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寺,原址位于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即今龙泉公园盆景园处。笔者2003年9月15日考察唐安寺。
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唐安寺,在州治西南一里蒙山东麓。唐时建,名‘唐庵’,后赐额‘广福’。洪武初改今名,设僧正司。”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六记载得更详细:“唐安寺,在州蒙山麓。唐莱公禅师开基,立名‘唐庵’。洪武四年,僧静重建。万历年,僧常星重修。有唐时柏一株,周七尺。黄杨树一,与相同。又楸树与后山栗树等植。旁有铁山一席,塔基一分,半僧种,半取租。居民吴朝元添铸古佛一尊。”
唐安寺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知,唐安寺,始建于唐初,为莱公禅师开基,取名“唐庵”,后赐额“广福”。莱公禅师植柏树一棵,周围七尺。莱公禅师无考。
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僧静重建,改名唐安寺。笔者发观并考证过的明代几座和尚塔铭文中记载,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唐安寺住持为乐溶禅师。嘉靖四十三年(1664年),有住持常昱号虚复、大源号本山长老及徒孙道志,有住持常晏长老及徒发竟、发全、发昭等。
万历十年(1582年),有僧正常星和住持大宾重修佛殿,郡人工部员外李正春撰《唐安寺修佛殿记》以纪其事。文章开篇介绍唐安寺的地理方位:“西堡山有麓,蜿蜒南去为石莲蓬山,未几起层峦几数里。稍东则重冈叠阜,为凤冈,为马鞍。以其南一枝为鹅池,北一枝为象山。逆折之则唐安寺在其下,寺基左负白龙,则西堡之前也;右凭虎牙,则鹅池之南也。正临东堡方若冯几,则虎牙之迥也。维是西山诸水挟蒙惠而左右络绎贯于其中,盖伟然称吉土哉!”接着记述唐安寺的历史:“寺不考所始,先大夫曾语不佞谓古碑志不法入官之钜族也。今亦忘其姓氏矣。弘正间,郡诸生数十辈尝挟箧读僧舍中,又几年而沔阳按察使柯君修陆象山祠,又几年而锦衣督郡修陆文安祠,又几年而太守应公创方山书院。由是诸生稍稍徙业其中,儒风士气,蔚然在西郭矣。顷有恶荐绅先生之聚徒而讲为空谈也,于是毁海内书院而授之民间。荆门故无讲学之士,其所聚书院者,尽呫哔耳,然亦一例毁之。所存者惟象山先生祠,文安祠亦以更额,不幸在毁中。由是挟箧者复僧寺。”下文正式写修佛殿之事:“去年,温陵庄公以贺岁至寺,见佛殿之倾圮,无以肃朝仪也。于是属僧正常星暨住持大宾修葺之,费若干,则公捐俸与城内外学士、大夫资也。始工在万历十年二月,抵十月而告成。二僧以子寓寺之故,请公征予为记。爰委者几四越月而记卒不成。公奏最将返。于郡趣者无日不至。”后文则讲未完成记文的想法:“不佞私计曰:余不文,然兹寺实中兴于公,何可无一言?且寺为祝釐之所,非他浮屠比。夫数十年前有寺而无院,郡诸生聚于寺。数十年后有院而弃寺,郡诸生聚于院。又越数十年后毁院而思寺,郡诸生复聚于寺。是可为儒道悲矣,是可为释道重矣!”最后称赞二僧而作结:“虽微二僧之请余,犹将张之。乃志其地、志其人、志其岁月,而藉僧石以志之,尤儒家之一幸耳。先是寺僧有真忻者,星师也,鸠工葺寺;已而习静闭关者凡数十年。一日,与其徒端坐而游至,今人士靡不嗟嗟焉。盖近于有道云。”此文具有史料价值。
清顺治中(1653—1654年),重建唐安寺。《嘉庆重修一统志》载:“唐安寺,在荆门州西一里象山麓,唐建,明末毁。本朝顺治中重建。”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古迹》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荆门知州舒成龙把幸存的一株古柏“构石栏以护之,复刻石碑以标之,移建寺宇,并新佛像”。将“唐安古柏”列为“荆门八景”之一。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唐安寺朽坏不堪。时有首士孙志昌和易登云领衔倡捐九千三百文,住持僧悟辉、徒玄书、孙同准共捐钱十一千文,众姓积极响应。请来木工沈玉光,瓦工刘贵,石匠邓长泰,兴土木重修唐安寺,并添鼓二面。竣工后,由李国琪书丹刻立了《监修唐安古刹众姓名》碑,以纪其事。
时值清末民初,战火四起,唐安寺年久失修而逐渐破败。抗日战争时期,唐安寺被侵华日军的飞机炸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安寺遗址曾是龙泉中学的校办工厂。1986年5月,兴建龙泉公园,寺之遗址改建为烈士陵园。1993年龙泉公园在寺遗址处修建盆景园,烈士陵园迁至象山顶。
1996年,经荆门市人民政府批准,于荆门城西雨山重建唐安寺,1997年更名为唐安古寺。妙微法师主持唐安寺。众信徒自筹资金相继建起念佛堂、观音殿、藏经阁,开辟上山道路,建修钢丝索拉吊桥。2002年,耗资360万元的大雄宝殿修建落成,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庄严雄伟。唐安古寺常住僧30人,居士300余人,有信众3000余。并将修建盆景园时挖出的唐安古柏作为镇寺之宝。唐安古寺得以重建与兴旺,妙微法师功不可没。
2011年,唐安古寺迁至东宝区子陵铺镇西南侧的宝马山,古寺依山而建,占地100亩。相继完成了大雄宝殿、念佛堂、斋堂、藏经阁、山门、道路、桥梁等重点工程项目。成为荆门地区最大的佛教场所之一。目前唐安古寺,规模远胜历代。殿阁耸峙,气势恢宏。佛像巍巍,肃穆庄严。僧侣理佛,经声凌云。信徒礼拜,虔心向善。晨钟暮鼓,福哉圣境。(www.xing528.com)
有关吟诵唐安寺的诗篇载于州志,是研究唐安寺历史的重要史料。明学正丁济《九日游唐安寺》:“一年好景最重阳,把酒登高兴益长。但学陶公今日醉,休论贺老昔时狂。山枫弄色当筵赤,野菊吹香满径黄。民物熙熙沾治化,不殊身世在陶唐。”“已登高阜罢,更向上方游。出涧双泉合,穿林一径幽。折花须插帽,劝酒不论筹。尽兴酬佳节,何妨镇日留。”“陶公”,指晋陶渊明。“贺老”,指唐贺之章。自号“四明狂客”,乃醉八仙之一。两诗均写重阳登高之游,主吟菊和酒。但与唐安寺不沾一点边,实系作者的疏忽。
明王骥《唐安寺留题》:“为爱祗园枕象山,公余联辔一跻攀。楼台迥出红尘外,钟鼓遥闻碧落间。漱玉双泉来滚滚,投林百鸟弄关关。时年幸得舒清赏,回首枫宸忆圣颜。”“枫宸”,宫殿,宸,北宸所居,指帝王的殿廷。汉代宫廷多植枫树,故有此称。中间两联既对仗工整,又声色俱佳。尾联则说当年得到英宗皇帝的召见至今仍忆圣恩。这种结尾,与全诗的意境极不协调。王骥,字尚德,明英宗朝兵部尚书。
明吴节次王骥《唐安寺》韵:“秀钟南楚号名山,绝磴悬崖不可攀。先正祠堂苍霭里,梵王宫殿翠微间。听经龙去朝行雨,采药僧归夜叩关。遥望五云环绕处,鸣珂何日觐天颜。”“先正”,前代贤人。此指陆九渊。“五云”,指皇帝所在地。“鸣珂”,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此指居高位。中间两联同样写得很精彩,但尾联也以“天颜”作结,显得十分别扭。
明林恭《唐安寺》:“一郡禅林此独奇,来游不觉去时迟。玄猿偷果归岩洞,白鹿衔花过竹篱。谷口泉声清俗虑,台前月色结心知。登临仿佛瀛洲上,却悔微官系海崖。”首联赞古寺独奇。颔联写猿鹿动景。颈联誉泉月的作用,尾联叹诲官微而至偏远之地。层层递进,情景相融。
明曾省吾《唐安寺》:“旧叶阳春近楚台,播迁犹寄汉江偎。金亡自合从郎索,石窃原宜作虎猜。敢谓速贫吾道在,稍因悬解万缘灰。天怜菽水承欢永,何地柴门不可开?”《题唐安寺》:“西津泉石激清澜,上有回峰势郁盘。佛去十方僧尚在,唐亡千载寺犹安。松枝章现诸天相,桂树香肇万法端。今古留存龙象地,岁时拜舞集鹤鸾。”第二首诗写得形象生动。虽时空遥远,但古寺犹安,仍是一处风水宝地。
明李维桢《宿唐安寺》:“石桥斜度两山开,松涧遥缘一迳迴。丹璋凌空支梵宇,彩云笼日护香台。林霜叶色如春好,窗夜泉声作雨来。寄宿任多车马客,空门原不染尘埃。”“远山才歇雨,春水欲平渠。众鸟啼深竹,归云推敝庐。登台对寥廓,步月到清虚。不必论空相,吾心已晏如。”“地开双树古,山断六尘稀。云气生衣冷,泉香入酒微。层城啣夕照,荒径敛春晖。何事归林鹤,双双逐鸟飞。”七律诗俏拔多姿,五律诗古朴典雅。但俱色彩斑斓,功底深厚。
明殷都《憩唐安寺》:“出廓即兹林,居然鹫岭岑。鸣泉分磬响,空翠暗幢阴。寺额宗风古,僧眉岁月深。到来心顿寂,顾影愧簪缨。”前三联写景描僧,尾联表达自责。似乎在佛的面前,心顿沉寂,有些事情没有办好,愧对了官职官位,反省之诗可贵。
明雷思霈《宿唐安寺听惠泉谒象山祠》:“唐安一夜雨,三日滞荆门。池泛蓝天色,山空白月魂。听知泉脉远,观取道心存。旁谒先贤像,苔衣长石痕。”《唐安寺旁二泉》:“海眼透山骨,飞声杂梵咒。如来按指颐,童子入定后。”宿古寺,听泉鸣,谒先贤,明道心。四者融于其诗,和谐有韵致,且文字明白晓畅。好!
明曾可前《唐安寺》:“听泉予所癖,梵响复僧房。月泻双流色,茶浮过雨香。水清真似陆,墨妙几如黄。万壑群山乱,归心忆草堂。”诗后有注:“陆”,指陆九渊,“黄”指黄庭坚。其诗融泉声、月色、茶香、水洁、字美和禅意于一体。写得优美。结句为“归心忆草堂”。所谓草堂,为文人居所,常以标明其风操的高雅。此处亦然。
此外,清代有陈愚《古柏行》七言古诗,王柏心、王庭桢、刘光焕、李守磻、刘福善、糜其相等人的七古长诗《唐安古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