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区栗溪镇的古寨中,有仙人岩寨、龙头寨、庆云寨、蜜蜂寨、天心寨、蛤蟆寨、齐心寨、柘树包寨、插旗三寨、清平寨等12座古寨上均建有关帝庙。乡民们在社会动乱中祈求关公予以保佑,这既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心灵寄托,更是一种关公文化的展现。此类关帝庙有三个特色。
一是有关庙建筑。关庙大多建在寨内山顶,有门面,有山墙。除屋顶无存外,一般均保存原状。有的关帝庙还称为关帝行宫。蛤蟆寨中的关帝庙殿宇,坐东向西,面宽4.3米,进深3.6米,山墙高3米。庙门宽1.1米,高1.8米,门墙厚0.5米。保存基本完好。
二是有关羽传说。仙人岩寨的传说,匪贼进入栗溪,骚扰板仓一带,老百姓纷纷逃到仙人岩寨避乱,并凭借寨上的工事,抵抗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匪贼见岩顶有一神仙,身穿红袍,面如重枣,赤须盈尺,手持一把青龙偃月刀绕寨三周。匪贼惊呼“此寨不可攻,有关公护佑”,遂退十余里,从此再不敢窥顾,仙人岩因此得名。天心寨的缝旗山,相传关羽担任蜀国汉前将军之时,行军至此天色已晚,便命令士兵安营扎寨。第二天清晨,他出营巡视,见此山顶平岩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很好的屯兵之处。他就命军中后勤缝制了一面“关”字大旗,准备屯兵时悬挂于军中。他高兴地看着那面大旗,乐得捋须哈哈大笑。于是人们便将此山取名为缝旗山。
龙头寨关帝行宫
三是有碑文记事。嚇三山庆云寨中的《修寨庙碑》,刻于嘉庆元年(1796年),碑文记载:“在嚇三山顶建立寨珊,以保乡民们平安,因工程浩大,力单难成,故又聚集相邻,号召众等协力同心,同筑岩寨,并创建庙堂,不久寨庙同时落成,乡民得以避居于此。”刻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众善重修碑》文云:“尝闻德也者神所凭依也,夫既以德为凭依,奚必沾沾焉,而欲庙貌之崇隆哉。但此山城之关帝庙,岁月悠久,风雨所飘摇,圣像几为蹴然矣。是以聚集工师,绸缪于兹,图治告竣,聊赋铭词:镇于荆襄已千秋,此地经过信有由。古庙更新神可格,名山锡福望无休。青龙偃月余威在,赤兔雄风到处留。殿立石丛人荐祀,将星光耀永当头。”刻于宣统三年(1911年)的《众姓同修》碑云:“盖闻庆云寨为万民之保障,而重人物之依赖也。是寨仰关圣帝以镇之,因谓历年久远,庙宇倾颓,圣像毁坏,无人修补。语云人赖神佑,神赖人修。余等目击心伤,募化众姓,捐资财重修庙宇,彩焕金身,而神之宏绥,四方同力。”表达了乡民们对关圣帝的景仰之心。(www.xing528.com)
蜜蜂寨上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寨修庙》碑云:“为了感谢关圣帝的庇护,同治六年,居民赵永绪同众捐资修建了关帝行宫一殿,装塑圣真一像,并左右二卫。乡民们第每月初一、十五日朝谒拜祭。”民国十二年(1923年)的《修建碑》文表达了当时百姓们对关圣帝的崇敬之情:“自汉以来,亘古一人,光照天下。名垂千古,秉烛于今。嗟呼!世俗之间,淑夫淑妇,求子求财,求福求寿,虔诚祝告,无有不应,自此以后,荆楚大地,皆不可缺。”
关夫子像碑拓片
蛤蟆寨中刻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古庙》碑,高1.7米,宽0.75米,厚0.16米。碑文曰:“盖闻古有关帝圣君,忠心贯日,义气凌云,朝野建祠,咸神而事之。吾乡天柱山,高出云汉,前人曾作帝庙于山巅,但风雨飘摇,门桓倾颓,神无所栖依。爰鸠集同人,捐资财以兴土木,缘圣像而饰金砂,将庙貌一新,而威灵四应。站马岩前常驾赤兔,磨刀岭上时现青龙。非夸山势崇隆昭明有象,惟仰神威浩荡默佑无疆之耳。”
龙头寨关帝行宫内有一块《关夫子像碑》,线条清晰,形象逼真。碑中刻有像赞:“义存汉室,致王以忠。春秋之旨,独得其宗。天地合德,君师同功。圣神文武,百世所崇。”后刻有跋文:“此先圣五十三岁遗像也。藏于解庙,相传至今。面有七痣,鬚髯则稀疏而满颐,雄伟庄雅。瞻仰之余肃然生敬云。余等慕其像,亲请供奉,庶保吾乡永济清平,虔请刻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