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圆通寺:荆门古名胜,曹洞宗宗派历史与碑刻

圆通寺:荆门古名胜,曹洞宗宗派历史与碑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圆通寺宗派为曹洞宗。44岁重回圆通寺,所置水田35石。清康熙三十八年,有信士雷应元及妻宁氏捐田给圆通寺,以定逝后由寺僧负责葬祀之事,并刻碑为证。摩崖石刻拓片康熙五十一年,有信女陈氏施田给圆通寺,定为其逝后由寺僧负责料理丧事及以后的祭祀之事。此时圆通寺住持叫非止。碑文记载了圆通寺僧心如私请膺牒,改规滥派的错误,引起了族僧的反对,随控僧会司,对心如进行了惩处,心如作了反省,并立碑为戒。

圆通寺:荆门古名胜,曹洞宗宗派历史与碑刻

圆通寺,位于京山县新市镇水峡口村5组曾家冲观音山麓。笔者2004年9月9日在黄宏福主任的带引下考察圆通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圆通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延祐间建,后毁。天顺七年,沙门普钊重建。”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九载:“圆通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延祐建造,后毁。天顺七年沙门普钊重建。有洞,洞有天生石面壁大士。”文中的“东南”应是“西南”。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四二转述县志载:“圆通寺,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延祐间建,后毁。天顺七年沙门普钊重建。有洞,洞有天生石面壁大士。”文中的“东南”应为“西南”。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也有同样的记载:“圆通寺,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元延祐建造,后毁。明天顺七年,沙门普钊重建。有洞,洞有天生石面壁大士。”从而可知,圆通寺始建于元延祐间(1314—1320年),后毁。到了明天顺七年(1463年),又由普钊和尚重修。后山有观音洞,洞中有一天生的石塑大士。

圆通寺坐东北,向西南,相传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禅房、藏书楼等99间殿宇。后靠观音山,面向古山冲。四面群山起伏环列为屏障。南之曾家山陡岩耸天。北之马鞍山悬崖险峻。中间的夹冲内过去有小河从寺边流过,不少文人往往坐船经水路前来圆通寺礼佛或观览。圆顶形的观音山因观音洞而出名,观音洞属钟乳石洞穴。位于观音山东北侧的上半山腰处,洞口坐东南,向西北。其洞形状为“丫”字形。洞长8米,宽3米,高4米。有两个进出口,一大一小。大洞口为主洞口,高1.9米,宽1.4米,洞外石壁宽2.3米。洞口内有10余级石阶供人上下进出。洞口内右洞壁处有一钟乳石,状如雄狮,高1.9米,宽1米,厚0.9米。人们称为雄狮迎客之景。洞内底端洞壁上有一钟乳石,酷似观音大士,高1米,宽0.2-0.4米,厚0.2米。此洞之名,即因这尊石观音而名播荆楚。在副洞出口外的左侧山壁上,遗存有一幅摩崖石刻,刻面宽1.4米,高0.7米。石面竖行阴刻大行书“清康熙乙巳山中读书处,元日州司马冯卿楚男县少尹永先同勒”9行26字。“康熙乙巳”,康熙四年(1665年)。人名和职务待考。这是圆通寺遗存的年代最早的文字记载。

观音山

圆通寺毁于清末的战乱中,民国时期更加荒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存的几间庙屋,由于无人住持,寺院逐渐衰败。“文化大革命”时期,拆毁了所残存的殿堂,砸毁了遗存的佛像。寺院呈现残垣断壁的一片荒凉景象。

圆通寺宗派为曹洞宗。遗址上有一座菩海悟老和尚塔,高0.76米,六面形,每面宽0.23米。刻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塔文由四块青石刻成。塔正面上部横列阴刻大楷书“大世界”3字。正面中间竖行阴刻大楷书“圆寂恩师上菩下海悟老和尚塔”1行13字。两侧刻五字塔联:“欲获如普事,须结喜欢缘。”塔的右侧面刻老和尚生平事迹:菩海悟老和尚28岁住天宁寺,后住金山江天禅寺,30岁朝南海,35岁住京山一小庙。44岁重回圆通寺,所置水田35石。期后世子孙守成不变。塔的左侧面刻对海悟老和尚的赞语:“传曹洞正宗第四十五世静海悟方丈大和尚,主席十六载,辛苦告竣。大施法彭希唐以山僧重兴庙宇,再置田产,因作七律一首列于后:圆通寺内又圆通,运转圆通非因穷。不是当年僧卖俗,何能此日宏圆通。袈裟永为传家宝,如今展宇重兴隆。且看梅花修到处,无殊唐代出家雄。词寄以老和尚之志,故勒金石,以耀芳名,为后世徒孙住持当以此为法而遵也。改过子圆明拜撰,石工钱国瑞刊立。”极颂住持静海悟的功德。从末尾之句“无殊唐代出家雄”看,似乎指圆通寺开创于唐代!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有信士雷应元及妻宁氏捐田给圆通寺,以定逝后由寺僧负责葬祀之事,并刻碑为证。碑高0.96米,宽0.54米,厚0.12米。其文云:“盖闻布施无论大小,修福不分贵贱,只要念头真诚而成。予里中圆通寺,数百年来,佛圣庄严,人天胜慨,实令人尊敬。耆莫若于兹矣,予自生来年近七十,但恨未修于前世,以致嗣乏于今生。思身前之可度,而日后之何从?敬向佛门永种善福。夫妇情愿将自置田产一宗,尽施于本寺,永作福田。寺僧相约亲邻三面议定,予夫妇于身后斋醮安葬,由僧人看守,不得推委。”此时圆通寺的住持叫真月。

摩崖石刻拓片(www.xing528.com)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有信女陈氏施田给圆通寺,定为其逝后由寺僧负责料理丧事及以后的祭祀之事。亦立碑为证:“盖闻佛法无边,供佛常资愿力;福田利益,种福原凭信心。善男胥贤吾素皈瞿昙,因年老无子,誓施产业供佛前香火。归真(死亡)之后,信女陈氏不忘夫志,族弟胥才吾等善成其美,于康熙庚寅(四十九年)岁将所遗产业喜施圆通寺,付僧非止永远耕种,以瞻诸佛法,供兼今看守贤吾及妇茔兆。”立碑时间系康熙五十一年。此时圆通寺住持叫非止。

后来,董国华同志引我去拓了一块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碑刻。其碑高1.18米,宽0.53米,厚0.1米。碑文记载了圆通寺僧心如私请膺牒,改规滥派的错误,引起了族僧的反对,随控僧会司,对心如进行了惩处,心如作了反省,并立碑为戒。碑文云:“圆通寺离邑城十五里,与僧等寺均系多宝寺法眷。去岁秋,因本寺以双传构讼,邀本族缁素聚议,不惟寺内祖法不宜紊乱,其已圆寂僧上智下远谨守清规,开拓业产,实于本寺大有裨益。乃因徒孙心如于咸丰八年在荆州延庆寺私请膺牒,紊乱次序,致令远公名目几就湮没,僧等不忍,缘于公同备案外更勒碑记,凡远公所置水田三石六斗,屋三栋半,松栗草山十六形,坐落基址,均有约存,据以作本寺供佛之资,庶祖制不乱,产业永垂不朽云。”下文则“附刻心如戒字于后。立再不改规滥字派人僧心如,因咸丰十一年在准提阁住居僧将字派紊乱误收徒。颖松孙等不服,鸣族僧天一、海慧、闻真、思云、修朗、证传、证括、惠堂、月来等查觉,实系僧有毁规双传之过,随控僧会司,详请堂宪驱逐在案。今得绅耆胡兆元、胡必怀、查朗如、张引之、郭德隆、汪润三、黄泽远、曾觐六等解释,处令心如将字派更正,仍住准提阁,日后不得犯规乱传,所有圆通寺管业,方家畈水田六石七斗,给心如收租变用。如有下辈不守清规,亦许公论驱逐。日后僧年迈,徒子徒孙各尽其道,凭族僧等接僧回寺,养田仍带归圆通寺。恐口无凭,立永不改规滥派字为证。族僧同勒。大清同治六年仲春月日立”。从碑文可知,寺庙中的派字是十分严格的,不准改规滥派。僧心如犯规后,教育处理颇为恰当,既给予了惩处,又给了出路。目的是使其改邪归正。此碑文具有一定的佛教史料价值。

古人游历圆通寺留有诗作。明高岱《圆通寺》七律诗:“轻帆遥指古招提,落日沙湖树影低。钟彻五更鸣晓曙,经传六道自天西。蒲团僧定出香篆,松径人来梦鹤啼。几度徜徉归欲晚,山溪石磴路还迷。”从首联可知,当时诗人是坐小船经水路来游圆通寺的。中间两联写留宿圆通寺所感所梦。尾联写诗人流连忘返,由山路返回时还迷了路。

明胡其愹《过圆通庵》五律诗:“梵远不闻音,楼高压晚林。钟鱼声寂寂,竹木响森森。劫律堆龛半,残题蚀壁阴。逃禅苏晋在,亟练醉时心。”“劫律”,劫律草,防野兽所用。“逃禅”,逃出禅戒。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诗人反用其典,说明寺中有的僧人就是修练醉时之心,诚心练禅定之功。

清康熙中贡士谭之琥,字礼西,因居观音东岩,故一号东岩,官广济县教谕。一次,和好友黎樵庄结伴同游圆通寺,写下了《同黎樵庄游圆通寺》五律诗:“共著登山屐,山高鸟度空。烂柯樵者至,飞锡释流通。寺有梅花屋,溪多桂树丛。悠然心已远,不必说崆峒。”其诗意谓,我俩都穿着登山鞋来攀登观音山,山顶上可看见许多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山上的枯树吸引着樵夫前来砍伐,圆通寺内可见到外地游方的僧侣穿流来往。寺内的梅花纷纷开放,溪边的桂丛飘来清香。圆通寺一游已使我们的心宁静致远,不必说要到崆峒山去参禅观光。全诗景中融情,清新自然。黎樵庄,即黎峻,号樵庄。康熙中布衣,为前侍郎黎奭之孙。生性迂傲,不谐流俗。躬自耕樵,吟咏弗辍。著有《樵庄诗稿》等。

清陈汝壁也写有《圆通寺》七律诗:“谁从开士证菩提,古刹遥吞万树低。望里烽烟来塞北,溪边贝叶自天西。台高漫拟苍睛落,梵静空闻乌夜啼。才觉皈依心地豁,不教尘海路长迷。”“开士”,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后用作对僧人的敬称。“菩提”,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此诗首联说有智慧的僧人能使众信获得彻悟。颔联写圆通寺的佛理来自西天灵鹫。颈联写圆通寺的高台与梵静的佛场特点。尾联写皈依佛门使人心地开朗,尽快脱离迷津。全诗议论与写景结合,使情寓景寓理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