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泉寺,位于京山县石龙镇张湾村潼泉寺水库古寺遗址。笔者2006年4月8日考察潼泉寺。
潼泉寺水库于1964年修建,属小(一)型水库。位于张湾村东北方4公里处的潼泉山中。承雨面积4.7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1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48万亩。其大坝长约160米,高约16米,顶宽5米。东西向横亘于两山之间。水库北部的库底下为潼泉寺遗址,因被库水淹没,不知其原貌。
宋《舆地纪胜》卷八十四“仙释”中载:“潼泉独孤标和尚,唐天祐中卓庵山中。”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潼泉寺,宋名法兴禅院,在潼泉山,即独孤标所开。”又在卷十七“仙释”载:“独孤标,唐天祐中,卓庵潼泉山。尝语人曰:‘侯门荻生当建寺,’既趺坐而逝。留偈曰:‘独孤标时独孤标,东西南北无结交。生也任他随缘过,死后从他劫火烧。’百年,果有大洪山主来建巨刹,后为野燎所焚。其言皆验。”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九载:“潼泉寺,宋名法兴禅院,在潼泉山,即独孤标所开,见《仙释》。有行军司马监京山酒务刘某记。”从而可知,潼泉寺始建于唐哀宗天祐年间(904—907年),由独孤标禅师开山,宋时名法兴禅院,曾有行军司马监京山酒务刘某有记。
潼泉寺遗址处的水库
因史料缺乏,元代潼泉寺的住持僧的情况不得而知。
据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功德碑》记载:“明永乐中,有了传和尚开山。”而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载:“宣德四年僧了传重建。”笔者以为,当以“明永乐中了传开山”为准。
弘治七年(1494年),兴空禅师住持潼泉寺。有保存于潼泉寺遗址东北松林山的《重开山禅师兴公号空之塔》文为证。
明代嘉靖年间,有三位潼泉寺住持僧之名刻于其圆寂后的和尚塔上。一是四代住持僧通天然。其塔通高1.6米,四层四面尖顶。刻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第二层正面阴刻楷书3行:“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潼泉寺四代住持僧通天然之塔,三月十六日丙申建立。”可知通天然和尚圆寂于嘉靖二十一年。
二是潼泉寺重开四代住持僧可邀。其塔通高2.25米,四层四面尖顶。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1550年)。第二层正面阴刻楷书3行:“大明嘉靖二十八年岁次己酉造,潼泉禅寺重开第四代僧可邀号静乐安隐之塔,十二月二十八日吉旦监立为记。”可知可邀和尚圆寂于嘉靖二十八年。
潼泉寺遗址处的水库大坝
三是五代住持僧悟证。其塔通高1.8米,四层四面尖顶。刻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1557年)。第二层正面阴刻楷书3行:“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岁,潼泉寺五代住持僧悟证之塔,十二月二十五日戊寅建立。”可知,悟证和尚圆寂于嘉靖三十五年。上述潼泉寺三塔系当地农民将塔拖去卖给太子山林场而立于纂峰寺遗址处。
明嘉靖年间,潼泉寺还有一位大师名本真性。嘉靖二十四年三月九日圆寂后,孝徒周懃,孝徒孙洪禹,长徒孙洪深,孝曾孙普绍于明隆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其刻立了《明圆寂先师本真性公之墓》碑立于潼泉寺遗址东北松林山其墓前。(www.xing528.com)
松林山中,有一座僧塔之文具有史料价值。塔文上款为“冬月二十一日乙丑上吉之辰监建”;中部为“曹洞派住持僧第十三代熙公晓空、十四代试公文虚之塔”;下款为“孝孙宗月、宗乘,重孙道禛、道、道裕、道褣,玄孙庆玖、庆瑢”。此塔当系明代嘉靖后之和尚塔,从而可知潼泉寺第十三代住持为熙晓空,第十四代住持为试文虚。曹洞宗为禅宗五家之一。开创者唐洞山良价及二祖曹山本寂。
“南无阿弥陀佛”摩崖石刻
潼泉寺遗址东山上,立有一座刻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寂尘修和尚塔》,通高2.1米,三层六面尖顶。正面刻“传曹洞正宗第四十三世潼泉寺上寂下尘修和尚衣钵之塔”1行23字;左侧刻其生平。其生于嘉庆二十年八月十五日,拜潼泉寺法週老祖为徒,传法成,建道场,扬佛法,功德颇著。于光绪五年三月十五日圆寂,享年64岁。左侧刻其嗣法门人禅月等徒及孙名。
潼泉寺遗址东北松林山上,还有一座极其重要的和尚塔,系潼泉西寺第二十四派裔孙慎徽所刻立的《曹洞正宗唐代开山独孤标祖之窣堵波》。窣堵波,指塔。此塔碑高1.3米,宽0.69米,厚0.2米,青石质。其碑左刻独孤标开山及潼泉寺的历史:潼泉寺原址,相传为许相公故宅。唐天祐中,独孤标于此开山休憩,尝曰:“侯门荻生当建寺。”后跌坐而逝,留偈中有“死后任他野火烧”之句。宋时有大洪山主来此建造巨刹,号为法兴禅林,后为野火所燎,其言悉验。标逝后,灵骨葬于山之阴。历唐宋元明迄清,塔已倾圮,惟塔畔遗古栗一树,高大耸立,围有数抱。裔孙慎徽曾主席洪山宝通丛林,现入潼泉山已二十余年。他担心以后文献无证,故重立独孤标祖之塔并作序以记之。立塔刻文时间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十五日。这里有两个疑问值得研究,一是他的署名前有“潼泉西寺”之称,是不是还有潼泉东寺呢?二是他的署名前记有“第二十四派”之宗派辈序,东山上光绪五年(1879年)所立的“寂尘修和尚”系“第四十二世”,而立于光绪二十一年的塔序之人慎徽和尚怎么又是“二十四派”呢?上述问题待进一步考证。
据说在潼泉山的半山腰中,遗存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南无阿弥陀佛”摩崖石刻。经实地考察,其石刻原来在潼泉寺南不远的潼泉山古神道上一悬崖陡壁处,立有两块天然巨石,北侧的一块约呈四方体,高1.8米,底宽1.8米,底厚1.4米。南侧的一块呈扁状尖顶形,高2.4米,底宽2.2米,底厚0.8米,尖顶厚0.45米。两石相距1.2米。南侧之石两面均刻有文字,但其北面所刻文字被人为地凿毁,其字迹仍可辨认,与南面所刻文字相同。向南之石面中上部有刻面宽0.28米,高0.9米。刻面上部横列阴刻中楷书“唵哑吽”3字;中部竖行阴刻大楷书“南无阿弥陀佛”6字;下款竖行阴刻中楷书“张千刊”3字。其刻面右侧又有纪年石刻,为竖列一行“万历十一年勒石记”8个阴刻中楷字。
“南无阿弥陀佛”摩崖石刻拓片
“唵哑吽”中的“唵”(ǎn)、“吽”(nōng),为藏传佛教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唵、嘛、呢、叭、咪、吽”六个字,传为佛教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意谓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度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石刻中的“哑”字,不是“六字真言”中的字,或是只刻一头一尾的两个字。中间以“哑”字相协。“南无(mó)阿(ē)弥陀佛”,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谓“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万历十一年”,1583年。
这则摩崖石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一是可以知道潼泉寺在宗派上亦崇净土宗。佛教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和律宗多兼弘扬崇奉净土宗。二是说明在明万历年间,潼泉寺的香火十分旺盛,众多的信徒经石刻处的神道进入潼泉寺敬香礼佛。三是凿刻这则摩崖石刻的石匠为张千。
在潼泉寺遗址处,存有明天启元年的《功德碑》、清代的《闸口禁碑》和《公立碑记》等碑。清代潼泉寺有过重修之举。潼泉寺毁于解放初期。
潼泉寺的东南方有仙女洞和仙女泉。传说这些与董永之子董仲有关。宋《舆地纪胜》卷八十四“仙释”中载:“董仲符,汉董永之子也,母乃天之织女,故生而神灵,数篆符以镇邪怪。尝游京山,潼泉以地多蛇毒,书二符以镇之,害遂绝。今篆石在京山之巅。”此即是说,董仲之母七仙女曾到过潼泉,并书符以镇毒蛇。当然可知,仙女洞和仙女泉均因七仙女而命名的。明代的王格曾写有一首《仙女洞》五律诗:“古洞山腰划,空留仙女名。停骖今日到,秉烛昔人行。清涧依山往,幽花萌户明。何因离世网,就此学长生。”“世网”,指尘世。诗人在尾联中说,何必要离开尘世,在这仙女洞里就可以学到长生不老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