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寺,位于沙洋县五里铺镇草场街南的安全村。笔者2012年3月12日考察羊角寺。
羊角寺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由华林祖师开山。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六载:“羊角寺,唐中宗代龙光居士施基,大中元年,华林祖师开山。洪武十六年,僧一静重建。诸里村。”由此可知,羊角寺距今已有1170年的历史了。
华林祖师何许人也?据有关佛教史料记载,唐僧华林,得法于南岳石头希迁,出世潭州。后开山羊角寺,为演法之道场。
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九载:“羊角寺,在州南九十五里,诸里村。故为羊角祠。唐龙光居士施基重建。元至大元年,华林禅师开山。明洪武十六年,僧一静重修。弘治间,乡耆陈思淳加修。国初教谕刘胤吉改祠为寺,装金容。乾隆十二年,彭商哲四十无嗣,祷神生子,修而新之。”其中所记“元至大元年,华林禅师开山”是不准确的,经查有关佛教史料,华林禅师系唐僧,元代没有华林之僧人。应以明代版《荆门州志》所记为准。从有关史料所记,可知在明代羊角寺重修过三次。一次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僧一静重修。一次为弘治年间(1488—1505年),由乡耆陈思淳加修重新。一次为隆庆四年(1570年),由寺僧慧能重修。州人曾任峡江县知县的戴冠,于隆庆四年十月二十日所撰《重修羊角寺碑记》。其文开篇记叙:“州治之南九十余里有羊角寺者,其来旧矣。年久,栋宇颇倾圮,寺僧慧能谋诸檀越,垩雘而新之,藻井楯栏,贲然改观。”后写羊、左二人的义举。此文载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十一中。到了清代初年,有州教谕刘胤吉重修一次,并装饰金容。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乡人彭商哲重修而新之。
羊角寺系为纪念羊角哀与左伯桃的友谊而建。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四四载:“羊角寺,春秋时羊角哀、左伯桃同见楚王,经过此地,寒甚,度不得俱全,伯桃乃并衣与角哀,而自入树洞死。后角哀贵,返此地梦伯桃语之曰‘上帝重我义气,命我为此方社神,而旧神相抗,我不能胜。’角哀遂自经(上吊)而死。后伯桃、角哀于此往往有祷辄应。土人立祠祀之,遂以为寺,今废。”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三也有类似的记载:“羊角寺,在州西南九里里。春秋时,燕人羊角哀、左伯桃相友善,闻楚王贤,往归之。过此乏食,值雨雪,寒甚,伯桃乃并衣与角哀,而自入空树死。后角哀贵为楚上大夫,乃言于王备礼以葬于诸村里合河口内。后角哀返此地,不忍独生,自经(上吊)死。后人立寺祀之。”
据《列士传》载,羊角哀,相传为东周时燕人。与左伯桃为至友,闻楚王求贤而相约俱往。途中短粮,又遇雨雪,伯桃见衣粮不足使二人俱活,遂交出衣粮自入枯树中冻饿而死。羊角哀到楚后为显官,乃启树发伯桃尸改葬之。伯桃墓近荆将军墓,因梦见伯桃告以“日夜被荆将所伐”,乃云“我至地下看之”,遂自刎而死。后世因称友谊至笃者为“羊左”。(www.xing528.com)
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羊角寺的状况,因史料缺乏而不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羊角寺存有残遗的庙屋。寺周上百株古柏毁于1958年。“文化大革命”时,羊角寺破坏殆尽。后来逐渐毁失无存。
虽然羊角寺已不复存在,但羊角哀与左伯桃的重义亲友的传统道德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三“古迹”中载:“左伯桃墓,州西南九十里诸村合河口。羊角哀墓附。”其地即今五里铺镇左冢村2组。左冢是否为东周时期左伯桃和羊角哀之墓?2000年9月,为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湖北省博物馆和荆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左冢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左冢由三座墓冢组成。中间最大的一号墓相传为左伯桃之墓,南侧较小的二号墓相传为羊角哀之墓,北侧较小的为三号墓。这次考古结束后,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荆门左冢楚墓》一书,解开了左冢之谜。
从时代上看,三座古墓均为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葬,一号墓最早,二号墓次之,三号墓最晚。从等级上看,一号墓为一椁三棺,属大夫一级的葬制;二号墓为一椁两棺,三号墓为一椁一棺,同属士一级的葬制。从性别上看,一、二号墓主人为男性,三号墓主人为女性。考古专家推断,一、二号墓主人为具有血缘关系的两代人,三号墓主人为一号墓主人之妻。故认定左冢墓地是一处夫妻异穴合葬加父子异穴合葬的家族墓地。三座墓中均没发现与左伯桃、羊角哀有关的实物和文字材料。三号墓中虽然出土了一件有“楚王孙渔之用”铭文的铜矛,但这也与左、羊无关。因此,左冢传为左伯桃和羊角哀之墓的说法不能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