵源何峻极?千尺挂飞流。寒剑青天落,层峦白日浮。京山东陌长苦旱,西陌水潦家家愁。东海拘维老龙出,祈晹祷雨不相谋。官家岁岁征民力,万类版筑无番休。高原下隰几万顷,蕞尔一县东西周(东周、西周)。十室九饿逃县窜,卖儿鬻女相伊雠。我欲决彼灵源百丈水,灌溉苦旱之东畴。鞭驱千尺巉岩石,堤障西陂植禾麰。岁功告成百姓足。污邪瓯窭满车篝。含哺鼓腹歌帝力,俯仰穷壤颂有秋。吁嗟!前驱百队者谁子?御史中丞古列侯。君不见民吾同胞物吾与,素餐而饱徒包羞。又不见乐民之乐忧民忧,安得视火风马牛。万历辛巳二月三日长乐幼溪陈省。”诗系陈省于万历九年复任右副都御使巡抚湖广时所作。此诗体贴民情,意境高远。与刘天授的观念遥相呼应!均是官场的明白人,有良心的人。陈省(1529—1612年),字孔震,一字幼溪,号约斋,福建长乐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平反冤狱,关心民情,颇有贤声。

万历十七年(1589年)端午后二日,有江西吉州人游览观音岩,题书了二首五律诗,惜因漫患严重,部分诗句不全,作者姓名也不得而知。从开头四句看,诗人的诗词功底是很深厚的:“大士何年去?空遗此洞天。泉分双穴冷,山抱一龙眠。”从诗题看,诗是忧旱之作:“观音岩小憩,诗合郡忧旱。”故尾句说:“谁能回造化,飞西偏江东。”因江东旱情严重。从上述诗作可知,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万历九年(1581年)和万历十七年(1589年)称为东乡的观音岩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天旱之灾。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天府知府、主持编撰《承天府志》的孙文龙游览观音岩,题刻了一方诗碑。碑高1.1米,宽0.6米,厚0.12米。碑文阴刻大楷书6行,满行14字,为一首七律诗。有部分字迹残损。碑题为“憩观音岩”。诗为:“仃车暂憩小诸天,一滌尘襟一快然。龙峪吐珠高百尺,虬皱挂壁迥千年。吹声□□泉声发,迟□□同慧日圆。喧寂斤□□□往,更于何处礼金仙。东吴孙文龙题。”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官至工部尚书松江化亭人朱国盛撰书刻立了一块诗碑,其诗题为“道经观音岩风雨信宿瞻礼拈句。”七律诗云:“十月寒岩暝不开,偶封游屐白云隈。青山似解留人意,黄叶偏多带雨来。树老千年皴石骨,岩虚百尺敞莲台。洗心一礼庄严相,灵峡飞泉悟法雷。”“法雷”,佛教语,谓佛法如雷,能惊觉群迷。故称。尾联是该诗的重点,因天暝多雨不能游历观音岩,但以佛法洗心,灵峡飞泉正是悟禅去俗的好境界啊!此诗碑已毁失。

天启四年(1624年),李维祯写了一篇《观音岩大士金像前万年子孙灯记》,开篇交待观音大士金像的来由:“邑东十五里,岩中有石,宛然大士像也,因以名其岩。为好事者迁去,易以土木。里人邵、林、邓辈范金(以模型浇铸金属)为之,又置田三石有奇,付道人张明玉供焚修,而勒名属余记其事。”接着记述观音岩游览题咏和金碧亭馆日益有加,而独对观音大士无所崇奉的现象:“岩上泉如瀑布,古树亭亭如蓋,游者题咏甚众。其亭,则使客所置顿处,以故亭馆金碧,视昔有加,而独于大士无所崇奉,乃今得之里人,彼法所谓缘也。”进而论述观音大士的尊容:“夫大士起于无始劫观音佛,而现于释迦,固男子耳。后人以‘三十二应’中应以女人身得度者,即现女身说法,而遂为女像。沿袭已久,华夏蛮貊,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骤而语之以观不取色,音不受听,其谁能解?姑就所习闻习见,使之瞻响皈依罄我愿,力去贪、嗔、痴发菩提心,其倡导顺,而变化易,亦彼法所谓权也。醍醐酥酪皆乳,钗钏杯盂皆金,则以俟其人矣。”上节论缘份,此节讲权威,从两个方面辨析要崇奉观音大士。最后的按语揭露了骚扰佛场的乱象:“按:观音岩为县东奇观,白谷洞亦城北幽境,近时土人妄称山主,招僧逐僧,任意骚扰,故两寺均渐零落,慨可叹耳。”

崇祯年间,京山知县章聚奎撰写一篇《重修观音岩记》记载了当时重修的情况。其中有概括观音岩胜景的:“京邑在万山中逶迤而来,融结此岩,石洞空明,旁窦如龛。龛中有石肖大士像,宛然南海镀身。且洞口层檐飞架,以避风雨,俨焉堂构规模。岩之左则绝顶,挂瀑布汇龙口而下石池;岩之右则有娑罗树,大数围,摩穹翳日,木杪结有仙子,食之可疗人痼疾;岩之右前则峭壁如削,忽古木一枝破石中而出,昔人题有‘根不染尘’句。不洵乎殊观也哉!”接着赞美观音岩“奇”在何处:“总之,嵌空如白沙洞而有佛在内则奇,葱石如鹫岭飞来而有扃可藏则奇,悬瀑如四明雪窦而泉发平阜则奇,磴道如天台石梁而两岸接土则奇,古树如秦松汉柏而不可名状则又奇,试徘徊壁次,题咏不尽,灭没于蝸涎鸟迹间,前人赞之备矣。”下文着重陈述重修之过程:“会新安汪公衣绣行属部至是,顾而乐之,以修举迪焉。又鄂渚司李施公以谒陵驻此,同深慨慕,捐金助之。余于是畅然曰:‘人未有不淡于势利,甘于烟霞,而能精吏事者。岩取其確乎不拔,宁介石,毋脂韋;宁硁硁,毋碌碌;泉取其洗心退藏,惟湜洁,无汶淆;惟流坎善变,毋胶执沾滞;而吉凶同患,仿大士慈航。愿以此意与往来诸君子共之,讵非定志立品所取资哉!’”继而交待重修的部位:“将前圮房数间徙于右隅,林吴之窳者,拆而新之,奉玉皇祀其中。即以隙地浚一池如半壁形,四围采石砌成,中架有石桥,上置有栏杆,可凭而旁眺。引清流廻注,一碧可映人眉宇。仍凿有石孔,使之逆折而西,环绕于前,顺流而东下。右附玉皇阁建一小亭,临水面山,俾骚人韵士得酣饮其中。古幹嶙峋,飞泉喷薄,与夫奇岩峭壁,可供人盼睐者,悉得之襟带中矣。”尾段写与汪公对言并记有关董役者之姓名:“汪公复狩过而询之,以前言对。公遂冁然色喜,曰:‘子之庶务毕举,以及于泉石,当与兹山俱志不朽,其寿诸珉。’承斯命也,是不可不书。汪公讳承诏,号西源,宁国人。施公讳凤仪,号诚庵,苏州人。任其事者则京令武林章聚奎,邑佐尉江一品、汪永泰、葛成机分董其役,得并记之。”从文中可知此次工程中,新供奉了玉皇圣像于新阁中,美化了泉林,架构了桥栏。新修玉皇阁旁之小亭等。可见观音岩是一处释道融合的宗教场所。但没提到现代文章中所说的“前人建有吉祥寺、西佛寺、青莲寺、双溪寺、莲溪寺、莲花寺等”杂寺一大堆的混乱现象,而忽略了观音大士之主神的中心地位。

明代诗人中,有的虽然没有诗碑和摩崖石刻留存于观音岩,但仍有吟咏观音岩的诗作传世。正德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扬州人崔桐写有《雨后经观音岩有怀》五律诗:“作客惯灵寺,登临石磴长。岩姿含雨湿,佛顶压泉凉。琼树摇潭影,天花散宝香。因思白社会,愁寂远公堂。”“白社”,隐士所居处。中间两联以“湿、凉、影、香”四字把景物写活了。尾联则说,若能实现隐居之念,愁寂之感一定会跑离得远远的。

羲苍道人《雪后憩观音岩》:“古刹岧峣倚翠岑,停骖选胜一登临。寒泉喷壑睛还雨,老树垂萝昼亦阴。怪石奇峰开法相,清池明月照禅心。明朝又向人间世,回首苍茫云雾深。”二、三两联对仗工整,意境如画。结束时自我道白,一提到人间尘世的烦恼,心里就一片茫然。所谓羲苍道人,实乃是一位文人的居士之名。

袁淳《观音岩》五律诗:“岩际停征蓋,英英但白云。泉声穿草出,人语隔林闻。过雁涵秋影,归鸦背夕曛。野情和宦况,谁谓只平分?”“征蓋”,此指远行的车。此诗写得峭拔多姿,有声有色。后以问句结尾,颇有深意,即云游中的自由心情要比那官场的逢迎珍贵得多!

嘉靖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的义乌人吴百朋,写有一首《憩观音岩次韵》五律诗,实际是步上面一首袁淳《观音岩》诗韵的,但他在诗题中没有标出袁淳之名,只标“次韵”2字。可能因人际不熟或其他原因而未明说。其诗云:“遥空飞素练,洞口驻青云。古树依岩出,啼莺竟日闻。平生贪胜境,独坐待斜曛。虚阁踟蹰处,行藏愧未分。”“踟蹰”,相连貌。此诗写得也很老练独到。末句自谦地说,我在官场上,何时“行”,何处“藏”的玄机一直是没把握好的!

王格写有一首和吴百朋的诗,题目为《次韵和吴柱史游观音岩二首》。其诗谓:“层岩县玉溜,古洞宿晴云。鸟道排烟出,松声隔水闻。星轺行问俗,花阁坐忘曛。更听阳春奏,风尘此暂分。”“峭崿开芳甸,危楼倚霁云。鹤巢凭栏接,龙吻吐泉闻。溪暖花长媚,山幽日易曛。幸参骢绣赏,薄暮始言分。”虽次韵二首,由于题意略别,遣词讲究,故没有重复之嫌。

王世贞《李右伯师孟五鼓饯观音岩》五言排律:“胜地停车得,离筵载酒勤。岩飞四时雨,树锁一溪云。似借军持滴,疑将梵咒闻。草成璎珞相,石作贝多文。催舞鸡三唱,惊栖鹊数群。潮音喧寂改,曙色去留分。恋恋归慈氏,沾沾御李君。秋山如有意,积翠转氤氲。”“五鼓”,五更。“军持”,梵语。僧人游方时所带贮水的净瓶。“梵咒”,佛菩萨禅定时发出的神秘言辞。“贝多”,借指佛经。“慈氏”,即弥勒菩萨。此诗写作者设酒筵送别李维桢时的场景。主宾双方酒兴颇浓。室外的观音岩乌云笼罩树林,不时细雨纷飞。他们有若借着游方僧人的水壶在痛饮,又似乎听到了寺院的梵咒之声。同时,还好像看到了菩萨颈上的缨络饰锦,以及石碑上的经文。边饮边舞直到五更,鸡已叫了三遍,惊动了几处树上的鹊群。泉流之声时大时小,此时已经到了黎明。大家还眷恋佛菩萨的教诲,自喜自得地陪侍着李君维桢。秋山啊秋山,你若是真有情感,那就让苍翠弥盖山林。从诗可知两人的交往很深。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博学多才,诗文名于世。李维桢(1547—1626年),字本宁,号翼轩,京山人。隆庆二年进士。作外官近三十年。官至礼部尚书。

高峃《九日登观音岩》七律诗:“云窍天开一径通,宛如秋水出芙蓉。飞泉瀑布三千丈,虚阁流丹十二重。岩草半翻秋雨绿,涧枫遥带晚霞红。凭栏自酌茱萸酒,指点山河夕照中。”虽意境可佳,但诗中用了两个“秋”字,总有重复之感。避重字,乃律诗的基本要求之一。(www.xing528.com)

张居正《观音岩次罗念庵韵》:“上方重阁晚依依,飞锡何年此息机。行尽碧霄平有路,坐看红树不知归。法身清净山长在,灵境虚无尘自稀。欲借一枝栖野鹤,深公应笑买山非。”“罗念庵”,明代学者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息机”,息灭机心。“法身”,清净自性之身。亦即佛身。“买山”,语出《世说新语·排调》:“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后以买山指归隐。从此诗可知,明罗洪先是写有观音岩诗的。

王宗彦《同羽士游观音岩》五律诗:“福地谐仙客,清秋采绿薇。泉飞晴壑雨,云作晓田衣。笑语岩声应,琴尊树色围。悠悠白昼静,蝉送夕阳归。”全诗似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画。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的刘侃,字正言。京山人。他写过《观观音岩瀑布》二首七言绝句:“山光如黛草芳菲,古树阴深满翠微。万丈银泉春色里,峰头洗净白云飞。”“谁向峰头建水亭,潺湲十里百花馨,飞泉有意分春色,隔断云山一段青。”诗写得朴实自然,将泉瀑动态地呈现于眼前。

王宗载也有次韵和吴百朋的诗《游观音岩二首次座师尧山吴公韵》:“大士栖真处,山泉挟水云。瀑流悬壁落,梵响隔林闻。古木栖晴霭,新篁倚夕曛。会心不在远,濠濮此中分。”“玉骢从此过,化雨久停云。遗咏依然在,清徽不可闻。每来寻胜处,几度易迟曛。帐望高山远,源泉一派分。”“栖真”,存着真性。“梵响”,诵经声。“濠濮”,《庄子》记有庄子与惠施同游濠梁之上和庄子垂钓濮水的事。后因以濠濮指高人寄身闲居之所。“玉骢”,即玉花骢。泛指骏马。“停云”,对亲友的思慕。两首诗的首、尾联均写得自然贴切,中间的两联景物各有侧重,无雷同之感。第一首中用了两个“栖”字,这是律诗所忌的。

乔世宁《守观音岩》五律诗:“灵岩深洞敞,绝顶瀑泉飞。洒傍高林落,流通曲径微。慈云常自覆,法雨定相依。对此滌烦恼,澹然忘所归。”乔世宁,明耀州人,嘉靖进士,历官山西按察使。“慈云”,佛家称佛以慈悲为怀,如大云之覆世界。“法雨”,佛家谓佛法普及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全诗明白晓畅,意境深远。

李维桢《观音岩得微字》七律诗二首:“翠壁摩空鸟道微,斋钟隐隐出山扉。到门流水清尘鞅,对酒桃花点客衣。石洞经春龙自蛰,松巢将螟鹤初归。最怜明月窥人意,早向疏林透夕晖。”“东风处处报芳菲,立马斜阳上翠微。花气一林含雨润,泉声百道绕云飞。因寻白社春常到,为爱青山夜不归。趺坐绳床无所事,村舂邻火自相依。”两首诗中间两联均对仗颇工,意境色彩斑斓。第一首的尾联写得很别致,把月亮拟人化了。

邹观光《观音岩李本宁饯别》五律诗:“怀人人欲别,寻胜胜偏多。千涧归云度,十年旧雨过。洞堪寻六草,义欲究三摩。后夜思君意,因风到绿萝。”邹观光,明云梦人,字孚如。万历进士,官至太仆卿。藏书数千卷于学宫,建尚行书院讲学。“旧雨”,老朋友的代称。“六草”,指医治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烦恼的六种仙草,均为佛学之说。“三摩”,梵文的音译。亦作“三昧”,意译为“定”、“正定”。即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此诗既含老友之情,又寓禅中之意。好似一则临别赠言。

袁宗道《游百丈泉》七律诗:“青嶂岧峣赴郢东,寒泉飞处郁嵷巄。诸天晴洒千林雨,六月凉生万壑风。小入傍崖惊浴鹭,斜穿曲涧挂飞虹。片时徒倚翻成惜,只恐移家去此中。”袁宗道(1560—1600年),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湖广公安人。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右庶子。“公安派”领袖之一。全诗细写百丈泉流水之态,生动活泼。尾联系惜水之句,别出新意。

王应翼《观音岩》七律诗:“信宿登临客兴奇,香龛珠色借摩尼。论来净业池鱼听,供罢清斋野鸟窥。自笑竹林惟带发,谁从莲社更攒眉。坐看流水军持滴,楼外娑椤月半规。”“信宿”,连宿两夜。亦谓两三日。“摩尼”,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末尼”。“莲社”,佛教关于念佛的最初结社。东晋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雷次宗等十八人同修净土,中有白莲池,号莲社。后中国净土宗常奉慧远为始祖,并称其宗为莲宗。“军持”,梵语。僧人游方时所带贮水的净瓶。“半规”,半圆形。借指月亮。王应翼,明京山人。字稚恭,号天乐。万历三十七年举人,知广东崖州。崇祯十四年被杀,县忠义列传有载。诗以写实的手法描画了观音岩有关的景致,连“月半规”的夜景也摄入了镜头。表达了诗人流连观音岩的奇特兴趣。

钟惺《经观音岩》五古诗:“洞壑但如此,今来较不同。泉石稍差次,遽觉心目通。峰气值残霁,往往变苍红。曲屈失故径,层湥翻得穷。向者攀援处,乃在眺视中。安知所蹈历,其下非嵌空。何心觅前源,径尽忽以逢。水木发秋籁,而非谷中风。悯默观因应,恍焉如发蒙。”钟惺(1574—1625年),字伯敬,号退谷,景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南京礼部仪制郎中,福建提学佥事。“竟陵派”领袖之一。此五古诗中细写观音岩泉水之势,变化无穷,时隐时现。诗风古拙典雅。

陶汝鼐(1601—1683年),字仲调,一字燮友,别号密庵,湖南宁乡人。明崇祯六年腊月二十三日(1634年1月22日)探访京山观音岩,写下了一首五古诗,其诗题较长,为《癸酉腊月二十三日宿京山道中探观音岩,寻磴掬水,历岩上下,古木峭壁,高瀑竞响,岩右为李本宁废园,忾然有作》。“癸酉腊月”,崇祯六年十二月。“李本宁”,即李维桢,其字本宁。“忾然”,感慨貌;叹息貌。其诗云:“名岩近大道,其下如烟村。树边逢老衲,过桥知寺门。庭前老双干,一为娑罗根。空阁覆岩壁,满屋蛟螭痕。古木饱钟乳,色亦与石浑。泉响不可忍,腾跃探其源。高流灌千亩,小具河昆仑。香雪昨夜消,涛声肃人魂。掬饮泉上下,微觉分清湿。岩阿受夕阳,偶坐如朝暾。恋赏弗忍去,出溪松路昏。惜哉平泉后,亦不理兹园。”“蛟螭”,此指房屋上的螭形图案。“螭”,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香雪”,此谓泉瀑咆哮时出现的白色水花。“平泉”,唐李德裕游息的平泉庄。

此诗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细写观音岩的景观。先陈述其地理位置、老衲和寺门、娑罗古树、高阁中的螭形图案、钟乳石色,接着描写泉瀑之源、泉灌千亩之益、涛声肃魂、饮泉之感,进而交待偶坐岩阿、流连忘返、出溪路暗的经过,最后叹惜李维桢曾游息的别庄,至今已无人料理而成了废园。诗人在此借用唐李德裕游息的平泉庄(离洛阳三十里)之典而表达其感慨。陶汝鼐少奇慧,应童子试,督学徐亮生惊喜得异才。崇祯二年诏授官五品,不拜。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后。陶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顺治十年被捕入狱,后经友人营救获释。康熙三年结庐于宁乡西溪,自匾“荣木堂”。归隐山林,潜心著述。晚年祝发,号忍头陀。诗宗汉魏,多激越凄楚之音。书法钟王。有《荣木堂集》。

潭浑《过观音岩》七律诗:“春愁怅惘集眉边,草石溪岩尽是禅。尘梦难将朝磬醒,佛心常与夜灯悬。泉流时代为终古,树老光阴不记年。一炷香焚空扰扰,谁堪蔬筍结因缘。”这位崇祯末年长期隐居山野的人,其诗作总是禅意连绵,并且总不忘与蔬筍之类的缘分。

在清代,观音岩殿宇得到多次重修。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侯康民在馆宇旁构建新亭一座。侯康民,字容庵,河南海门人。顺治五年拔贡,知京山县。砥砺清操,有廉吏风。后迁知蒲州,时共思之。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观音岩东岸的照墙、驳岸、栅栏和挡水堤被洪水冲坏,有县典史王公首倡捐俸,首人国学谭应年等响应者达120多人。于是兴工修葺重构。竣工后,由谭椿年撰写了《观音东岩修照墙驳岸栅栏挡水堤加殿瓦碑记》。其碑文云:“观音东岩大士殿固古庄严地也,奈鸳瓦微铺,朝雨之流潦夕,天之罗宿知不免焉。且屏墙倾废,驳岸崩颓,檐前栅栏朽坏,庙貌减色,挡水堤溃,每逢淫霖,功德八水,随波逐浪,僧居等诸泽国,盖亦兹寺之九阳矣。”“功德八水”,即八功德水,佛教语。谓西方极乐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种功德之水,即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洁、六不臭、七不损喉、八不伤腹。“阳九”,指灾荒年景和厄运。《汉书·律历志上》载:古代术数家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八元一百零六岁中,旱灾之岁有九,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阳七、阴七、阳三、阴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后文接写捐资重修的情况:“余屡欲修葺,有志焉,未遑也。邑少府王公甫下车瞻仰灵岩,发心修塑灵官金身,殿宇以余为给孤园,王慨捐清俸付焉。余监督之余,复邀约领袖,同募众善,一时好义之乐施者皆闻兴起,倾解囊槖,若惟恐后事者。余更得藉手,不一月而百废俱举,规模宏整矣。嗟呼!登高一呼,万山响应,虽一日之若举,王公有以倡之,然天人感应,如握左券,益以信懿德之好之皆同也,爰将众善名目、钱数,泐诸贞珉,而自在之观彼岸之登其福缘善庆,夫岂有艾也哉!谭椿年撰。(捐资人姓名及金额从略)乾隆五十五年岁次庚戌仲春月上浣之吉。”“握如左券”,意为有保证、把握。左券,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片,左片称左券,由债权人收执,用为索偿的凭证。引申比喻为有充分的保证。“艾”,尽,终止。此碑文具有史料价值。

嘉庆八年(1803年),由于西岩崩垮,有监生谭椿年带头捐资,有130多人响应助修,于是兴工重修了观音岩西岩。并刻有碑文以纪其事:“重修西岩捐资名目。龚家庄首人监生谭椿年八百,王万青二百,胡四长六百,胡四良六百(后计130余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大清嘉庆八年岁在癸亥孟冬月吉旦立。椿年监刊。”

民国八年(1919年),当地乡士又捐资重修观音岩空中楼阁,竣工后刻立了《永垂不朽》碑文以纪重修经过。碑文开篇描绘观音岩胜慨:“环邑皆山也,东北诸峰林壑,尤其最著者为观音岩。昔僧无诤住锡岩西,建阁供大士,颜曰:‘空中楼阁’。左右则怪石嵯峨,木林参差,莫可名状。上有清泉自佛顶潺潺而下,庐山瀑布无以异焉。是以历代文人借景抒怀,题咏不可胜记。”接着写乾隆、光绪间重修楼阁之事:“乾隆间兹邑有李公兆梅捐廉重建,仑奂有年。迨光绪庚辰(六年),先君讳炳奎公,慨斯楼日就倾圮,驳岸渐次倒塌,偕同里何君万智、张君渭川于安、汉所属诸邑募集数千缗,彻底修筑,大士阁又焕然一新。”继而追述民国辛亥(1911年),观音岩遭受水灾的情况:“讵民国辛亥,蛟腾泉沥,岸石无存,先人全功竟付流水。嗟呼!世事之平陂无常,宇宙之沧桑鼎定。斯楼斯地非司马季主所谓激湍深潭,高丘浚谷之理之数哉!”文章最后详写重修的过程:“尔时住持僧净念有志兴修,无由进行,遂以提总一事说余,余因家居斯土,沐大士再造之恩,且服先畴,而食旧德,不忍心弃先君炳奎公与何、张二君彻底修筑之美意,慨然以督修为己任。转令一木难支,遂商诸艾子凤台、荣子明生、方子家玉、王子国玉、国荣、汪子玉坤、王子荣卿及族兄月银、月堂,族侄作偕、桂堂诸人佥曰:善事俱作,同心同德。并协力就地募化资金,嗣得朝谒者零星补助,不数月而大功告成。时年癸丑矣。但见空中危楼宏祥焕新,殿宇备构既见精良,规模亦觉宏广,两美相合,如出一辙矣。今二月杪,又有信徒捐资整理院路,使之为荡平端直之道。于此抚今追昔,今未必稍逊乎昔也。非大士在上赫赫之灵何由使然。自今而后,宝筏渡人,鱼龙变化。莲花座下,密布慈云。神灵永在,能使世界长享平康,保无量众生获无量幸福,庶以符记所愿。附贡生鲁大治撰,陆军少将三等文虎章胡人俊书。民国岁次己未仲冬月谷旦立。”此碑文传递了四条信息。一是当系康熙年间有僧无诤住锡西岩,修建大士阁,颜曰:“空中楼阁”。二是乾隆年间有李兆梅捐资重修大士殿阁。三是光绪六年有鲁炳奎等捐资修建大士阁。四是民国二年又大规模地重建空中楼阁,宏祥焕新,殿宇巍峨。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农历九月,有首人鲁宏菩等首倡捐修,220余人积极响应,筹资重修大士殿阁,并刻立了《重修空中楼阁》碑文以纪其盛举。

从上述碑文可知,清代在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年代和民国等时期观音岩的空中楼阁均得到了重修和扩建,使观音岩佛教场所得以传承下来。

清代诗人吟咏观音岩的诗作中,也有不少佳品值得品赏玩味。明崇祯十五年举人,顺治十年由户部郎任安陆府知府的李起元,写过一首《游观音岩》的七律诗:“征舆渐引入溪湾,漱玉飞泉百丈潺。洗尽红尘余净土,劈开青嶂露慈颜。千秋昙影香云覆,半壁榔根龙象环。何日支筇探五岳,羡他白鸟一双闲。”诗写得顺畅雅致。中间两联言禅不露“佛禅”之字,善寓其中。尾联则表达期盼能有双鹤闲飞那样的自由。

顺治中贡生,后选岳州府训导的王偶亶《雨宿西岩晨霁》七律诗:“蘼芜当暝碧逾滋,迷蒙楚火欲生时。梵音点夕山添韵,好梦寻幽醒亦思。雨转涛声归夜壑,鸟衔新景报花知。香芹初摘囊犹湿,起看岩巅展碧旗。”写因雨而宿西岩时的所梦所感。“梵音点夕山添韵,好梦寻幽醒亦思”,富有哲理。“雨转涛声归夜壑,鸟衔新景报花知”,写景联动迭起,句美韵酣。

京山庠生,顺治中寄居郢中的许琪标《观音岩次李本宁先生韵》七律诗:“天花几瓣落芳菲,鸟语传香秋气微。野刹欲留新雨歇,山居不放晓霞飞。流边韵冷絃谁鼓,树里声稀鹤未归。游子深情消客路,穿林雏翼自依依。”“欲留新雨歇,不放晓霞飞”,写得新颖别致,充满了惜雨爱霞之情。

涂煜《观音岩漱玉亭四首》:“不经斧劈自天然,小筑兰亭补地偏。夭矫白虹千折泻,翩翻黄鸟一声圆,树留隙处晴云合,岩欲奔时夜雨悬。世外清闲宁易得,何人参破药山禅?”“假我余闲此一时,熏风吹遍绿枝枝。亭环泉响新题额,壁洗苔痕旧刻诗。片石飞来云影瘦,深岩吐出月光迟。钟鱼寂寞非僧懒,自有清音慰渴饥。”“层峦翠抹袅晴烟,一壁虚涵洞里天。蹊径不凡山更好,藤萝有致地俱偏。流觞典泛肥泉口,蹑履平登瘦石颠。谷鸟向人啼未歇,乱峰堆出夕阳边。”“列嶂如屏细菊斑,光悬匹练绕亭湾。风斜老树常惊雨,云憩空岩不掩关。心妙众香花欲笑,响沉万簌佛俱闲。尘襟净浣天渊邈,归路从容看晚山。”四首诗各俱千秋。笔者以为最佳者为第四首。首联写山和水,颔联写树和云,颈联写花和佛,尾联写尘净从容之人。一联一幅水墨画,构思精巧,意境幻彩,词美韵雅。妙极了!涂煜,字斗瞻,南昌举人。康熙二十六年任京山知县,在任十四年。平冤狱、办书院、置义田,颇有赞誉声。

蔡作杞《游观音岩》五古诗:“清露涤烦襟,兹游悔不蚤。白云招我来,寻源事幽讨。初进不知疲,渐高山逾好。树根岩顶穿,水声槛外绕。始知百丈泉,奔流割昏晓。遂造群峰巅,杖底见飞鸟。春静瀑流喧,日斜人影小。归路一沈吟,疏钟出林杪。”观察入微,游出了兴致。《观音岩访李本宁先生故居》:“荒林买酒日初曛,万里秋风雁几群。人傍高台怀往事,马循落叶点寒云。诸王题咏图中在,七子才名辇下闻。大泌山房何处是,居人犹自说遗文。”“诸王”,指王格、王宗彦和王宗载等人。“七子”,指王世贞等“后七子”。王世贞有诗吟观音岩。“大泌山房”,李维桢集名。从诗题可知,李维桢生前在观音岩置有居室。此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康熙九年进士,编修《京山县志》的尚登岸有一首很长的《观音岩》五古诗:“飘泊自南归,风烟敞鹤氅。亭午望岩青,幽气生林莽。丛篁夹路新,苍翠湿层网。仙斧壁崆峒,仿佛巨灵掌。巉岩本天生,绝壁开轩爽。泉来入耳惊,耳适听泉响。雪乳洗石岚,百丈悬流漭。照彻须眉寒,清音灵梦想。老树唤娑椤,森沈鉴俯仰。扶疏际山巅,余荫蔽霄壤。缩烟入谷深,空碧列孤朗。往迹花草幽,位置珠今曩。池馆意悠悠,山僧缀尘网。欢然杂女男,祷颂勤稽颡。爱山者何人?支筇自来往。一盂荐泉香,莲胎和露濠。勖哉此山川,高深无偏党。石间水乃奔,水飞石虚敞。寒潭注彩霞,斜日西岩上。”“尘网”,尘世的束缚。“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全诗以细描详摹取胜。

谢寅《登观音岩石室小憩》七绝诗:“白云招我入山房,此地真堪沁肺肠。酒味诗情兼画景,人间何处有重阳?”此诗通俗易懂,以少胜多。

清嘉庆十六年进士易镜清《观音岩》五古诗:“好山佛占尽,大士每岩居。兹地好泉石,缁徒结精庐。绝壁双阙峙,飞瀑匹练麄。因岩构为堂,因泉汇为渠。泉声佛顶落,云气棋间嘘。老树不知名,有枝无根株。非是无根株,根石一色如。我来正春莫,冠帔塞路衢。人自乞佛果,我自爱仙都。山僧不解事,强我拜南膜。我拜别无祈,但愿兴不孤。泉树长如此,门无俗子车。”“缁徒”,指僧尼。“春莫”,即春暮。夏历三月间。“南膜”,即“南无”。梵语。诗人直白得很,他拜佛不是祈祷什么,只为诗兴不减。这是真的吗?

“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岩建筑遭到破坏。1984年重新修建。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观音大士生日间为规模宏大的庙会。笔者有《礼拜京山观音岩》诗云:“释道和谐自古尊,经声偈语净灵魂。漫穿烟雨拜宫殿,且伴云霞参佛门。百丈泉边琴韵绕,千层岩上石碑存。继传香火今犹旺,暮鼓晨钟洗俗心。”

总之,永兴观音岩,是佛山,是仙山,是诗山,是文化之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