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恩寺:荆门古名胜,历经1300年的古建筑群

报恩寺:荆门古名胜,历经1300年的古建筑群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恩寺,原位于钟祥市郢中镇东龙山之巅,坐北朝南,和白乳高僧塔构成一组古建筑群,为郢中“龙山晓钟”和“白塔穿云”两大胜景。报恩寺占地面积10余亩,共有殿宇30余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名寺。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时称弥勒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五年,有僧宗广进行重修,并将弥勒院之名改为报恩寺。明成化、弘治间,有僧宗俊和宗然继续对报恩寺进行了修葺。报恩寺大殿于明末毁于兵。

报恩寺:荆门古名胜,历经1300年的古建筑群

报恩寺,原位于钟祥市郢中镇东龙山之巅,坐北朝南,和白乳高僧塔构成一组古建筑群,为郢中“龙山晓钟”和“白塔穿云”两大胜景。笔者2005年6月21日考察报恩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报恩寺西临青泥湾,北倚莫愁湖,南面镜月湖,东望吉祥寺。报恩寺占地面积10余亩,共有殿宇30余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名寺。报恩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时称弥勒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从所见史料可知,最早记载弥勒院的为宋《舆地纪胜》。其书卷八十四“古迹”中载:“弥勒院,在城东门外,白乳高僧塔在焉。”又在卷八十四“仙释”中载:“白乳高僧,塔在弥勒院,昔黄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异之,邦人敬礼累土为浮屠。”可见,白乳高僧塔立于弥勒院中。

报恩寺大雄宝殿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会稽人唐志淳寄居郢中,撰有《龙山重建白乳高僧塔记》。其文云:“洪武己巳岁(洪武二十二年),予留郢中。一日,报恩寺前住持宗广诣予言曰:吾寺在城东南陬子胥台之下,故弥勒院也。院有白乳高僧塔,废久矣。今塔重新,则以朝之大臣曹国李公镇吾州而命吾徒以成之,且题此山曰‘龙山’者也。”文中所说的“朝之大臣曹国李公”,并不是曹国公李文忠,因李文忠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去世,距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过了六年。不可能死而再镇郢州。此处的李公,当是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下文交待白乳高僧塔的初建情况:“塔宜有记,敢砻石以请予。按唐史及郢志载,僖宗广明初(880年),黄巢乱中原,剽掠郢、复,高僧遇害,有白乳之异,郢人瘞而加塔焉。高僧无里居姓氏名号,且行业不于他书。”从这段记述可知当时所加之塔实乃一简易之塔。接着记重建之塔的意义和助修的过程:“迄今五百余年,塔不知几废兴。犹灼灼若前日事。诚以嗣其法者未尝绝,尊其道者不敢替。塔虽废而名在,其名在则其道在,是重建之举不亦宜乎。是举也,助广募缘者前圆通住持果悟,州僧正智,迄今住持口香也。”进而记叙塔藏之事:“塔之藏古佛像一,辟支佛舍利二,柏达师舍利二十,碧峰师灵骨一。凡所以崇镇是塔者,无不具也。”最后其文记塔之规模、工期及领修助修的人物:“塔之高四十有八尺,广三十尺,为十有二级,用人之工若干,木石砖垩之费若干。凡所以庄严是塔者,无不固也。塔之经始以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庚戌,成功以二十三年六月己巳。助是役者,卫佥事彭浩,州太守徐彦诚,制官陈德及僚属之贤士,民之乐善者也。予既为之记,并示之以铭。”此文具有史料价值。

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十载:“报恩寺,旧名弥勒院,在小东门外一里,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与风穴绍禅师所创,洪武五年改今名,为僧正司僧宗广建。成化、弘治间僧正宗俊、宗然继修。”

明万历版《承天府志》卷十七载:“报恩寺,旧弥勒院,在东门外一里,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与风穴绍禅师所创,洪武五年改今名。有白乳高僧塔,详见‘仙释’。”

康熙八年《安陆府志》卷四中与上述记载基本相同:“报恩寺,即旧弥勒院,在东门外二里,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与风穴绍禅师创建。明洪武五年改今名。”

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四二中的记载的前部分亦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末尾加了新内容:“报恩寺,即旧弥勒院,在县东门外里,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与风穴绿禅师创,明洪武五年改今名。正统十年重建。明末大殿毁于兵。”

综合上述志书的记载可知,唐贞观年间始建弥勒院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有乡人吴福捐地与风穴寺的绍禅师共同重建扩修。明洪武五年(1372年),有僧宗广进行重修,并将弥勒院之名改为报恩寺。明正统十年(1445年)报恩寺得到一次重修。明成化、弘治间,有僧宗俊和宗然继续对报恩寺进行了修葺。另据刊行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钟祥金石考》卷二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神宫太监李孟贤等捐资铸造铜钟一口,存龙山报恩寺。其书卷三又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吕阶所镌《祖师石像》系存于龙山报恩寺真武殿内,其石像上方刻有百字咒:“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惠众生,清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罡北极右。恒天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大明万历二十二年岁在甲午春王正月上元日,奉佛弟子吕阶镌于九龙精舍。”报恩寺大殿于明末毁于兵。以上系报恩寺在明代发展的大致脉络。

乾隆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卷六中载有胡作相之子岁贡生官均州学正胡克柔的一篇文章,即《募修龙山报恩寺真武殿引》,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明洪武五年至清康熙二十年间报恩寺的修建情况。其文开篇议论了“古今兴废之迹存乎人”的道理后云:“县东龙山报恩寺,始建自唐,为弥勒禅院。迨黄巢胁白乳僧迎刃,旌为忠义忍辱高僧,因建浮图,藏骨其下。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与风穴绍禅师宋固因唐也。明洪武五年,曹国公李文忠扩而新之,题以今名。则明又因宋也。自唐迄今明其间兴废不一,至曹国则一兴也。厥后,永乐时修之,正统十年大彰禅师又募修之,兼铸铜佛十尊供奉。嘉靖八年己丑寺僧募缘十方,襄助甫成。旋以二十年辛丑四月毁于火,仅存正殿、僧寮。此又一兴一废也。二十二年僧宗冕、宗琭、宗俭募劝太监李孟贤、郡人朱文昇辈捐施,裒金数千,贲饬无遗,金碧璀璨,视昔宏整。此又一兴也。万历辛亥,僧宗绀、宗熼募缘太监张景贵与郡人捐助又修之。至崇祯壬午,贼渠谢应龙亦如黄巢据郢,寺烬兵燹,此又一废也。”从上段之文可知,明洪武五年(1372年),曹国公李文忠及僧宗广将报恩寺扩而新之,并改弥勒院为报恩寺。后来永乐时又有修葺。正统十年(1445年)有大彰禅师进行募修,并铸铜佛十尊供奉。嘉靖八年(1529年)寺僧募缘十方重修殿宇而竣工落成。不幸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毁于一场火灾,仅存正殿和僧寮。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寺僧宗冕、宗琭、宗俭募劝太监李孟贤和郡人朱文昇等捐资数千,大规模地进行重修,致使殿宇金碧辉煌。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寺僧宗绀、宗熼募缘太监张景贵与郡人捐助修葺报恩寺。崇祯十五年(1642年),农民起义军首领谢应龙占领郢中,报恩寺毁于战火中。(www.xing528.com)

后文记叙清初时报恩寺的重修情况:“我朝定鼎后,顺治十二年乙未僧宗镜始募缘郡伯李公起元,董劝郡绅阁学刘肇国及士民等捐助重修,焕然复新。此又一兴也。自唐迄今历千年而未坠,惟兹寺为最大殿东有真武殿,踞龙山之颠,与阳春台、白雪楼鼎峙,雄冠一郡,凭眺江汉,云帆来往,群峦秀拱,风雨变态,豁然目前,真胜境也。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僧宗部、宗郘、宗酂复募修此殿,嗣后寺历百年,兹殿亦阅七十二载,岁久渐颓。倘无复兴之者,古刹不竟废乎?今僧某以募修真武殿来乞一言,予闻僧售已业增补禅林者,屡矣。倘有给孤之金,何惜买祇园以建精舍。兹缘资竭力瘁,冀集众志以有成。予嘉其志,存修复首为倡劝,将见登高一呼,有感辄应,由此一殿渐次复兴,积月累岁以及各殿楼宇而坠者毕举,颓者毕修,何难仍覩金碧璀璨,以祝国祉而佑民福哉,僧其勉旃。”从而可知,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寺僧宗镜募缘安陆知府李起元及郡绅阁学刘肇捐资重修,使报恩寺焕然一新。李起元,字复庵,直隶大兴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顺治十年由户部出任安陆府知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寺僧宗部、宗郘和宗酂募修了真武殿。从“嗣后寺历百年,兹殿亦阅七十二载”的记载,可知从顺治十二年重修报恩寺后,到清乾隆十九年正好一百年;其真武殿从康熙二十二年募修后,到清乾隆十九年正好为七十二载。故可知胡克柔的这篇文章撰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即乾隆十九年重修了报恩寺内的真武殿。

乾隆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卷六载:“报恩寺,即旧弥勒院,在城东二里,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与风穴禅师创建。洪武五年改今名,正统十年重修。明末大殿毁于兵。国朝顺治初僧宗镜募修,邑庠郑茂宫等助之,略复旧制。乾隆年间小有补葺。”可知乾隆年间继有重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报恩寺进行过一次重修。张端撰书了《重修龙山报恩寺记》一文以纪其功德。

同治版《钟祥县志》卷五载:“龙山报恩寺,故弥勒院在载东二里许。宋开宝二年乡人吴福捨基创建,明洪武五年改今名。正统十年重修,明末大殿毁于兵。国朝顺治初僧宗镜募邑诸生郑茂宫等助之,略复旧制。后殿为吕祖阁,岁久稍倾坏,同治四年重修。”从而可知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过吕祖阁。

龙山报恩寺香炉

民国时期,报恩寺毁于战乱。现在新修的报恩寺选址于凤山。经过报批后,于2002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动工修复报恩寺大雄宝殿及配套工程。如今的报恩寺佛塔高耸,殿宇巍峨,佛像庄严,香火隆盛。笔者有诗《游龙山报恩寺感怀》:“龙山占断白云乡,众善修行叩佛堂。危塔凌霄留圣迹,大师演法浴慈光。钵传贝叶经中意,莲带灵源画里香。逐去尘器凭悟性,升华境界信徜徉。”

明代有几位诗人吟咏过报恩寺。唐志淳《报恩寺》二首七绝诗:“系马柴门访佛宫,常时未到只闻钟。怪渠丈室清无暑,钵里收来化雨龙。”“古塔名传白乳师,无多寮舍可栖迟,芭蕉叶大笋成竹,荒草满阶僧定时。”“渠”,它。“僧定”,指心不驰散的禅定状态。“柴门”借指寺院山门。第一首绝句表达了诗人关心农事的情怀。第二首绝句反映了诗人痛惜寺院简陋的心情

沈庆《题报恩寺》七律诗:“荆楚西来第一峰,梵宫森列案重重。闻经清唳松阴鹤,听法香翻钵水龙。径曲每怜苍树合,林深时有白云封。凭高抚景愁无尽,回首楹廊递晚钟。”首联写寺院的地理形势和森严气象。颔联写寺内闻经听法的佛境。颈联写寺院清幽雅静的自然环境。尾联写诗人自己抚景而生无尽之愁绪。或是官场不顺之愁,或是思念家人之愁,或是厌恶尘俗之愁。只好让读者来品味了!沈庆,字仲会,浙江余杭人。此诗当是其任湖广按察司佥事时所作。

徐咸《报恩寺》七律诗:“高阁春风倚画阑,江城二月尚余寒。荆南旧客惊重到,河上新题喜乍看。檀板清尊情亹亹,绿波芳草路澷澷。逢人浪说棠阴好,惭愧当年亦漫官。”“亹亹”,美好貌。“棠阴”,喻惠政或良吏的惠行。“漫官”,谓漫不经心地为官。此诗名为写寺,而实言官场。徐咸,字子正,号东滨,海盐人。正德六年进士。作者时以南兵部员外身份重游报恩寺。

沈文《登报恩寺阁》五律诗:“梵阁凭城起,长空纵远眸。郢襄千里入,江汉一帆收。色相诸天静,钟鸣上界幽。五云重回首,知是帝王州。”此诗大气磅礴,波澜壮阔。首联善起,以城托阁,纵目长空。颔、颈二联对仗工整,地广江流,诸天上界,梵境高远。尾联巧收,回首胜地,帝王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