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夫子祠,原称陆文安公祠或陆公祠,位于荆门城西象山东麓文明湖之西南岸。祠东北有象山四泉、龙泉书院、文明楼和老莱山庄,祠东南有唐安古寺遗址,祠前正东有陆公桥。此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泉声叮咚,书声朗朗。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景物绮丽,文风蔚然。笔者1995年5月14日考察陆夫子祠,拓下了有关碑文。
陆九渊(1139—1193),南宋江西抚州金溪人,字子敬,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哲学思想与朱熹齐名。后为明代王守仁继承,并有所发展,遂成“陆王学派”。宋光宗绍熙二年九月三日(1191年9月23日),陆九渊到荆门任知军。第二年,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1193年1月18日)病逝于荆门任上,时年54岁。后朝廷谥为“文安”。陆九渊知军荆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零四个月,但他创建荆门城垣,改革税务弊端,兴学讲理祈福,公办民事诉讼,关心民间疾苦的政绩和德行,深受荆门百姓的崇敬和爱戴。据史料载,棺敛他的尸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大街小巷挤满了吊丧的人群。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蒙山改名为象山,并建祠以春秋祭祀。
陆夫子祠
从清乾隆版《荆门州志》中的“陆夫子祠图”可知,明清时期的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坐西朝东,依山傍水,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四合院。从头门进入直达正祠,殿内供奉陆九渊先生的石像。两侧为廊庑。经过正祠进入后祠,即祭祀陆九渊的高祖、曾祖、祖、父四公神位的四代祠。整个祠宇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柳之中,景物宜人。
关于陆夫子祠的始建情况,州志“图说”中记为“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旧传为象山书院地。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祠三楹,塑陆九渊像祀之”。这种“明代建祠”的说法,一直沿袭至今。如1984年版《荆门古城纵横》、1994年版《荆门市志》,以及2012年第2期《荆门社会科学》等书刊中有关陆夫子祠的资料里都照抄此说。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因为陆夫子祠始建于元代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由于编纂清乾隆版《荆门州志》的舒成龙及编辑们当时没有见到有关史料,只依某种传说,而错误地将陆夫子祠的始建时间推迟了150年左右。“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始建陆夫子祠的说法与史实是完全不相符的。
元惠宗至正六年(1346年)夏,祖籍甘肃张掖的官员刘沙刺班伯温(蒙古族),由西江转调河南行省,几个月后,因病返回陕西长安(今西安市)家中。第二年,他又奉旨任华山、终南山以南地方的宣慰使,为了熟悉他所治理地域中的风土人情,查阅了有关地方志和地理志典籍,从而发现了宋代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事迹史料。他怀念陆九渊“高名卓异,前无古人,以其自得之绝学,风动当世”的业绩;又感叹“其书传诸学者,吾民知之者鲜矣”,“求其流风余烈于二百年之后,徒见砖城之刻而已”的逝后境遇,于是他告请时任荆门知州的郭秃满歹(蒙古族),建议选址建祠以祀奉陆九渊。
同年秋八月,伯温为监察官侍御史督察陕西,路过荆门时,陆九渊祠已建成。于是吩咐郭秃满歹委派一位荆门籍的文士张楔赴江西崇仁拜请他的好友虞集,为新建的荆门陆九渊祠撰写碑记。伯温去陕西,在路上又有御史台之召唤,于是他又亲笔写信嘱请虞集为荆门写好这篇碑记。
虞集(1272—1348)何许人也?此人乃元代大经学家。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元仁寿(今属四川)人,侨寓崇仁(今属江西)。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泰定初为秘书少监,曾与王约一起随泰定帝去元上都用蒙汉两语讲解经书。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后以目疾谢病归乡。卒谥文靖。诗文久负盛名。有《道园学古录》等行世。虞集接到伯温的信后,念伯温既是好友,也是知名学者,于是欣然命笔,热情地撰写了《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全文1152字。开头记叙了新建陆文安公祠的原委和请他撰写碑记的经过,接着高度赞颂了陆九渊“道如青天白日”,“语如震雷惊霆”的学说。特别是称扬陆九渊的“在乎自立”“求诸己”的心学理论。并阐明建“陆氏之祠,非徒为观美要誉而已也”,而是要教育人们敬仰陆九渊的品德和学问,要懂得“天地之大,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行者”的道理。文中“若夫门人所谓‘天地之大,先生之大’”等语,出自陆公门人杨简的《象山先生行状》中对陆公的评价语:“日月之明,先生之明也;四时之变化,先生之变化也;天地之广大,先生之广大也;神鬼之不可测,先生之不可测也。”此文写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而虞集卒于至正八年(1348年),几乎成了他的绝笔之作了。这篇碑记载于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八之中和《虞集全集》内。笔者的《荆门碑刻》已将这篇碑记收录,陆夫子祠内存有重刻的这篇文章的石碑。关于元代至正七年所建陆文安公祠堂的地址,虞集的碑记中没有交待。明代版《荆门州志》卷十和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三十六载有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刘文光的《游二泉记》,文中云:“先生旧祠在泉(蒙泉)北,今废;独存元虞伯生祠记。而新祠在泉南,凡来是州拜先生祠下者,必来泉上。”从而可知,元代所建之祠位于蒙泉之北,当即今之龙泉中学的科教楼址处;新祠在泉南,当即今之陆夫子祠址处。新祠南迁的时间当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明嘉靖元年《湖北图经志书》卷六载:“陆文安公祠,在州西象山下。旧在蒙山下,元知州郭秃满建。宋陆九渊尝知荆门军,有惠政,故立祠祀之。正德中知州孟统迁建今所,有司春秋致祭焉。”孟统,山东宁阳人,正德五年知荆门州。(www.xing528.com)
在孟统迁建之前,荆门知州阴子淑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建过陆文安公祠。(见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三六四“阴子淑条目”。)明万历九年(1573年)三月三日,湖广按察使分巡荆西道佥事新安人余一龙,在陆夫子祠内刻立了一块《宋知荆门军陆象山先生上元代醮讲义》碑。内容为陆九渊关于儒家经典《书·洪范·五·皇极》的一篇讲义,是陆九渊重要的理学著作。其核心要义是教导人们要加强内心修养。“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又要求官员要“承流宣化,敛福锡民”,助民立“为善求福之心”。据中华书局出版的《陆九渊集》中的杨简《象山先生形状》和《年谱》中载,绍熙三年“正月十三日(1192年1月29日),郡有故事,上元设醮黄堂,其说曰:‘为民祈福’。先生于是会吏民,讲《洪范》‘敛福锡民’一章,以代醮事。”又载,“除官员、士人、吏卒之外,百姓听讲者不过五六百人”。文中的“黄堂”,指为陆九渊荆门军衙门内的正堂。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江西南昌人高则巽任荆门知州,他见荆门楚俗尚巫鬼之风盛行,对陆九渊关于“正心保极之教”蔑然无闻。于是他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五月重修陆夫子祠时,将祠内余一龙所立之讲义碑移置于州堂,以期用陆九渊在讲义中所宣传的“心正是福”的理论来教化州民,“俾庶民登斯堂见斯碑”,得到感化,能使歪风得以大变。至今,这块讲义碑仍立于陆夫子祠碑林中。
明崇祯九年(1636年),陆夫子祠遭战乱焚烧破坏,仅遗夫子像于颓垣废墟中。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薛继岩任荆门知州,徘徊夫子祠旧墟,伤感交集,急欲捐修。奈荆门城垣凋残为最,遂先修城池。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有遁世隐居的贾翁手持“亭开祠北此时新,独我陆公仍旧身”的诗柬,请薛知州捐修夫子祠,薛因从其请,命同僚于文达总负其责,鸠工庀材,重修了陆夫子祠。薛继岩在《重修陆文安夫子祠记》中开篇就说:“象山之麓,有陆文安夫子祠。云夫子在宋绍熙初知荆门军,听讼于此,讲学于此。祠之设也,由来旧矣。”文中薛知州关于陆九渊知荆门军时,听讼于象山之麓,讲学于象山之麓的说法缺乏史料依据。在《陆九渊集》中,没有发现陆九渊在象山之麓听讼讲学的记载。薛知州也知道此说没有史料支撑,故用一个“云”字冠在这句话的前面,其是为“有人说”或“人们说”的意思,总之是听人说的。其实按史实记述陆公听讼讲学是在衙门内的“黄堂”上,丝毫不会影响陆公的形象和声誉。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万萧裔任荆门知州。他巡视祠宇,见半属倾圮,陆夫子像露于风雨之中,叹息许久,急议整理修复。因值“三藩之乱”,征集军用财物在急而未兴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湖广巡抚王新命因查楠木过荆门,访先贤遗迹,询及陆夫子祠,而慨然捐俸,叮嘱万萧裔办好重修之事。于是兴工备料,建堂于前,起阁于后,门垣井井,焕然一新。且南修陆象山祠,北构王公(王新命)书院,又建象山碑亭,并买田招僧,以垂久远。此次修建,从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动工,至康熙二十三年十月竣工,历时一年。为纪其事,巡抚王新命撰写了《重建象山祠堂记》,知州万萧裔撰写了《象山陆夫子祠堂记》,学正陈愚撰写了《荆门祠亭僧田记》等妙词美文,均刻碑立于象山碑亭之中。
后来祠宇建筑渐就凋敝,南庑且易瓦为草。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又重新修葺,使陆夫子祠的规模得以恢复。清同治九年(1870年),王庭桢知荆门州,周览祠宇,见墙垣颓敝,榛芜杂乱,又兴工修治,朽者易之,坠者升之。并招僧居守,置香火田十九石。使陆夫子祠又兴旺起来。
历代拜竭陆夫子祠的诗词很多,这里仅录几首略加点评。明南乐人万历五年进士,兵部右侍郎魏允贞的五律诗《竭陆象山祠》:“斯文旷百载,俎豆尚人间。一脉分泉水,诸峰拱象山。地留贤者泽,天启圣真(圣人,真人)关。后进惭窥豹,遗祠空往还。”既赞颂贤人,又慨叹遗迹。敬仰之情溢于诗行。明刘子钟《经文安祠》:“共说英贤姓自馨,肩舆寻访至郊垌。岂云道德传千古,还羡文章卫六经。昔在州中施惠爱,今来祠下拜仪刑。鹅湖往返谈无极,益信先生重考亭。”诗人歌颂陆九渊的道德文章,尾联以鹅湖书院哲学争辩的历史典故,热情赞扬了陆公与朱熹的深厚情谊。结尾奇巧。明李奎《谒陆文安公祠》:“晓驾星轺出郡城,远过祠下拜先生。大兴南楚诗书教,独擅西江道学名。山拥乱云当户绿,泉通深涧入帘清。牛刀小试人争惜,读罢残碑倍感情。”诗人赞颂了陆九渊的功德后,发出“牛刀小试”,即大材小用的感慨,使诗的境界突然升华了一层。清舒成龙《象山陆夫子祠》:“儒宗道脉得心传,今古郡推间气贤。一代经纶归任负,九流人物待陶甄。谭经要展平生蕴,易俗能移造化权。抚字未能思往事,空将歌颂拜祠前。”舒公对照陆公的儒宗道脉、经纶负任、培育学人和讲经易俗的功业,深感自己在理政安民上还做得不够,表现了一位州官谦卑敬贤的高尚品格。清雍正年间,荆门庠生蔚钟颖的词《双泉步月过陆文安公祠》(调寄《醉春风》):“我爱双泉冽,况春宵景绝。滴来花露冷于冰,别别别。雾里高峰,耳边流水,城头新月。荒祠连碣,想象文安业。万川印处总空明,彻彻彻。鹿洞文章,鹅湖理学,象山风节。”上片写月泉绝景,下片赞先哲伟人。意象绪念交融,韵味情致俱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两次对陆夫子祠进行大规模的修缮。1984年在原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维修,粉饰一新,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在原址又投入巨资予以重修。大殿两层,巍峨壮观。一楼大殿正中供奉着陆九渊的青铜座像。墙上嵌列其生平简介。四周书柜里陈列着陆九渊的文物、著作及后人对陆九渊的评介史料。二楼为包括陆九渊在内的荆门历代名贤陈列室。大殿北侧为陆公碑林。
如今,陆夫子祠已成为人们缅怀先哲前贤,景仰象山文化的教育场所。仰象山者,必思子静;传子静者,皆识象山;象山子静,相得益彰。象山文化乃成为荆门一张高雅永恒的亮丽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