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又称关夫子祠、武庙。掇刀关帝庙,位于掇刀区掇刀石老街,现已无存。笔者1995年4月25日考察掇刀关帝庙,拓下了有关碑文。
荆门州南,距城二十里地叫掇刀石,其地有屋数楹,是汉时义勇武安王关羽提兵荆襄间,尝于此处驻马而掇刀石上,遗址宛然。后来的人们见物追怀关羽,从而建祠庙记之,历世久远,相传肇建于唐代。1995年4月的一天,在市博物馆考察时,发现了一块明代《重建关王庙碑》,高2.1米,宽0.84米,厚0.17米。碑文记载,明成化八年(1472年),内江人阴子淑以会试礼部道经掇刀关帝庙,见其墙屋颓毁,慨然久不能忘怀。成化十八年(1482年),考中进士的阴子淑任荆门知州已达三年,他决定图兴其庙,以偿夙愿。于是他首倡捐俸,响应者不吝捐施,共得钱谷若干。责令义工张瑛和王思和总担其任,同心协力,请工修葺之。先建神殿,再构各门,又筑其楼,还围其墙垣,并将关公神像涂上了颜色,光彩夺目,巍峨壮观,超过了旧规。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冬月竣工。
掇刀关庙图
时逢省宪副马公至荆,欣然以喜,遂请马公恭请衡阳王大书其匾额,马公又将元代王秋涧的《义勇武安王庙说》一文交给阴子淑,并说,王之《说》文,歌颂了武安王的豪杰英雄之气,适宜镌之碑铭。事后,阴子淑将王《说》文、荆门州官员吟咏关帝的诗章和他自己撰写的碑记勒之于碑。他在碑文结尾说:“虽然王死之后,历代褒封之典愈隆无替,而庙祭遍天下,匪特荆门之知所崇祀,此又可见秉彝好德之心在于人。人,无贵贱,无古今,无远近;而王之死,且不朽矣。”可见,对关羽的忠义人格及功绩,阴子淑予以高度赞扬。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关帝庙毁于战乱。清顺治四年(1647年),庙住持僧证理欲图复建,时有总兵郑公构庙装像,暂酬其志。康熙九年(1670年),荆门知州何成祖主持重修关帝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月,分守郧襄道升任山西督学副使杨素蕴,襄阳知府范明宗、同知沈联鏕、原任通判管竭忠,荆门知州万萧裔,郧西县知县薛载德,南漳知县刘鸿,光化县知县韩宗愈共同捐资置产,建亭以普施长茶。并勒碑以纪其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僧偕如募资修建了三义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对前后殿宇、楼板、神龛、神马而整饬一新。康熙末年,三义楼倾圮,有姓善朱英等领衔筹资重修三义楼,使庙则百世之香火复延。
清乾隆十年(1745年),知州舒成龙又筹资重修关帝庙,安排僧官相庆负责工程之事。并在庙之南北添建瓮门二座,祠宇巍焕,四方瞻仰者络绎不绝。从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三古迹《掇刀石图》中所画关庙图形看,我们可知舒成龙重建的关帝庙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头门宽敞,纵深三进。前、中、后三殿排列有序,三义楼高耸云天。右临沟壑,左立围墙。结构严谨,古木参天。俨然是一处圣迹宝地。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邑人杨永清写了一篇《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述住持僧惠泉重修关帝庙的经过。碑文云:掇刀石是关羽当年往来荆襄必由之道,旧有关帝庙其来旧久矣。所以朝廷的宰相,省里的巡抚,经过此地都入庙焚香,敬献匾额。一时庙貌巍峨,香火鼎盛。后来因年久失修,大半殿宇渐渐颓败。庙内住持僧惠泉自削发为僧后,面壁修炼,打坐多年,昔居州城西唐安寺数载。他来到关帝庙后,见状心恻。于是募化众善,创建戏楼、钟鼓二楼、西书房、后殿、两廊暨火房;而大殿、座楼、东书房、拜殿、观音殿则重修之。杨永清原和惠泉住持交往甚密,看到焕然一新的庙貌后,十分感慨地称赞道:“噫!住持如此,诚是以庙为家也。”惠泉接着说:“自古灵庵古寺,时兴时废,有数存焉,斯庙也,昔之几几欲废者,今既振兴之;今之振兴者,后安知不旋复废之?是宜预为计,请先生将僧与众善同心竭力,前后共修过殿宇若干,大书特书,僧谨勒诸石,俾后日住持暨众善阅者,皆兴起焉。此则斯庙之幸,实先生载笔之力也!”杨永清答应了惠泉的请求,写了这篇碑记。这次捐资修庙的官民计有:乾隆四十八年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富纲捐银百两,署荆门州知州萧兆凤、尹良鼎各捐银十二两,贵州安义镇游击周长安捐银五两,荆门营副府孙朝俊捐银二十两,石桥司高炳捐银十两,荆台石镇国学傅继松、傅继柏共二十两,领修举人李秉乾、二仓首人易盛、饶洪、何大儒九两。卫千总、助修绅士杨宗朝、李映隆、李士闾、张必诚、李司茂、陈廷玉、尧理安、郑士彬、谢瑞、谢秀、钱申各二千。众善赵应榜等238人捐资若干。碑文书丹李光超,刻碑石匠京山张栋。刻碑时间为嘉庆十四年农历十月吉旦。(www.xing528.com)
19年后,即道光七年(1827年),杨永清的孙子时任天门县学正堂州人杨粹然,写了一篇同标题的《重修关帝庙碑记》,记述住持三岫重修关帝庙的情节:掇刀石关帝行宫,州南名刹也。东书房与香积、马舍,丙戌(道光六年)春,不幸被火焚毁;夏六月,又遇荆门大水,正厅、中殿暨围墙各处复遭水灾而倒塌。兴废有若昔惠公禅师与先祖西泉公早预为今日料也。近来住持三岫捐出省吃减用的积蓄,募化众善,对倾斜的部位予以扶正,对毁坏的部位予以修成,将向来最盛之宫墙都一一从右向左延伸修缮而成。接着杨粹然感慨地说,噫!至于三岫这样的人,乃惠公的削发孙子,因为世交的缘故,他写信予我要求写篇记文,以纪修缮之事,以便镌之于碑。数年来,我以微名行走四方,或日复一日,人们昔日所见的雕墙峻宇,未几时成了颓垣破瓦;昔日所见的朱栏玉阶,未几时成了野草荒烟。三岫将庙恢复成原来的模样,真是我辈中继承祖先业绩的楷模,我深感惭愧呀!有的不孝之子,丢弃了先人所遗之田地,毁坏了先祖所留之房屋。但还糊涂地自傲其能,对照山岫之为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我听说,老天要使一个人的志向坚定,必然以非常的事情来磨炼他;老天想要他彰显才能,也一定以非常的事情来考验他。世态变化的起伏,不可一概惊诧为异也。水与火交杂于往年,怎能见不是火神水神大为诸位施主广种福田呢?况且我与三岫重建了这一段奇缘。所以我敬告带信来的使者,回去后请告诉三岫,说清先师祖惠公前与众善创建了若干项,复修了若干项。昔日我随先祖四围遍览,载笔时而记之,详细且完整也。切切不要因财资困难而停止,力尽而歇气。我再率儿辈们来游时,应当一一告诉我。期待吾之子与师之徒及孙知道兴与废真的存在啊!多次废而又复兴在于人啊!我与三岫均各自勉承祖志,后之人必有继之承之如我和三岫今日这样。或说,三岫不仅只是完成祖令先师归西前的愿望,还兼有安慰他们的意思。所以时有险夷,事有难易。三岫能顺应时局和事物的变化而重修关帝庙,众善又争先乐输,才使其事得以办成。此次重修工程,有519人解囊捐助。草书碑文的书丹者仍为李光超。石匠杨兴富、杨栋、王天河。
咸丰九年(1859年),知州黄昌辅又重修关帝庙。其《重修掇刀石武庙记》开头记载其历史和地势状况:“掇刀石,载《州志》为‘圣帝来往荆襄,曾掇刀于石后,故名之’。建有庙宇,都人士称胜迹焉。国朝,荆镇郑公复为修置。迨乾隆乙丑(十年),州牧舒公继之。其址介山之阿,挹山之秀,创有前后殿两层,东西寮屋数橼,巍峨宏敞,洵属壮观。门外有圣帝试马之所,颜其亭曰‘马跑泉’。众山揖翠,万木罗青,崧岳效灵,拱趋堂下。有供祀田百亩,临川李令施之,前住持亦购水陆田七十二亩。”继而记载毁坏及重修之事:“岁久失于修葺,率多倾颓。田旱为不肖去其半。我中堂官节制两湖,奉命督师时曾过境,因捐廉倡修。荆州将军绵公、按察使庄、荆同知周、当阳县黄、前置州牧方暨满营佐领、协领等各捐资助修,不足则辅补之。为之增修两廊,重建后殿并戏楼、钟鼓二楼。其东寮前重改为三义殿,后重为启圣宫。观音殿移置西寮后层,其前层则为武侯祠。马跑泉亭仅存基址,泉亦涸塞久。爰疏凿以仍其旧,更构亭焉。经营半载,始告厥成。”后文继写鸠工、用费和置香火田事宜:“鸠其工者为学正唐桂彬,计费不下二千金,未募州中士庶,以年来贡院考棚之捐修皆出自民力也。添置水田二十九亩,旱地十数亩,留作香火需,相期久远无怠。”未尾发其感慨:“从此庙貌聿新,威益赫仰瞻。有赖永固无疆,绵百世之馨香,留千载之遗迹。俾后世父老过其处,犹得抚其石而交相告曰‘此圣神之所式凭,微在天之灵默为呵护不至此。’斯为之记。咸丰九年季春知荆门州事黄昌辅敬撰。”
同治十年(1872年),知州王庭桢重修关帝庙后也撰有碑文,先记祭祀典礼和掇刀石来历:“关帝庙祀遍天下,而典礼之隆,至我朝为极盛。咸丰间,御书‘万世人极’匾额,升入中祀,祭品、乐舞视文庙,加封先代为爵。猗欤盛哉!州治南二十里有石巑岏而色碧,昔帝镇荆襄尝往来此间,掇青龙刀于罅中。迨后立庙者始加护栏,试以手摇之辄动,然千夫之力不能举也。故名掇刀石。”下文交待重修情况:“明季庙毁,国初荆州总兵郑公四维修复,乾隆九年州牧舒公成龙、咸丰九年黄公昌辅先后重修。”下文写同治年间的重修情况:“同治九年,庭桢继至,祇谒庙貌,又渐倾颓,顾受事方新,未遑兴作。明年五月不雨,农以旱告,诣庙祷曰:‘荆门曩隶荆州,为帝旧部,荆人皆帝赤子,宜有尺泽,以苏民困。若守望土者政缺,当独受其罚,民不罪也。’祷已而退,俄风举云扬,甘澍沛乎四郊,禾苗勃然而起,易歉为丰,民有喜色。爰捐廉率绅士合谋修葺,用答神庥,阙岁告成。”接着写关帝庙之规模:“其庙制中为正殿,左为三义殿,右为武侯祠,前为门楼,两旁为钟鼓楼,再前为门,门外为坊,东数武为马跑泉,后为寝殿,其左为启圣宫。周以崇垣,崇峦拱卫,气象峥嵘,洵荆门之胜迹焉!旧有祀田,今清釐立案,勒石庙前,取租以备香火、岁修,庶庙貌常新,精禋克举,仰副朝廷尊崇之意。至若圣神功化,凡有血气者,莫不敬戒,奚俟赞述哉!监修者生员王焯、朱鸿渐,武生王荫堂、朱鸿宾,监生丁遇鸿,住持传修。例得附直言。三品衔补用府权知荆门直隶州事锡山王庭桢撰并书。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关帝庙遭侵华日军轰炸。1949年荆门解放前夕存围墙和大殿平房。1986年为荆门市粮食部门的一处收粮站。后毁。
关公青龙刀
吟咏掇刀关帝庙的诗歌较多。现录部分如下:明湘献王朱柏《题关王庙》诗:“猗欤寿亭,鼎兴汉室。剑气凌云,精忠贯日。千载英灵,永言迪吉。祐我邦家,军民赖弼。”会稽韩阳诗:“神生三国时,勇称万人敌。西讨与东征,为汉除群贼。既尽汉主忠,亦报曹公德。颜良万众中,取首人不识。威风振华夷,义事闻往昔。诸葛许同勋,余将皆难匹,到今千载余,威灵犹烜赫。”汲郡马震诗:“三国争雄智力当,将军此际著膺扬。驱驰西蜀功尤茂,寤寐中原恨不忘。忠义大名昭史籍,风云镇日护祠堂。卓刀泉石成尘迹,事往千年益可伤。”秀水俞诰诗:“丹青遗庙拥戈矛,想像英雄涕泗流。揆义不妨权报魏,摅忠直欲再兴刘。乾坤万古名难泯,泉石千年迹尚留,愿叩威灵露衷悃,撚髯何处读春秋。”姑苏杜庠诗:“三国争雄多虎将,震威华夏独英豪。心归蜀主终兴汉,力破颜将暂报曹。往事尽随流水去,义风长并此山高。千年石眼难磨灭,传是将军旧掇刀。”江阴邓英诗:“白马南坡诛两将,掀髯勇冠万人豪。心同翼德甘臣蜀,义却张辽不事曹。祠宇巍巍荆地久,阵云漠漠楚天高。道旁石罅清泉涌,尽说当年卓战刀。”江阴徐泰诗:“群雄碌碌臣吴魏,义勇谁知虎将豪。正统有人终辅汉,中原避老瞒□□,忠义至今名不泯,奸雄过此骨应寒。我来吊古寻遗迹,极目斜晖发浩叹。”阴子淑诗:“义勇□成敌万夫,老瞒避锐欲迁都。当时不中吴蒙计,定复炎刘遂壮图。”“掇刀原不吊忠魂,尚有残云作阵屯,恍似震威华夏日,貔貅百万驻荆门。”“将军忠义坚于石,刀掇山前石为穿。留得旧痕千古在,奸雄过此一潸然。”林球《关王庙》:“正气薄霄汉,英魂久亦灵。荆州一从事,鼎足已成形。效报曹孟德,侯封汉寿亭。如何麦城下,援绝势零仃?父子俱许国,忠孝垂芳馨。敢取上方剑,正彼阿蒙刑。”彭羽《掇刀关王庙》:“炎火无光社稷倾,将军仗钺拥强兵。湖南郡邑咸归顺,河北君臣已震惊。拟殄曹瞒兴汉祚,焉知陆逊败吴盟?悠悠万古英雄恨,长使英雄恨不平。”徐天佑《关侯诞辰谒掇刀祠》:“睥睨江东一小舠,将军遗恨拍洪涛。战书溅墨犹凝土,巉石磨刚可掇刀。曹魏孙吴分鼎足,王封帝号等鸿毛。荆襄殁后皆战死,谁似年年祝寿高。”龙瑄《掇刀关王庙》:“百战山河独立难,鼎兴王业恨偏安。气横江左阻吴主,威震中原避老瞒。忠义至今名不泯,奸雄过此骨应寒。我来吊古寻遗迹,极目斜晖发浩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