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拔230米笔者拓下碑文,揭示兴阳寺的历史发展

海拔230米笔者拓下碑文,揭示兴阳寺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阳寺,位于京山县罗店镇大山头村海拔230米的兴阳山南麓。笔者2004年6月22日考察兴阳寺,拓下了有关碑文。兴阳寺大殿隋、唐时兴阳寺住持僧的情况,因史料缺乏故不得而知。此卷中虽然没有标明清让禅师为“第一世住”,但清让乃唐之后五代时的兴阳寺住持中为最早者。清让住持兴阳寺时,距东晋义熙中法安开山时已有519年的时间了。可见五代南唐的道钦禅师对兴阳寺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海拔230米笔者拓下碑文,揭示兴阳寺的历史发展

兴阳寺,位于京山县罗店镇大山头村海拔230米的兴阳山南麓。笔者2004年6月22日考察兴阳寺,拓下了有关碑文

兴阳寺始创于东晋安帝义熙中(405—418)。其史料依据为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中的《晋新阳释法安》传:“释法安,一名慈钦,未详何许人,远公之弟子也。善持戒行,讲学众经,兼习禅业,善能开化愚矇,拨邪归正。晋义熙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两。安尝游其县,暮逗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门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此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后欲作画像,须铜青,困不能得。夜梦见一人,近其床前云:‘此下有铜钟。’觉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后以一钟助远公铸佛,余一,武昌太守熊元患借视,遂留之。安后不知所终。”从这篇传记中可知,晋僧法安,一名慈钦。庐山慧远弟子。有戒行,善讲说,兼习禅业。义熙中,游化新阳县,降伏虎患,事迹传遍了全县,士人和庶民都供奉神人一般供奉法安,因此将神庙改建为佛寺,留法安在那里住持,又将附近的田园都捐给寺庙,作为众人奉佛的法业。后之《法苑珠林》《释四六帖》《六学僧传》《神僧传》等佛教典籍均有此类记载。文中所言的“新阳县”,西晋惠帝时置,属竟陵郡。清易镜清《状新阳十二首》,即为描写新阳县四时之景致与物产。其诗的“自注”中有详细的解释。

兴阳寺大殿

隋、唐时兴阳寺住持僧的情况,因史料缺乏故不得而知。五代时有后唐(923—936年)僧清让,住兴阳寺。清让系五代后梁新僧即新罗国人慧清的弟子。慧清从仰山南塔光湧受法,住郢州芭蕉寺。《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载:“郢州兴阳山清让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师曰:‘其问甚谛当。’僧曰:‘既是坐道场,为什么不得成佛道?’师曰:‘为伊不成佛。’”其意谓,郢州兴阳山清让禅师。有僧人问道:“‘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的时候怎么办?”清让禅师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很恰当。”那僧人又问道:“既然是坐道场,为什么不得成佛道?”清让禅师回答:“因为他还未成佛。”“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句出自《法华经·化城喻品》。此卷中虽然没有标明清让禅师为“第一世住”,但清让乃唐之后五代时的兴阳寺住持中为最早者。清让住持兴阳寺时,距东晋义熙中法安开山时已有519年的时间了。

下面要特别说一说道钦禅师。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兴阳寺,在兴阳山,宋名慈光禅院,肇于唐沙门道钦,相传文殊遗址。”清《安陆府志》卷四和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均有同样的记载。道钦何许人也?佛教史上有三位道钦。一是唐僧道钦(715—793年),或作法钦,字国一。江苏崑山朱氏。初业儒,年二十八,依润州鹤林玄素落发,参智威得法。住杭州之径山,法席大盛,代宗召至京,赐号国一。寂谥大觉。《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四和《五灯会元》卷二有载。很明显,此道钦不是兴阳之道钦。二是五代南唐僧道钦。山西太原人,法眼文益弟子,住庐山栖贤。江南国主请住钟山章义道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和《五灯会元》卷十有载。可见,此庐山、钟山之道钦也不是兴阳之道钦。三是五代南唐(937—975年)僧道钦,泉州招庆道匡弟子。住郢州兴阳山。道匡,五代闽僧。又称法因。潮州(广东潮阳)人。慧稜始居泉州招庆,师入室参侍,妙语日深。洎稜被召,师乃继踵住持。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五灯会元》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载:“郢州兴阳山道钦禅师。第二世住。僧问:‘如何是兴阳境?’师曰:‘松竹乍栽山影绿,水流穿过院庭中。’问:‘如何是佛?’师曰:‘更是什么?’”此意谓,郢州兴阳山道钦禅师。第二世住持。有僧人问道:“什么是兴阳山的境界?”道钦禅师回答:“松竹刚栽下而山影翠绿,水流穿过了院庭之中。”有僧人问道:“什么是佛?”道钦禅师反问道:“还能是什么?”《五灯会元》卷八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位五代南唐僧道钦是兴阳寺的第二世住持。而第一世住持肯定不是时隔550多年的开山法安了。

笔者2004年考察兴阳寺时,发现遗址处有一块残碑,高0.5米,宽0.83米,厚0.14米,青石质,为原碑的下半截。经制作拓片后,文字清晰显现出来:“……松风,城市较远,西楚之偏,嚣尘罕到。唐道钦禅(师)……南岳,实为九世祖也。本大叶茂,祥发靡常……天开灵鹫,地设精蓝,四宗阐化,一十三代……募化出家,因就本邑,薙发一夕,梦人换骨。至……机缘契合,证悟廓然。付以钵袋,亲侍一十八……所宜有者,莫不成备焉。京山绅士,以慧光来……之属,焕然一新,厥功懋矣。复念本师,容老人寂……祖,恢复此山,千秋不磨,至千百年后,亦当藏金刚……始终亲师,一龕之义可也。分力鸠庀,窣堵告成,则巍……余菀然曰:我以韬黔治楚,非以文章名,纠桓之怜……钦崇峒蛮,安其土地苍赤,适其耕渔,都人士载之如慈……茔,梵宇生色,与七宝庄严之施,又何间乎!余虽……禅乱统,著书救援。火后舍利,□□仰……塔,东岭金石,磨将一龕,□始乃□……弥勤、庶庵源……仁学、裴俞林……嗣法孙法阑……□峻、南□……去悟……”这篇不能通读成文的残碑文,当是一块佛塔碑文,文中讲述了兴阳寺的历史,提到道钦禅师。记述了“慈光”之名和藏《金刚经》的传说。文中所记的“窣堵告成”即塔告成。窣堵,亦作“窣堵坡”“窣堵波”,为梵语的音译。即佛塔。碑文开头就记载了道钦,也是作为唐僧记叙的。这是“唐”与“南唐”的时代之误。可见五代南唐的道钦禅师对兴阳寺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碑文中的“募化出家,因就本邑,薙发一夕,梦人换骨”之语,是清行敬禅师生平中的典故。因此可知此碑文是刻于清康乾年间之后。

有一位五代僧人是后汉(947—950年)的词铎禅师,系潭州报慈寺德韶禅师之法嗣,德韶法号归真大师。《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载:“郢州兴阳词铎禅师。第三世住。僧问:‘佛界与众生界相去多少?’师曰:‘道不得。’僧曰:‘真个那!’师曰:‘有些子。’问:‘伞盖忽临于宝坐,师今何异鹊巢时?’师曰:‘道不得。’僧曰:‘即今底!’师曰:‘输汝一佛法。’”其意谓:“郢州兴阳山词铎禅师。第三世住持。有僧人问道:‘佛界与生界相距有多远?’词铎禅师回答:‘不能说。’那僧人说道:‘真的呢!’词铎禅师说道:‘有一点儿。’有僧人问道:‘伞盖忽然遮挡在宝座之上,和尚今日与鹊巢之时有什么区别?’(传说佛陀在雪山修道时,野鹊在其头上筑巢。)词铎回答:‘不能说。’那僧人说道:‘就是现在的!’词铎禅师说道:‘输给你一座佛法。’”《五灯会元》卷九有前半截同样的记载。

另一位五代僧人义深,当是后汉(947—950年)人。其师为五代后梁僧新罗国人住郢州芭蕉寺的慧清禅师。见《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因无机缘语句,故未收录。

还有一位五代僧人兴阳和尚,当是后汉(947—950年)人,其师为五代后梁僧依感潭资国得法居安州白兆山竺乾院的志圆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载:“安州白兆山志圆禅师法嗣十三人:朗州大龙山智洪禅师(五代后汉僧)、襄州白马山行霭禅师(五代后汉僧)、郢州大阳山行冲禅师(五代后汉僧)、安州白兆山怀楚禅师、蕲州四祖山清皎禅师(五代后汉僧)、蕲州三角山志操禅师(五代后汉僧)、晋州兴教师普禅师(五代后汉僧)、蕲州三角山真鉴禅师(五代后汉僧)以上八人见录。郢州兴阳山和尚、郴州东禅玄偕禅师、新罗国慧云禅师、安州慧日院玄谔禅师、京兆大秦寺彦宾禅师(五代后汉僧)。以上五人无机缘语句,未录。”

宋代是兴阳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又名慈光禅院,或称慧光禅院。名僧云集,香火兴隆。宋僧归静,得法于汝州西院思明禅师,为南岳下第七世,后开法郢州兴阳寺。《景德传灯录》十三、《天圣广灯录》十六、《统要续集》十一、《联灯录》十一、《五灯会元》十一、《指月录》二十一等有载。《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载:“郢州兴阳归静禅师,初参西院,乃问曰:‘拟问不问时如何?’西院便打。师良久,西院云:‘若唤作棒,眉须堕落。’师言下大悟。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少室山前无异路。’”其意谓,郢州兴阳归静禅师,初次参拜西院和尚,就问道:“准备提问而没有提问时怎么样?”西院和尚就打他。归静想了片刻,西院和尚说道:“如果叫作棒,眉毛胡须都会堕落。”归静听后即刻领悟。有僧人问道:“和尚举唱哪家的乐曲,宗风又继承谁人?”归静回答:“少室山前没有其他道路。”“眉须堕落”的典故:石头希迁禅师之徒丹霞天然禅师游至惠林寺,逢天大寒,就取木佛烧火驱寒。院主责怪之,丹霞说是烧佛取舍利。院主问:“木佛何来舍利?”丹霞便说:“既是木头,自然可烧。”院主闻言,深然之,也近前取暖,结果眉毛胡子都被烧掉。丹霞视之为木头,故无咎,院主视之为佛而烧之,自然受到惩罚。

宋僧法深禅师。依郢州芭蕉山惠清得法,住兴阳寺。《天圣广灯录》卷二十五载:“僧问:‘十二时中以何为的?’师云:‘戒有明文。’进云:‘学人未会,乞师端的。’师云:‘信受奉行。’问:‘诸法实相如何言论?’师云:‘三更不秉烛。’进云:‘学人如何得受用?’师云:‘昼日看星光。’问:‘法法道同时如何?’师云:‘云腾不致雨。’进云:‘久久又如何?’师云:‘山色有何枯。’”

宋僧清剖禅师,依郢州太阳山寺警延,即警玄得法,为青原下第十世,居郢州兴阳寺。《联灯会要》二十八、《嘉泰普灯录》二、《续传灯录》六、《指月录》二十四有载。《续传灯录》卷六载:“郢州兴阳清剖禅师。在大阳作园头。种瓜次。阳问:‘甜瓜何时得熟?’师曰:‘即今熟烂了。’曰:‘拣甜底摘来?’师曰:‘与甚么人吃?’曰:‘不入园者。’师曰:‘未审不入园者还吃也无。’曰:‘汝还识伊么?’师曰:‘虽然不识,不得不与。’阳笑而去……僧问:‘娑竭出海乾坤震,觌面相呈事若何?’师云:‘金翅鸟王当宇宙,个中谁是出头人。’曰:‘忽遇出头时又作么生。’师曰:‘似鹘提鸠君不信,髑髅前验始知真。’曰:‘恁么则叉手当胸退身三步也。’师曰:‘须弥座下乌龟子,莫待重遭点额回。’问:‘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师曰:‘月照千江静,孤灯海底明。’郑金部问:‘和尚甚么时开堂?’师曰:‘不历僧祇数,日月未生前。’师卧疾次,大阳问:‘是身如泡幻,泡幻中成办。若无个泡幻,大事无由办。若要大事办,识取个泡幻作么生!’师曰:‘犹是这边事。’阳曰:‘那边事作么生?’师曰:‘匝地红轮透,海底不栽花。’阳笑曰:‘乃尔惺惺邪!’师喝曰:‘将谓我忘却,竟尔趋寂。’”

宋僧逊禅师。系潭州报慈嵩禅师法嗣。居郢州兴阳寺。宋《五灯会元》卷十五载:“郢州兴阳山逊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发白面皱。’曰:‘如何是法?’师曰:‘暑往寒来。’问:‘如何是三界外事?’师曰:‘洛阳千里余,不得旧时书。’”《五灯会元》卷十四载:“明州天童宏智正觉禅师。隰州李氏子。母梦五台一僧解环与,环其右臂,乃孕,遂斋戒。及生,右臂特起若环状。七岁,日诵千言。祖寂,父宗道,久参佛陀逊禅师,尝指师谓其父曰:‘此子道韵胜甚,非尘埃中人。苟出家,必为法器。’十一得度于净明本宗,十四具戒,十八游方。”《建中靖国续灯录》三、《五灯会元》十五、《续传灯录》二、《五灯严统》十五载有逊禅师史料。

宋僧贤禅师。江州(江西九江)人,居郢州兴阳寺。丛林称谓贤蓬头。嗣法大沩慕喆。属临济下第九世。《续传灯录》卷十七载:“郢州兴阳贤禅师江州人,丛林所谓贤蓬头是也。真如哲会中号称角立,见地明白,机锋颖脱,有超师之作。而行业不谨一众易之,哲结庵于方丈后令师独处。惟通小径直方丈前过,不许众僧往来。后二年,遂举立僧秉拂,议论超诣。一众始大服。住兴阳数载,法道大著。及示寂肉身不坏。圆悟勤在沩山目击其事。妙喜果游兴阳时,尚及见其肉身。”

希隐禅师,宋僧。依宝应法昭得悟玄机。住郢州兴阳寺。法昭,演教禅师之字。依叶县广教院归省得法。开法汝州宝应院。《五灯会元》卷十二载:“宝应昭禅师法嗣。郢州兴阳山希隐禅师。僧问:‘如何是悬崖撒手底句?’师曰:‘明月照幽谷。’曰:‘如何是绝后再苏底句?’师曰:‘白云生太虚。’曰:‘恁么则樵夫出林丘,处处歌春色。’师曰:‘是人道得。’上堂:‘了见不见,见了未了。路上行人,林间宿鸟。月里塔高十二层,天外星缠五百杪。要会么?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参。’”《续传灯录》卷九和《五灯全书》卷二十五载有同样的内容。

启珊禅师,宋僧。居郢州兴阳山慧光禅院。嗣法瑞州大愚山守芝禅师。《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载:“郢州兴阳山启珊禅师。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云:‘百尺竿头开中笑。’僧曰:‘风高月冷乾坤静,直下无私畅杀人。’师云:‘歌谣满路。’僧礼拜,师便打。上堂云:‘雾笼山色,雨洒长空。日月虽升,游人不见。遮个葛藤且致,泥水不分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为你诸人注破。’以拄杖击一下。”

启舟禅师,宋僧。居郢州兴阳山慧光禅院。嗣法瑞州大愚山守芝禅师。《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八载:“郢州兴阳山慧光院启舟禅师。上堂云:‘远山岌岌,春夏如然。涓水滔滔,四时无间。平川眺望,廓落乾坤。坐对孤峰,咫尺日月。睹此时景,便合歇去。说个什么天台南岳,峨眉五台尽是尘,是未妄向他人口中作则。既不如此,又作么生商量?’良久云:‘睫在目前长不见,道非物外更何求。’”《续传灯录》卷十三所载的“兴阳舟禅师”,即兴阳启舟禅师。(www.xing528.com)

浩禅师,宋僧。《续传灯录》卷二十六载:“谷隐静显禅师法嗣四人:石门政禅师、白水宗月禅师、兴阳浩禅师、谷隐訚禅师(已上四人无录)。”

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千一百四十二载:“兴阳寺,在兴阳山,宋名慈光禅院,肇于唐沙门道钦,相传是文珠遗址。宣德九年僧炤中重建,嘉靖中僧儒增修。”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载:兴阳寺,“明宣德九年重修,黎永明有记。嘉靖中增修,王格有记。”从而可知,明代兴阳寺有两次重修工程。一次是宣德九年(1434年),兴阳寺住持僧炤中兴工重建。京山人黎永明有记。第二次是嘉靖中兴阳寺住持僧儒募化增修,京山人太仆寺少卿王格有记。

2004年笔者考察兴阳寺时,发现了另一块残碑,高0.7米,宽0.32米,厚0.18米,青石质。经过拓片后,字迹清楚,残存5行61字:“……以备具,金碧夺视。盖始庚寅,尽壬子,终始嘉靖间二十有余稔……释氏□用寂净为教四大五蕴,目为秽腐塚间本下,悉称极乐而……道设教之一端。而其徒亦敬守之不灾,或易者也。顧代入江河,人……教貌焉。若不相涉者盖有之此人,人庐□之论所由起来,其能乃……向哉,盖儒固可谓佳僧而振励辅掖,尤有□为之先,上下相成以……月吉。”笔者以为,此篇碑文,很有可能即王格所写之记。其中的“盖始庚寅(嘉靖九年),尽壬子(嘉靖二十一年),终始嘉靖间二十有余稔”之句,即是说,这次增修工程,始于嘉靖九年(1530年),止于嘉靖二十一年(1552年),耗时计二十二年。后文中又有“盖儒固可谓佳僧而振励辅掖”之句,即是说,领衔此次增修工程的是兴阳寺当时的住持僧儒。

藏经灵符宝塔

陶质舍利缸

在兴阳寺东岭,距现在新修的大雄宝殿东南方40米处,原立有一座清代的和尚塔,后来,石塔毁坏。1978年,在此塔之下的塔穴中出土了两件珍贵的文物。一是铜质的藏经灵符宝塔,高0.3米。宝塔正面铸竖行阳文楷书“藏经灵符宝塔”1行6字;下层塔鼓上横列铸阳文楷书“护法龙天”4字。出土后,小学校长丁传新曾手捧佛塔在村里向群众进行过宣传展示。后来此塔由京山县博物馆收藏。二是一口陶质舍利缸,缸高1米,口径0.75米,外表涂上了黄釉。缸的正面烧制有一莲花座、荷叶顶、两侧饰以祥花瑞草图案的神牌位,牌位中间烧制有竖行阴文楷书“传临济正宗三十二世独冠行敬禅师寿塔”1行17字。缸的背面烧制有一莲花座、荷叶顶的竖形碑体,碑中烧制有竖行阴文楷书“菩萨戒优婆塞弟子胡士芳法名超果发心供造”3行19字。“优婆塞”,佛教称谓,指亲近皈依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立塔信徒本姓胡,名士芳,法名超果。此缸出土后,先是由大山头村1队放在仓库里装柴油,后又由2队拿去放在仓库中装柴油。最后由2队队长李锡文收藏,再也没有露面了。

行敬禅师何许人也?行敬(1613—1672年),清僧,字独冠。云梦(今属湖北)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圆寂于康熙十一年。年十三从县中空如法师落发。偶读《天奇语录》,颇有警叹。后荷笠南游,首谒天童圆悟禅师。圆悟字密云宜兴蒋氏,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继席龙池。最后中兴天童,六坐道场,弟子三万,一时宗风大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圆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赐谥慧定。行敬追随圆悟数年后,继而侍从费隐禅师,即通容禅师。得授信佛。顺治十二年(1655年)主吴兴灵山,后移主汉阳栖贤。清行敬禅师之徒慧海所撰《兴阳独冠敬和尚传》记载:师讳行敬,号独冠,云梦人,姓杨氏,德安望族也。师甫离襁褓,唯喜静座。十三岁从本邑空如剃落,一夕梦观音大士换骨至齿牙间,负痛而觉,至是不尚持诵,独喜禅寂。偶得《天奇语录》,警叹。遂荷笠南游,首谒天童密云悟和尚,时悟中兴临济之道,大振东南,万指环绕。复依数载,随悟上天台,而悟旋示寂,师放声大哭。既然此山失望,必当择木而栖。会金粟费隐容和尚执丧至通玄,师见心喜,且容道至诸方,师自谓:“此天赐我矣。”容凡遇大宾至,乃命师典之,且典之有方,风雅悦人,老知客之,名声播丛林。癸巳(顺治十年),师四十岁,容问:“风不来树不动,田鸡不跳草不动;意旨如何?”师曰:“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容曰:“端的作么生?”师曰:“请和尚珍重。”容曰:“我另汝后语。”师曰:“端的作么生?”容曰:“相随来也。”师曰:“哪此礼拜,和尚去也。”遂命监径山院事,秋,容特以信拂一枝授师,传临济法道焉。乙未(顺治十二年),同门天水广公以吴兴灵山延师唱道,遂一香烧供金粟容和尚,以酬法乳。丁酉(顺治十四年),汉阳人士以栖贤来聘,师念乡关久别,无因返籍,此以唱还乡曲调,欣然就道,弘开大冶,煅炼人才,剪除机械,纯用真实。一时四方学者闻风而集至,室无以容。遂有栖贤重建缔构之役。创举将竟,而兴阳使符又至,盖唐宋宗风之盛大播郢州。故郢之祖庭颇多,而钜观者则兴阳、太阳、芭蕉。然山以人名,太阳以玄,芭蕉以清,兴阳以名者则不一。道清开山,四宗弘道。贤蓬头传大沩哲公之道,开席兴阳,妙喜游兴阳尚及见贤之肉身在。十二代祖之遗风,兴阳法席可想见矣。况郢之谚曰:兴阳佛殿太阳池,芭蕉寺里比目鱼。惜元明以来,令行吴越,郢阳不独宗风绝唱,亦抑祖席顿薶荒草矣。师怆然受请,萧然入院,破屋残僧,苍凉满目。适严公玉环提督豫章,假道汉上晤于栖贤,宛如夙好。敬以兴复事从容言之,提督竟尔檀施。由是兴阳摩云荡日之殿,照壑蟠岩之楼,禅堂、厨库、法席轮奂,得以杰构。未几云杜之纂峰,沔水之广长,鄂渚之岩头,相继以请,敬为居纂匝月止,广长一期,而岩头则优游往来。荆门玉泉、沣浦夹山颛使又迎师却不应,乃上衡山扫让祖最胜轮之塔。福严住持请开法福严。师以兴阳稍未卒业而不允,复归栖贤。师二十余年津梁不倦,六坐道场。随时拈出上堂:法身无相,春色满园关不住;般若无知,一枝红杏出墙来。康熙壬子(十一年),师于栖贤示微疾,谓侍僧曰:“我欲归兴阳。”众皆不察师意。忽一日问侍僧曰:“今何时?”僧曰:“酉时。”师曰:“我生于酉,死于酉矣。”索笔书偈曰:“钓竿砍尽重栽竹,夙世业缘今已足。不脱荷衣归去来,六六依然三十六。”泊然而逝。时八月三十日也。师生于万历癸丑五月二十二日,世寿六十,僧夏四十七。门人奉全身归兴阳,塔于寺之东北岭。实为东南岭。见《五灯全书》卷七十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十三。从传记可知,顺治末康熙初,行敬受请主持兴阳寺,在提督严玉环的施捐下,重修兴阳寺,建成了“摩云荡日之殿,照壑蟠岩之楼,禅堂、厨库、法席轮奂,得以杰构。”行敬在逝世时示遗言“我欲归兴阳”,留下了一则生动的传奇故事。

陶质舍利缸背面竖形碑体

行敬逝世后,其徒慧海两次于忌日祭师,两次到兴阳扫塔。一次为:兴阳敬和尚忌。上堂:“忆昔当初相见时,也有三转语投机。而今作忌凭何据,秋雨秋风庭际飞。”

到兴阳扫敬和尚塔。上堂:“兴阳古寺,列祖禅业,先师重辟,广大梵宫。万木森森,万竹楚楚。万瓦粼粼,万山簇簇。诸人会得先师未死面目,宛然青山白云开遮。自在如此,不会无影,树下无缝。塔中金刚舍利,烟锁云笼。今日拂开,蓦尔相逢。不肖兹来,墓木拱矣,可胜凄怆。虽然诸人还见先师金刚不坏眼睛么,倚天长剑逼人寒,千古万古空相忆。”

第二次为五年后:兴阳敬和尚忌。上堂:“夺得径山剑,首射吴兴人。而后入汉阳,弓矢一时倾。栖贤创辟,兴阳中兴,六坐道场,念上成金。六十唱来清川上,黄鹤楼中听笛音。至今五载无消息,只见风清与月明。”

扫兴阳敬和尚塔:“十三代祖庭谁再辟,先师赤手力能支。岂因偶尔寻常出,光被林泉大业垂。只已藏身归寂莫,华香鸟语正施为。试道先师今日还来受供么?若道来则孤负先师,不来则孤负慧海。如何说个彼此不相孤负句?青山朵朵开颜笑,灵塔年年踞翠微。”

可见师徒二人的感情何等深厚,慧海对行敬多么尊敬!

兴阳寺大钟

关于兴阳寺藏《金刚经》的传说,宋《舆地纪胜》卷八十四“景物下”和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中均引宋《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的记载:“郢州渔人掷网于汉水,至一潭底,举之觉重,得一石长尺余,圆直如断椽。细视之,乃群小蛤,鳞次相比,绸缪巩固。以物试抉其一端,得一书卷,乃天宝年所造《金刚经》,题志甚详,字法奇古。其末云:‘医博士摄比阳令朱均施。’比阳,乃唐州属邑,不知何年坠水中,首尾略无沾清,为土豪李孝源所得。孝原素奉佛,宝藏其书,蛤筒复养之水中。客至欲见,则出以视之。孝源因感经像之异,施家财万余缗,写佛经一藏于郢州兴阳寺。”笔者所拓的残碑文中也有此故事之记载。

兴阳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炮火中。2004年居士周光乾、李定华等倡议信众重建兴阳寺,经申请报批后,于2008年修建了三圣殿,由印慧老和尚住持。后来静修法师进寺住持,于2012年兴工修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地藏殿,2014年竣工落成。现将兴建天王殿、钟鼓楼和山门。如今,兴阳寺已初具规模,香火日益旺盛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