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禅寺,位于钟祥市张集镇杨畈村4组九华山上。笔者2003年3月9日和2009年6月4日考察云峰禅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考察发现,九华山顶和山腰西南平坡处留有崇真观、祖师殿、清虚宫和云峰禅寺等建筑遗迹,石屋100多间,古碑20多块,古寨墙三圈相套。可见云峰禅寺是一处佛道相融的宗教场所。
相传云峰禅寺创建于唐代。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重修山门》碑文记载:“如来演教不二法门,诸祖传法多在名山,此山门所由肇也。兹九华山相传唐时灵济祖师将赴大洪山,经白马庙狗家台登九华山而暂息禅定处,遗迹尚存。”从碑文可知,灵济祖师赴大洪山之前,先登九华山而暂息禅定。
云峰禅寺
宋《舆地纪胜》卷八十二京西南路随州“景物下”载:“大洪山,慈忍灵尊者道场,在州西南隅,以峰峦奇绝,旧有奇峰寺,后改为灵峰寺,今为崇宁保寿禅院。山崛起一方,巉然云间,四面斗险,山绝顶峰峦岩石中的大湖寺,人经行数,常见云气在下,靖康避寇之人,立寨栅自保,贼竟不能破,以斗绝不可跻攀也。”又在“仙释神”中载:“灵济大师神足。大师于大和元年为民祈求以身代牲,即引刀截左右膝,白乳流出,俨然入灭。今祈求雨泽迎神足置道场,必有感应。”又载:“洪山两将军立化。大洪山,灵济慈忍大师为乡民张武陵登山祈雨感应,张武陵为建寺山上,以二子给侍。后尊者密诸神龙截足代牲,遂不起于座,既入灭已,张氏二子即立化于尊者之旁,神色不变。”从《舆地纪胜》上述所记可知,大洪山为灵济祖师道场,大和元年为乡民张武陵求雨以足代牲而坐化。
又《大洪山志》卷十宋张商英《大洪山灵峰禅寺记》载:“唐元和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灵济大师也。师从马祖,密传心要。壮游五台山礼文殊,师感妙德现瑞相,自庆与菩萨有缘,愿为众僧执爨三年,寺僧却之,师流涕嗟叹。有父老曰:‘子缘不在此,行矣,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师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九月抵随州。远望高峰,问乡人曰:‘何山也?’乡人曰:‘大湖山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侧……文宗嘉之,赐所居额为‘幽济禅院’。”《大洪山志》卷十元黄溍《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又载:“溯其所自出,推灵济慈忍为初祖。大师讳善信,以广德二年四月六日生于洪州南昌王氏(一说张氏),受度于本州开元寺清照,而契心印于马祖道一禅宗……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大师密语于龙神曰:‘吾前许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饷汝,汝可饷吾肉。’即引刀断左右足,白液滂流,俨然入灭。双足留镇山门,肉色久而不变。四众哀慕,称之曰:‘佛足’。有司以闻于朝,赐号‘慈忍’,额院‘幽济’。后以祈祷有奇验,累加大士号曰‘灵济’。”《大洪山志》卷八“法派”中对善信的生平进行了概括:“唐善信:南昌王氏子(笔者注:一说张氏子),受度于本州开元寺僧清照,而契心印于马祖道一。北游五台,为众僧所却。有父老告之曰:‘汝缘不在此,逢随即止,遇洪即住。’信遂挈锡南还,以宝历二年秋抵随州,睹一山巍然,问人,知为大洪山。惕然思父老语,延缘而入,至于山麓。为乡人张武陵运诚祷雨有验,武陵遂施此山为建精舍。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信密语龙神曰:‘吾前许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饷汝。’即引刀断左右足,血液滂流,俨然入灭。有司以闻,赐号‘慈忍大师’,院曰‘幽济’。后以祈祷有奇验,累加寺号曰‘灵济’。”
综上所述,灵济大师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抵随州,大和元年(827年)入灭。享年64岁。在九华山暂息禅定,当为宝历二年(826年)春夏间。后不久,创建了云峰禅寺。
笔者所见到的九华山碑刻,其年代最早的是刻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崇真观》石额碑刻。高0.36米,宽0.8米,厚0.06米,枣阳白玉石质。碑面上款阴刻楷书“皇明崇祯四年六月吉旦修”1行11字。后刻“纠首人全桃中、周镇州、周镇邦、侯应科、龚仕贤、刘德”6人姓名。中部横列阴刻大楷书“崇真观”3字,每字高0.2米,宽0.16米。下款文字已残损难辨。此时的“崇祯观”,定是供奉真武大帝神像,道教色彩十分鲜明。
刻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济明和尚墓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碑高1米,宽0.5米,厚0.12米。上款刻文:“雍正九年孟春月二十九日。圆寂师济明命系丁亥年(顺治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巳时生于本府天门县生长人氏,享寿阳光七十,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七日丑时负故。即备衣木,收殓形骸,择取本年十月十一日还山安葬。”中部刻文:“临济正派第十五世上济下明觉灵位。”下款刻文:“永著千秋,流传奕世。心属后启者礼宜祭拜。僧孝徒了证、了豁,徒孙达本、达宗,重孙悟参同立。”从碑文可知九华山云峰禅寺的宗派为临济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开创者唐义玄。因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故名。此碑首刻“雍正九年”,说明此碑系“雍正九年”重新刻立之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纠首汪正泰邀约60多位善姓,捐资重修山顶寺庙,并改称为“玉皇阁”。由郢城居人高士达撰写了《九华峰者》碑文以纪其事。碑文开篇写九华山之脉源:“九华峰者,郢东之名胜也。其脉起自随州大洪,突兀矗高万丈,连延至九华,直走温峡,越洋梓,遇纯德,奔放乎郢城之外。”接着写九华山之气象:“余今春以他事偶止其地,与二三友人步峰顶而登焉。遍览四周,冈岭起伏,气象万千。因不禁喟然叹曰:大哉!巍巍乎,虽天台八百里峰何以异此!”然后继而写殿阁之重修:“上有祖师殿像,相因久而圮毁莫堪。居人汪姓塈众君起而鼎建玉皇阁一座,装塑至尊金容,并祖师殿像,悉新之一旦。”“玉皇”,玉皇大帝。“至尊”,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亦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祖师”,此处可理解系佛祖释迦弁尼。可见九华山庙宇是释道融合的格局。文章最后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厥功告成,索余为记。余曰:‘嘻!盛举哉!’《诗》言‘自求多福’。凡有补益,虽一路一桥亦修治之;况高山仰止,天尊佛祖之所坐镇,岂思听其有无而不为增饰耶!诸君信共勷厥事哉,俾千尺客悬碧落,六珠衣挂紫云,寺僧开关有白云之封,而四方之游人士女持香捧供络绎奔走而来者,未朝洪山,先谒兹地,觉水流花放,无非净土;九折羊肠,莫误车轮。山寺其千秋永祀哉!诸君其获福曷己?是为记。”作者之感言,突出行善之举,小至一路一桥,大至天尊佛祖,行善者获福将多多矣。此时之住持僧为了证、了豁。
后来殿宇朽坏,有纠首信士李异众和笪子荣倡捐,邀约108位信善捐资,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予以重修。刻立了《九华仙山碑记》以纪其功德:“盖闻山川钟秀斯能垂久,庙廊相继乃可降神,则人之兴感善心者历千百年为不坠耳。余今悯殿朽坏,微念遂起,想此殿载之甚远,自先皇岁重修巍奂,迨至清朝丙寅(乾隆十一年),又重修殿宇。诚哉,仙佛圣境也!今则殿宇已成,谨将镌石以志不朽云。”此时的住持僧仍为了证、了豁、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首人宁尚杰、宁本祚、宁尚豪邀同495名善姓捐资,修造曹王三圣殿。并由钟祥县儒生员宁尚儒撰文以纪其事。碑文先写九华山形胜:“郢北九华山,古胜地也。其脉发于洪山,庙宇创自先朝,峦高翠叠,势若蜿蜒。俯视众山,或立或跪,或仆或拜,不啻星共其间。”继而写修造曹王殿经过:“若祖师殿、观音殿,难以枚举。所未足以备大观者,特曹王三圣之像与殿耳。住持僧达宜思曹王福主,灵光秉于秀水,神力显于东山,尤其未可少者。爰化众善建造殿宇,装塑圣像,尔乃众善踊跃,无不乐施金钱。由是不数月而鸠工庀材,由是不数月结构告成,栋宇辉煌,庙貌极巍峨之观,圣像庄严,几筵焕金身。”最后作者有感而发:“此同住持之结彼良缘,而亦众善之福有攸归也。予适过其地,睹规模之鼎新,见气象之峥嵘,觉九华山又为之改观焉!不禁为之鼓舞,曰:‘善哉此举!其功德不可没也,因将众善之姓名,布施之数目,援笔而为之记,勒诸贞珉,以永垂不朽云。’”此时的住持僧为达宜。“曹王三圣”:当谓曹国舅、汉钟离和吕洞宾三仙。
有一块《皇上乾隆十五年碑记》,高1.2米,宽0.6米,厚0.1米。碑文刻纠首关然美倡捐重修庙宇之功德,众善人数竟达500余人之多。(www.xing528.com)
刻于清乾隆十八年十一月(1754年)的《九华山寨》碑,记叙了寺庙赎田之事:“九华山寨,群峰拱顾,环列六甲,普供之香火久矣。旧有水旱田地七石,碑记作合寺僧缮本自有余。数年来,遭徒诱愚众买尽寺田,以至寺僧乏食逃窜,香火无僧颓坏。今六甲人等同议捐资将田赎回,永不许变卖典当。赎田归寺,原价全无,两勿后悔。勒石山门,永远普传。纠首信士李宗玉五百(计刻140余人姓名及金额从略)。住持悟圣同众姓捐资立。”可知此时寺之住持为悟圣。
《皇上乾隆二十五年结缘碑记》,高0.84米,宽0.43米,厚0.12米。记载由国学纠首刘延琳、王天玉、史德先领衔倡捐,140名众善响应捐资重修庙宇之事。
由儒学生员侯光国撰书的《重修山门》碑,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文先记叙灵济祖师暂息禅定九华山之事:“如来演教不二法门,诸祖传法多在名山,此山门所由肇也。兹九华山相传唐时灵济祖师将赴大洪山,经白马庙狗家台登九华山而暂息禅定处,遗址尚存。”下文继而写重修山门之经过:“山之巅有殿,山之峪有楼阁,历宋迄元明,代有兴替。国初以来,山门虽屹立如故,不无颓圮。近得达宜和尚募诸大檀越,鼎新藏经佛殿,整理两廊僧院,工既竣,属余为序。余曰:僧家山门犹朝廷午门,官衙公门。山门关系匪轻,出入是门者,任他将相公卿,皈依佛法莫不凛凛。昔东坡苏子游金山寺,留玉带镇山门,良有以也。他若陟九华山,开门远眺,五龙青山达其西北,虎峪云寨壮其东南,历历如画。前贤碑记已悉,兹不复赘。”其纠首为李品一,捐资人达200余人。住持僧为达宜。
云峰禅寺此次重修山门,有一则故事必须记述,即有6户12人因子孙艰难,自愿捐资,以期多子多孙。其中的纠首刘正宗专门撰刻碑文以纪此事:“尝闻为恶必灭,间有获福者第世无可为之恶;为善必昌,间有罹祸者第世无不可为之善。如我数户者,以耕读生理,朴厚传家,然有二三世、三四世单传者,有身夭而遗腹继后者,有即享高年而呱呱旋孤者,有年踰三四旬、四五旬而犹未获子者,维数椽仅蔽风雨,薄亩聊赡朝夕,可怜子孙艰难,如此愧悔交加,吁告无门。见九华古刹也重修山门,数户等共捐资十千。莫云喜施,略助搬运薪水,忍妄邀救苦救难佛菩萨发菩提心,但愿得多子多孙,诸檀越生慈悯故,倘后数户子孙蒙赦佑昌大繁衍者,永供香火于不替云。住持僧达宜。皇清乾隆二十七年孟冬月二十日立。”碑文情切意真!阿弥陀佛。
从以上碑文记载可知,乾隆年间当是云峰禅寺的鼎盛时期。
到了嘉庆六年(1801年),有纠首李玉占领衔倡捐,100多人积极响应,捐资重修灵宫圣像。并也立碑为记。其时之住持僧为净空。
道光十三年(1833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均重修过顶上庙宇,装塑过圣像。致使香火得以传承。
刻于咸丰八年十二月(1859年)的《道永垂不朽》碑,高2.37米,宽0.85米,厚0.12米。刘文达撰文,刘明玠书丹。碑额横列阳刻大楷书“道永垂不朽”5字,碑文阴刻楷书31行,满行77字,记叙九华山清虚宫置香火田的历史及公示道教条规等内容。碑文开篇首先介绍九华寨独全的原因:“九华山,郢北八大寨之一也。双峰并峙,高插云天而山腰坦处有茂林,有修竹,有古泉,可容驻千余家,故此寨最为幽胜。明末多寇,山寨俱破,九华独全。岂非兹山之灵欤!”接着记叙香火田的历史发展情况:“然自山僧卓锡数百年,有寺观而无香火田,住持累事教化而已。至国朝康熙年间,僧济明为住持,了证、了豁继之修举废坠,然后可观。时逢曾祖公讳正宗,同生员黄家本、岁进士胡学汉、生员陈佐国、首士黄烈、姚逸园、李修吉、李端明、袁尔珠、唐灼然、汪正太、曾久吉、全体义诸公各捐资财,方置田亩。此九华山香火田所由始也。”后文记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置田慨况及公议的寺庙条规。此时的主持道人为王元克、王元会。
同治五年(1866年),由贡元吴履谦所撰碑文,首次记载“九华寨古名云峰禅寺,又名崇真观”的历史。此文主要记述九华寨的修建经过,其中也提到道光二十年和道光三十年重修顶庙的慨况。
九华山清虚宫遗址东侧,还存有一块刻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羽化师爷刘明照大真人墓碑》,高0.78米,宽0.49米,厚0.08米。中部阴刻大楷书“羽化师爷刘明照大真人墓”1行11字。左右两侧阴刻楷书16行,满行30字,记叙刘道人的生平行迹。刘道人为随州人,奉叔父为师,来九华山清虚宫学道。持清净心,食不厌粗粝,衣不厌坦率。聚徒日众。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二十一日丑时,殁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某日某时,寿六十有六。葬于道院之左陇。孙王理纯及重孙、玄孙等十人立碑。此碑系光绪二十八年重刻之碑。从两通墓碑可足见九华山寺庙为释道并存的宗教场所。
2011年。玉泉寺方丈宽祥法师于山腰间重修云峰禅寺,第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2013年5月19日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云峰禅寺已成为一处新的禅修佛场。
九华寨为外、中、内三圈寨墙套叠而成的寨中有寨的格局。外寨墙周长2000多米,中寨墙周长485米,内寨墙周长100米。笔者多次考察九华寨,吟哦之诗有《春访九华》:“放歌随梦走天涯,信步山梯上九华。峰耸雄姿云伴影,溪流神曲韵融霞。春风拂绿环塘柳,杏雨催红漫岭花。一阵松涛灵感至,丹青染卷日西斜。”《重游九华寨》:“龙盘虎踞耸山城,昔日安民御万军。风卷松涛迎宿客,人登宝顶问祥云。巅峰碣石多回拓,禅寺钟声几度闻。灵秀九华神韵美,诗随秋雨落纷纷。”要知九华寨的具体胜概,请阅笔者的《荆门古寨》专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