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书院位于荆门城西象山东麓碧波荡漾的文明湖畔,系湖北省著名书院之一,2008年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北有顺泉和老莱山庄古遗址;东有来龙桥,竹皮河之水自北向南蜿蜒流淌;南为文明湖;西南有蒙、龙、惠泉,跃渊阁,陆夫子祠,以及象山半腰的讲经台遗址和仰止亭。此处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建筑错落有致,环境清幽典雅。诚为读书育人的风水宝地。
龙泉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舒成龙任荆门知州后,就询及书院之事,竟茫乎无存。后得东山遗迹,亦仅为“三孙”“二朱”兄弟读书之所。他认为,“教化不行,则人文多郁”。“绍往开来,起衰振敝”,兴办书院,是地方行政长官的责任。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在象山蒙、惠之间觅得龙泉。乾隆十九年春,将龙泉修砌完工。而常常念怀者,唯书院是务。这年四月,经过勘测,决定建书院于龙泉旁。于是招聚工匠,筹集材料,精心设计,着力经营。四月动工,历经八个月的工期,于年底书院落成。
龙泉书院
凡楼堂、门庑、斋舍、庖库之类,靡不毕具。书院既成,即额以“龙泉”。以期学子们求精探微,开拓创新,早成栋梁之才。接着,又在书院之东,别构荆园,筑土为山,引泉为池。在石台上,重建了洗心堂。从发展角度讲,洗心堂可以视为龙泉书院的前身。笔者查阅史料进行考证,洗心堂既不是建于隋代,也不是宋参政王嗣所建,而是宋荆门知军王之望创建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为授业育人之所。67年后,又由宋荆门知军陈垓重修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舒成龙这次重修洗心堂,创建龙泉书院,使书院之脉得以传承,实乃幸事喜事!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舒成龙专门写了《建龙泉书院碑记》一文,以纪其事。并刻碑立于书院墙壁。舒公重视人才,兴建书院之功德与日月长存。
从乾隆版《荆门州志·龙泉书院图》中可知,书院大门三楹,颜曰“龙泉书院”。进门向北过拱桥后,即达育德堂。此堂三楹结构,附耳房6间。穿过讲堂后之启秀门,直达三楹的尺木楼。此楼上祀文昌菩萨。尺木者,古谓龙升天时所凭依的短小树木,比喻登仕的凭借。尺木楼前东侧为四楹的敬业斋,西侧为四楹的乐群斋。
书院大门之东为“荆园”大门,即现存文明楼处。进大门向北走,可直达洗心堂。过洗心堂后即达方塘书屋。书屋东翼为寄畅轩,西翼为会心轩。
洗心堂东侧为听泉亭,即现存之白鹤亭。由听泉亭步下土山,东侧为春华馆,西侧为秋实馆。再往北走即达东山草堂。环草堂为东山别业。
龙泉书院之西为全忠祠院落。又卜地于陆夫子祠南建绎志园,为诸生习射游艺之所。总之,整个建筑群,布局有度,互相辉映。足见舒公苦心筹画,惨淡经营的风范。
为了颂扬舒成龙创建龙泉书院的功绩,肄业门生黄凤鸣、张向达等62人联名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敬立《祖老夫子创建龙泉书院碑记》立于书院墙壁。碑文中说:“我舒老夫子新凿龙泉而创书院于左,源远流长,所以续道脉也。”“今书院成而公之心力与俱瘁矣。”“读公之大训,有曰:龙取其变化不测,泉取其渊源有自,余既为长林立头角矣。”“亦望吾侪恪遵宝训,以澡其身,以浴其德,则龙泉一勺,又荆土之滥觞也”。“泉以龙灵,龙以泉灵,书院即以龙泉灵。咸以归我,大启其灵。”感恩之情,奋发之志,贯穿通篇字里行间。有的将这篇碑文标题中的“祖”字改成“祀”字而以讹传讹。此处称“祖”,是称“公祖”的省称。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舒成龙此时已升为衡州知府,但还没去上任,正刚强健在,忙于书院工程收尾之事和撰写《建龙泉书院碑记》之文,学子们岂会将舒成龙作为逝者来祭祀于他?这种改法真是不可思议!(www.xing528.com)
一经书院培训磨炼,其学业亦初见成效。乾隆二十年夏,肄业诸生中有9人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有3人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享受廪膳补贴。为书院增了光彩。
为了教育鼓励学子们奋发图强,早日成才,舒成龙专门集唐诗句撰成《龙泉书院勉诸生四首》,在学子中广为诵读。现录两首于后。其一为:“别业临青甸,新营水竹居。要期天下事,尽读古人书。盛业铭汾鼎,横经重石渠。求贤方下诏,群拟荐相如。”汾鼎,汉武帝于汾阴所得之周鼎。此处借指史册。橫经,橫陈经籍。指受业或读书。石渠,西汉皇室藏书的石渠阁。此处借喻龙泉书院。相如,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其诗宗旨是期望学子们能成为像皇帝下诏所求的贤能之人。其二为:“西郊原胜地,况有旧山庄。就此开灵境,因之筑小堂。书寻秦汉上,人聚水云乡。孰是金兰契,相期共庙廊。”山庄,指老莱山庄。小堂,指洗心堂。金兰契,至交。相期共庙廊,以共同到朝廷佐君治国安邦相期许。全诗表达了舒成龙切盼学子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心愿。
清道光二年(1822年)夏,山西代州人郎锦骏,字牧云,调任荆门知州。他一上任,就于龙泉书院初定条规,诸生朝夕攻读,颇觉蒸蒸日上。第二年(1823年)春,他刻立《忆余幼随诸兄就外傅》碑于龙泉书院,勉励诸生“下笔须开生面目,读书当用死工夫”。又题“学苑二三子,当惜寸光阴”的训词。道光六年(1826年)夏,山水泛涨,荆园室宇、墙垣既来龙桥、惠泉堤等处俱倾圮不堪,百年之胜化为丘墟。郎锦骏素以振兴斯文为己任,急欲修之。此时荆门城垣、桥梁损坏者多处,他欲请修城垣,一举而无不举。时因当阳受灾尤甚,他奉巡抚之命前去勘灾未回。刚好有布政使徐承恩过境,郎锦骏由当阳赶回荆门,以修城等事请示徐承恩。不料,郎请益力,徐拒益坚。不仅拒绝,且藉端百计苛求,常使郎锦骏无容身之地。郎得病。过了一段时间,郎锦骏之病痊愈,他立即奋然惨淡经营,不一日而费集,不数月而重修书院之工告成,较旧制更加壮观。既新其堂庑,又复立章程,均膏火,编等第,勒石洗心堂,著为定式。且州北大桥、浮桥同时告竣,文运桥修复亦即将进行。落成时,州人士设宴犒劳郎锦骏,无小无大,莫不跻堂举杯,都喜书院修复而大快人意。郎锦骏体质一向孱弱,平生清苦俭朴,因积劳于道光七年(1827年)九月卒于任上。州人将郎锦骏的牌位供奉在龙泉书院的荆园内,早晚烧香,春秋祭祀。“荆之称廉吏者,皆曰无过郎公也。”荆门州学正李金鳌于道光九年(1829年),虔诚地撰写了《重修龙泉书院记》一文,记颂郎锦骏的功德,并刻碑立于书院墙壁。
龙泉书院后经风雨摧剥,战争破坏,堂构渐朽,衰败荒芜。清同治九年(1870年)夏,王庭桢代理荆门知州,到任后暂借书院做舍馆。见象山拱揖,四泉潆回,林木明靓,葱葱郁郁,信为灵秀之区也。后询诸父老,都云:久无负篋求学者来了,间或延订书院山长,因无经费支措,虚存其名而已。王庭桢听后,感叹忧伤许久。于是会商州人士筹资,鸠工拓荒辟秽,一一重加葺治。于第二年即同治十年(1871年)工程告竣,又筹措教师薪金二百四十金,聘请安州(郢中)李竹泉学博任主讲之席。官与师按期课试,加以奖励。一时众多贤士如云合雾集。斋舍不够,租赁邻寺居住。王庭桢听取李竹泉的建议后,立即在荆园空地上添构了斋舍五楹,取名“书声轩”和“泉韵轩”。同时,跃渊阁也次第建成。此次重修书院,王庭桢捐银一百两,钱二百串。操心劳力,功不可没。他于同治十二年所撰《重新龙泉书院并增修脯膏火记》碑文,生动详实地记载了此事。修脯,指教师的薪金;膏火,指供学习用的津贴。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荆门知州凌兆熊立即筹资为兴学校新建校舍,在“荆园”大门处修建了文明楼,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楼高9米,翘角飞檐,濒湖耸立,轩昂凌空,十分壮观。凌兆熊亲笔题写了古朴苍劲的“文明楼”3字匾额。1997年,荆门市政府拨款将文明楼拆卸进行了重修,如今仍光彩夺目。
关于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捐资生息,二是买田出租。舒成龙创建龙泉书院时,他自己先后共捐银四千二百两,绅士商耆共乐输银三千四百二十三两九钱三分,内有绅士已捐未缴银一千五十四两一钱,二共实收银六千五百六十九两八钱三分。除纂修志书及书院古迹各工并制书籍、床凳等项,共用过银六千八十三两九钱三分,仅存银四百八十五两九钱。适值舒成龙升任衡州府宪,一时催缴难齐,即代绅士垫出钱一千五十四两一钱,连前存之银合共一千五百四十两,随发各当分领,以一分五厘生息,永作递年膏火之资。上述情况,系由荆门州粮捕厅萧式汤按照舒公的指示刻碑立于荆园墙壁,笔者已将此碑文收录于《荆门碑刻》之中。
从此以后,历任州官均按舒成龙筹资生息银一千五百四十两为定额,虽历更知州而不变。时有缺额,但必补足。嘉庆十年(1805年),知州陶琛捐俸银三百两,补足原数。嘉庆十二年(1807年),知州王澍勋因公拨用,已致亏缺。后乃补凑,在续志中自言书院膏火银一千五百四十两。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经知州任郿佑劝捐,存银共有四千两整。咸丰六年(1856年),绅士禀明前牧方卓然,以书院膏火银公买宝训堂十里铺、杨树港两处水田四十五石三斗,旱田八十四亩,田租永充书院膏火,共有银九百零五两四钱二分。同治二年(1863年),团练经费动用银一千零三两二钱八厘,实存银二千零九十一两三钱七分二厘。同治六年(1867年),知州恩荣将原存银及新拨入银并庄钱,均行发典生息,计存原银二千一百六十四两零五分八厘,新银一百二十六两,共存银二千二百九十两零五分八厘,钱五十二串四百六十文。水田四十五石三斗,旱田八十四亩,并作龙泉书院延请山长及肄业生童膏火之用。
龙泉书院为荆门培育人才的功绩永载史册。洗心堂、荆园、文明楼和文明湖等书院景观凸显了龙泉中学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荆门教育史上的一张生辉溢彩的亮丽名片。为龙泉书院奉献过心力的先哲们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