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雪楼-钟祥市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白雪楼-钟祥市荆门古名胜,历史悠久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白雪楼,位于钟祥市郢中城西绝壁“节节高”上,即今中医院内高台环廊处。白雪楼或曰创于战国后期,唐代已享盛名,宋代与岳阳楼、黄鹤楼、浮云楼并称全国四大名楼,可谓历史悠久。上述几部方志要籍的记载,指明了白雪楼位于石城西的绝壁之上。均载于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白雪楼”条目下。从此文可知,朱勃所写的《重修白雪楼记》是刻上了石碑的。

白雪楼,位于钟祥市郢中城西绝壁“节节高”上,即今中医院内高台环廊处。其楼与阳春台同属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白雪楼或曰创于战国后期,唐代已享盛名,宋代与岳阳楼、黄鹤楼、浮云楼并称全国四大名楼,可谓历史悠久。此楼今已不存。笔者2005年6月21日考察白雪楼。

宋《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四载:“白雪楼基在州子城西。”宋《舆地纪胜》卷八四“景物下”中引宋《祥符州县图经》载:“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白雪楼冠其上,石城之名本此。今在郡治。”明嘉靖元年《湖广图经志书》卷十“本府宫室”栏下载:“白雪楼,在治北一里,下瞰汉江,取宋玉对楚襄王问,客有歌于郢中,为《阳春》、《白雪》之辞为名”。《明一统志》卷六十兴都承天府条下载:“白雪楼在府治石城西边,下临汉江,取宋玉对楚襄王问,客有歌于郢中,为《阳春》、《白雪》之辞为名。”上述几部方志要籍的记载,指明了白雪楼位于石城西的绝壁之上。

关于白雪楼最早的修建史料,有两篇文章很重要。一是宋朱勃的记,二是宋李纬的跋。均载于民国版《钟祥县志》卷四“白雪楼”条目下。明清府县志书中均无载。宋朱勃之记云:“仆闻郢之白雪楼久矣,日愿登其上。今自洛按襄汉诸郡,望郢而求登楼者,何啻渴之得饮。既至,即问郡守李仲经,云:‘废已久,惟基存焉。仅有一亭,屋漏庳殊甚,非昔人所赋,乌覩所谓白雪楼者哉!’遂与李侯谋成之。度材计工至鲜而易成,约以逾月可就,庶以慰郢州共乐之情,且不负前贤难和之曲。是可记也。”朱勃,字鸿胪。

明《承天府志》卷十二“艺文”和清乾隆六年版《钟祥县志》卷六“艺文”中载有宋李长民的《题朱鸿胪书白雪楼记后》一文,云:“朱鸿胪博学工文,为世宗仰,晚乃遇圣主自布衣拜官,高节凛然。暂出复隐,余在秀每相见款曲,因道先正司谏出处大概,且谓昔为京西漕使郢,常有题字白雪楼,属予访焉。今幸得于败壁之下,命工拂拭,置于后圃。庶使前辈高文复传不朽。先是郢中石刻甚富,自经兵火,此碑独存,岂非神物获持以待,继嗣之发挥欤!”“款曲”,款待盛情。“漕使”,宋转运使、副使的别称。李长民,字元叔,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徽宗宣和元年举博学宏词科。历知处州、泗州、建昌军。绍兴二十六年由知郢州迁江南西路提点刑狱。这篇文章写于绍兴二十年。从此文可知,朱勃所写的《重修白雪楼记》是刻上了石碑的。

宋李纬跋朱勃记后之文,将重建白雪楼的经过交待得更为详细:“白雪楼在石城西,偏当江山胜处。噫!昔人以景物超绝,因取古寡和之曲名。贤士大夫莫不登斯楼,咏其景,如唐白居易、本朝王安石、中间名公巨贤之作,所存者无虑百篇,与夫岳阳、黄鹤、浮云皆声称籍甚于世者也。非仁智者性嗜山水,宦游往往违志。昨罢倅金陵,假麾富水,自喜得从容其上也,至则一亭而已。因念名天下者乌可废,鸠工羡材欲一新之,力未能也。会运判朝奉朱公勃行台至止,按部之外,同登故台,周览徘徊,有吊古意。心画经度,材简力易。逾日可就,且为之记,属共成之。十月五日动工,次月十三日楼成。下础二十,上楹十四,榱桷称是。度旧址之峻,与楼之高,凭栏下瞰,百有十尺。群峰列其前,巨浸奔其下,波光野色,极目千里,云烟飞扬,朝昏万状,足为骚客诗人摅发性情之资。乃採坚珉刻公之记,以永其传。因笔废兴之序于记之末。”宋《舆地纪胜》卷八十四“景物下”记云:“李纬《白雪楼序》云:‘凭栏下瞰,百有十尺,群峰列其前,巨浸奔其下。’”又在“风俗形胜”中引:“波光野色,极目千里,云烟风物,朝昏万状,为骚人诗客摅发情性之资。”下注:“元祐中知郢李某白雪楼题跋。”《舆地纪胜》所引之文与民国版《钟祥县志》所载之文相比较,只有“云烟风物”和“云烟飞扬”、“骚人诗客”和“骚客诗人”的微小之别。

白雪楼遗址(www.xing528.com)

清代李兆锦的《白雪楼记》一文,开头交待《白雪》之典的来历:“在昔天帝命素女鼓五弦琴,爰制《白雪》曲,厥后有客歌于郢,盖以《阳春》调高和寡,由来旧矣。”下文继而辨析登楼与登亭之大有不同的景致与感受:“顾《阳春》有台,而《白雪》有楼。则怀古情深者所建,以志不朽也。但年久楼废,不得与台并峙,近百年来惟存厥名耳。闲尝过羊太傅之石城,下有阁曰‘流云’,上有亭曰‘巢云’,石磴纡徐,振衣其巅,东望花峰,红紫闪烁;南睇内方,沧江萦带;北有象山罗立,西有紫盖对踞。洵大观也。迨考郡志,即白雪楼遗址,刘宾所谓‘江上高楼十二梯,梯梯登尽与云齐’者也。夫郢中胜迹,以‘雪’命名者夥矣。孟亭之侧‘咏雪’在焉,宋井右有‘听雪’,然皆仿斯楼也。而斯楼不复,睹吊古者能无慨然?或曰郢有白雪亭,是亦足以代斯楼也。不知亭非楼所登眺迥异。斯楼如在也,当夫岸柳拖碧,溪桃喷红,畦菜铺黄。则有来眸万顷浪粼粼其掀舞也。云拥奇峰,山雨欲来,谿风满楼,披襟当之。虽兰亭何多让焉。若夫莫愁村树叶以霜酣,刺史客禽羽以汉濯,登高而赋,郢曲其犹存也。條而绕郭琪花,千枝如镂;抽空玉笋,万峰相排。则‘白雪’之所在,皆楼之所收也,亭其能以媲美乎!”最后从“裨风雅亦利民生”的观点出发,望有非常之人能复还白雪楼之旧观:“吾窃更有望焉,志载楼临汉水,舟楫往来,裨(增加)风雅亦利民生。奈江徒日遥,而支河亦淤,年来自敖河以下,已渐次疏导,然起衰振瘠,必待非常之人以成非常之功,安在楼之旧观不复还,而必藉巢云亭以仿佛其胜概!”

白雪楼遗址

清郑家夔也写有一篇《白雪楼记》,主要围绕“楼址在何处”这一主线而逐层展开:“郢之名胜不乏白雪楼其一也,闲尝偶步石城,汉流如带,巉岩危堞间,一亭孤立,额以‘巢云’,或告曰‘此白雪楼遗址也’。时亦疑信参半。阅郡志载,斯楼所由昉缘宋大夫对襄王有客歌郢中‘白雪’、‘阳春’语,楼因以名。然亦未载创自何年,建自何氏?但云‘在石城西,下临汉江’耳。以目之所睹,质诸志之所载,景色颇相符则斯亭之为故楼遗址,自非谬也。”接着又引李长民之文继续提出质疑:“又考宋绍兴年间郡守李长民《题朱鸿胪书白雪楼记后》云:‘鸿胪之先有司谏某者,曾为京西漕使,尝有白雪楼题字,嘱余访之,今幸得于败壁之下,命工拂拭,置于后圃’之语。夫自宋至今,业迄五百年矣,李公但称得于败壁之下,亦未实指败壁于何山之巅,何水之湄也?今与李相距又几许年,而必欲指一区以实之曰‘此其为白雪楼遗址也’。毋乃近于凿乎无已更为之!”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澄清,即对宋李长民文中的“因道先正司谏出处大概,且谓昔为京西漕使郢,常有题字白雪楼”之语的解读问题。笔者认为,这是朱鸿胪向李长民介绍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先在谏院担任谏官的大致情况,又说昔日曾为转运副使巡视郢州,题有《重修白雪楼记碑文》,从而嘱托李长民寻访那块碑还在不在。并不是如郑家夔所说的“鸿胪之先有司谏某者曾为京西漕使”之事。从李长民的文章标题《题朱鸿胪书白雪楼记后》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要寻访的就是朱鸿胪书白雪楼记碑,怎么会又冒出一个“司谏某”来呢?郑家夔可能没有看到李纬所写的跋文。跋文中称朱鸿胪为“运判”。“运判”者,即为转运使判官的省称。李长民文中记载朱鸿胪先任谏院的“司谏”,即左、右司谏的省称,统称谏官。后任“漕使”,即转运使、副使的别称。此时因朱鸿胪系转运使的判官,故称“漕使”时,实为转运副使。总之,或称“运判”,或称“漕使”副,都是朱鸿胪一人一种官衔的两种省称或别称的称呼。

郑家夔在文中继续写道:“搜唐宋以来诸名贤诗句,香山(白居易)则云:‘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荆公(王安石)则云‘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汉江暮云绕’。夫曰‘山簇簇水茫茫’,曰‘石城汉江’,则与志所谓‘在石城西,下临汉江’者,庶几不相矛盾!”最后,作者发其感慨,寄希望于后来者:“嗟乎!白雪楼也郢名胜也,今证以郡乘所记,与白、王两公诗确有足据。然阅世久远,废者未兴亦已在若有若无间矣。矧亿万斯年后乎,所愿镇斯土者起而新之,俾巍然于石城之表,汉水之滨,异日丰功彪炳,楚人磨片碣缕之杰立楼下,拟于岘山之石。庶几斯楼鸿名藉垂不朽也,是为记。”

吟咏白雪楼的诗历来较多,现择其部分予以简评。唐白居易作于元和十年(815年)的《登郢州白雪楼》:“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到烟尘近洛阳。”尾句是言吴元济之叛的“淮西寇”未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唐许棠的《登郢州白雪楼》诗:“高情日月闲,多宴雪楼间。洒槛江上雨,当筵天际山。带帆分浪色,驻乐话朝班。岂料羁游者。尊前得解颜。”首联写闲情入宴的内景,颔联收洒槛之雨和天际之山的外景。颈联描白帆与浊浪之色,而人们驻乐话官场之事。尾联写羁旅的自己,在刺史东道主的热情款待下解开了愁颜。全诗以实写的手法借景抒情,自然贴切。宋张舜民《登郢州白雪楼》:“千里寒江绕槛流,登临能起古今愁。山连巫峡多云雨,路入荆门几去留。千载浪名金马客,一宵沉醉石城楼。郢人休唱阳春曲,白尽湖南刺史头。”“金马”,汉代宫门名。“金马客”,指朝廷官员。“湖南刺史”,诗人自称。尾联“白了诗人头”与首联的“古今愁”相呼应。此诗反映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愁苦情绪。清杜士英《白雪楼》诗:“白雪传高调,城西觅旧楼。古今留夕照,天地入新秋。此地须倾耳,何人竟掉头。江湖空满眼,指点一渔舟。”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清新率真。诗人似有空视江湖,掉头隐居,泛舟垂钓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