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门寺,又名凤凰山寺,位于钟祥市长滩镇与大口森林公园交界处。笔者2004年7月27日考察嵩门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清康熙十二年版《京山县志》卷九载:“松门寺,在县西百里。”历史上嵩门寺属京山县管辖地。据资料显示,嵩门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明孙鸣治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撰的《嵩门寺记》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其文开篇就交待嵩门寺的始创年代:“嵩门寺去县西百里,肇自李唐贞观间,迄我朝不翅(不止)千余年。”接着继写毁修情况:“元末遘兵,僧徒阒其无人,榱椽毁而莫构,仅存遗址耳。正统九年,有吴友信辈为之薙草开林,崇其立址,置经行之室,立禅诵之堂,而寺厦用兴,为吾郢南屏蔽。”可知嵩门寺于元末毁于兵,直到正统九年(1444年)有吴友信等善士捐资重修,使殿宇落成。下文则写嵩门寺周围的幽雅环境:“东去百步许,有流泉焉,泙湃澎漭,自崖壑而下,凤凰山枕其左,缭曲山护其右,岸峦变怪,洵足为灵神栖止。即一时触目赏心,雅称奇观云。”继而再写颓腐之势:“驯至今日,岁月既远,风雨为祟,中遭蚁食,颓腐过半。其左右居者,数欲新其旧,第以事最宏奢,非一人所能独任,又无乞钵王城若维摩者为之羽翼。”后文写美庵重修嵩门寺之况:“幸丙戌(万历十四年)岁,里人美庵从海南归,睹兹荒芜,心窃念之,特疏为一方檀那劝募鼎创。无论市陬远迩,靡不响应,捐资出帛者辐辏而至。是年即办木于河,采石于山,佛殿遂成,禅房以就。又得高峦、刘添镜施田千亩,备寺僧青精胡麻之资。兴废振颓,实高僧募化之功,诸家佐助之力焉。”最后写记文的过程:“一日,僧欲勒石以传,属余一言记之。余儒者,奈何言释?顧自淳源上派,浇风(浮薄的社风)下黩,爱流成海,情尘为岳,夫孰有行檀(从事佛教有关的事)而倡慈、傧明(尊敬神灵)而导化者!况乃祥河辍水(佛以身断急川普济众生),宝树低枝,通庄九折,安步何危?则兹寺之设,所为广张其教,而劝善怵恶,讵浅鲜者?余因其恳,嘉其事可垂不朽也,卒书焉。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孟夏。”此文具有文史价值。可知明正统九年和万历十四年两次进行过大规模的重修工程。
嵩门寺遗址
刻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1767年)《嵩门重建》碑记载:“溯我嵩门寺之由来也,肇基唐宋,盛于元明,一时殿阁方丈,规制丽然。诸圣千像,庄严妙好。而且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崇山峻岭,列于襟裾(前后)。巍乎!实郢楚东南之胜慨也。”从而可知嵩门寺环境清幽,实为胜慨。碑文又说:“但历年久远,圮剥日甚,于乾隆二十九年李天锡锐以修葺为任,经历了三载,终于在善使卓瑗矢愿募捐而竣工。”此文由卓珍撰写,如实地纪录了重修情况。
清嘉庆八年十二月(1804年),时任武职正五品的本地人黄克聪撰写了《重修嵩门寺碑文》,记叙捐修嵩门寺之事。碑文先写嵩门寺的创修历史:“圣天子即位,谓天下名山大川神祠有倾圮者地方官善为修葺之,盖以王者,省方观民首重望秩典至钜也。邑西嵩门寺,地处山陬,虽神灵尊显,只为一方奉佛祈祷之地,非如岳渎神祠载在祀典昭然独隆者。然溯厥创建,距今千数百年矣。”接着记述嵩门寺的胜地环境:“且其地避幽静,足供游观,前贤已摭(收集)入邑乘,与芭蕉、白谷相鼎峙。聪有田数十亩在其下,尝与居人登览作竟日游,见夫凤凰山居其顶,聊屈、虎山、丫角诸峰环带耸翠若障护。然旁有洞名‘鹰子’,壁立千门,曲折幽深,非足迹所得罄,外多鳞松貌石,偃骞(高耸)盘卧不复记其年所。而禽鸟互啼,云烟杳霭,昔人所称红尘不到,其信然乎。况复大口小口清泉涌出,左右悬流,漰湃澎滂。若天风不断,海波独立而下,萦林络石作响,与钟馨相应。益令人神魂清绝,到来皆作世外想耶!斯即黄金布地、白玉为堂,辟净域而荫菩提,选佛场以宣贝叶,谁曰不宜惜乎!”此段描写生动,文采焕然。下文继而写重修嵩门寺之事:“世远年煙,持钵无人,风雨漂摇,半就摧朽。聪以宦情羁縻(束缚),未暇及此。昨冬,自都归里,戚友晏、刘等枉顧同叙之下,举重修工程相询,盖将欲为独木之支,不意晏夏珍、黎文盛、刘以忠、鄢廷相、杨岐山、杨能山、夏廷选等纠同众姓,各捐囊金,共成善缘。且因前踵事者失其旧址,仍谋因之不忘始也。出疏一纸,属聪纪其事焉。”黄克聪归里听友人皆表达愿各捐资财,以成善缘,故对于作善降祥是非常信而不疑的。(www.xing528.com)
而里人晏运清在《重建嵩门寺疏》中则慨括地记述云:“夫嵩门寺者,肇自李唐,历宋、元、明,以迄于今,阅千百年而不坠,其神灵矣。虽中间圮剥者数次,皆赖有人焉为之修葺,碑文俱在可睹。但历年既久,风雨虫蚁败坏难支,本地居人不忍坐废,捐资重建,弃其新居,迁于故址,伐山木,辟草莱,鸠工庀材,不逾年而殿宇、圣像焕然一新。吁!何其成功之速也,其殆神为之默助欤?至若山水雅致,景物奇观,已为昔人碑载矣。兹不赘。里人晏运清序,嵩溪晏锋书。”此次重修之年为嘉庆八年十二月。同一件事,记载一详一略,互为补充。其寺之住持僧为慧光。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万古不朽》碑则记载信善因嵩门寺神灵应验而施田报恩:“盖物之存亡消长随天时为转移,人之祸福吉凶有神灵以监察焉。虽神不言,而神应十方檀越之吉凶也。余孙偶染微疾,沐浴焚香,叩许神愿,而神灵默佑,果然疾体全愈。余将自己泉田三石,私垱一口,坐落小河边,系刘家垱车放无阻。荒坡余地一并在内,施与嵩门寺永作香火之资。”施主为刘孟氏,孙正有、正祥。住持闵教元。
此碑文又载云台观住持闵教元施田给鹰嘴洞之事:“鹰嘴古洞,唐建以来,内有观音圣像,并无香火之资,无人照守,以至风雨毁坏圣像。今有云台观住持闵教元见之不忍,乃发慈心,自置泉水田二石,坐落洞口,头腰沟水灌救无阻,树木栾林一并在内,施于鹰嘴洞,永作香火修理之资。”由此看来,光绪十六年,僧闵教元乃是嵩门寺和云台观两处寺观的住持了。
如今,嵩门寺遗址处还保存有一间寺屋和几通巨碑,仍有香火祭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