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峰寺,位于湖北省太子山林场内的纂子山。笔者2004年11月17日考察纂峰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纂峰寺建于五代后晋(936—946年),宋代名纂子龙泉院。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纂峰寺,宋名纂子龙泉院,即镜脱禅师卓锡出泉处。”清《安陆府志》卷四也有同样的记载。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九载:“纂峰寺,宋名纂子龙泉院,即竟脱禅师卓锡出泉者也,上有柏二株,大可二十尺,高倍之。蓋千余年之物云。”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四二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竟脱禅师何许人也?竟脱禅师,或称镜脱、敬脱禅师,乃五代后晋(936—946年)僧,云门文偃弟子,原住郢州临溪(又称林溪)寺。“尝卓锡于纂子山,泉水涌出。”宋《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载:“前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法嗣:郢州临溪竟脱和尚。僧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曰:‘明眼人笑汝。’问:‘如何是法身?’师曰:‘四海五湖宾。’问:‘如何是本来人?’师曰:‘风吹满面尘。’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富有多宾客。’曰:‘见后如何?’师曰:‘贫穷绝往还。’问:‘如何是佛?’师曰:‘十字路头。’曰:‘如何是法?’师曰:‘三家村里。’曰:‘佛之与法,是一是二?’师曰:‘露柱渡三江,犹怀感恨长。’问:‘如何是无缝塔?’师曰:‘复州城。’曰:‘如何是塔中人?’师曰:‘龙兴寺。’”《联灯会要》卷二十六、《五灯会元》卷十五和《五灯严统》卷十五均有载。
纂峰寺遗址和尚塔
纂峰寺遗址
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载:“纂峰寺,在县南六十里,宋名纂子龙泉院,即竟脱禅师卓锡出泉者也。上有柏二株,大可二十尺,高倍之,盖千余年物云。旧志载有洪武十一年废钟、正统十二年废钟、嘉靖三十五年磬,万历元年钟。”从而可知,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统十二年(1447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和万历元年(1573年)四次重修过纂峰寺。(www.xing528.com)
笔者2004年考察时,在纂峰寺遗址处,发现了一座宽0.6米,高0.5米的鼓形石香炉,其正面鼓壁上竖行阴刻小楷书16行,因磨损严重,只能辨认出“刘兴然……大明嘉靖……”7字。可知此香炉为明嘉靖年间纂峰寺实物。同时还发现了潼泉寺的三座和尚塔。一是四代住持僧通天然和尚塔。通高1.6米,四层四面尖顶。刻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第二层正面阴刻楷书3行:“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潼泉寺四代住持僧通天然之塔,三月十六日丙申建立。”可知通天然和尚圆寂于嘉靖二十一年。
二是潼泉寺重开四代住持僧可邀和尚塔。通高2.25米,四层四面尖顶。刻立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1550年)。第二层正面阴刻楷书3行:“大明嘉靖二十八年岁次己酉造,潼泉禅寺重开四代住持僧可邀号静乐安隐之塔,十二月二十八日吉旦监立为记。”可知可邀和尚圆寂于嘉靖二十八年。
三是五代住持僧悟证和尚塔。通高1.8米,四层四面尖顶。刻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1557年)。第二层正面阴刻楷书3行:“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岁,潼泉寺五代住持僧悟证之塔,十二月二十五日戊寅建立。”可知,悟证和尚圆寂于嘉靖三十五年。以上三塔说明,当时纂峰寺比潼泉寺大而且著名。故潼泉寺之和尚可葬于纂峰寺处。
纂峰寺当毁于民国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